徐晨天
[提要] 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話題,提高廢舊汽車回收利用率對環境保護有著很大的幫助。近幾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使報廢汽車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由于我國報廢汽車行業尚未成熟,而日本在報廢汽車回收拆解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所以在相關制度和技術方面對我國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報廢汽車;回收;再利用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22日
一、背景
我國現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為更好地追求經濟利益的發展,對環境的保護意識變得薄弱,所以發展綠色經濟就顯得尤為重要,報廢汽車的回收利用是節約資源、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近十幾年,我國汽車數量急劇增長,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63億輛,截至2017年3月份,全國汽車保有量首次超過2億輛。我國龐大的汽車保有量以及不斷提高的汽車普及率,為報廢汽車行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我國的報廢汽車行業體系還不成熟,若報廢過程不完善,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不但會浪費報廢汽車的材料,還會使報廢時耗用的資源發揮不到該有的價值,報廢過程中還有潛在的環境風險,比如隨意掩埋或焚燒不易處理的非金屬材料。直接排放廢棄物等,都會對土地環境和周圍的居民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如何處理報廢汽車成為我國面臨的新型環境問題,成為我國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日本在報廢汽車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將成為我國報廢汽車和解決資源壓力問題的重要航標。
二、日本報廢汽車回收利用體系
日本報廢汽車的回收,起初把回收廢舊鋼鐵資源作為主要目的,隨后漸漸轉變為以回收并處理廢棄物,減少其對環境方面的影響為主要的目的。同時,日本經濟產業省聯合環境省與企業、協會進行多方面充分溝通后,在2002年提交《汽車回收再利用法》,同年7月該法經國會審議通過,于2005年1月正式實施。根據該法所設定的標準,2005年之前目標回收利用率約為70%。而據日產汽車中期的環保計劃——Nissan綠色計劃2016,日產汽車將繼續推進報廢汽車的循環再利用,致力于將報廢車輛回收再利用比例提升至日本市場最高水準。而這一積極踐行汽車回收再利用法案的計劃,不僅提高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也贏得了日本各階層群眾的廣泛贊譽。
日本國土面積小,資源短缺,為實現可循環經濟發展,減少有限資源的不必要浪費,所以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就形成了一個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即日本大范圍進行廢舊車輛的回收再處理。舊車報廢車的回收大部分是由汽車銷售廠商和維修廠商進行的,車主在購買新車時,原有舊車會經過評估報價后,若有一定的使用運行價值,可用舊車抵價——即所謂的“以舊換新”,若原有舊車已經沒有使用價值,車主需要向經銷商繳納數額不等的處理費。廢舊車輛總的回收量數字龐大,其中近90%的由銷售店進行回收,余下一小部分由維修廠回收處理。汽車回收利用是汽車領域運用循環經濟模式的重要體現。循環經濟是遵循“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原則,就汽車回收利用領域而言,基本上有兩個部分:一是廢車的拆解;二是進行金屬切片的加工。拆解過程是由有能力、有資質的拆解企業將由汽車銷售店或修理廠回收的廢舊車輛進行拆解,把對環境危害較大的廢棄物品收集交由專業的處理公司,將以車體為主的輕拋料壓成塊送至切片廠。而金屬切片廠接收廢舊車壓塊后,經過專用設備的加工,進行粉碎與分選,最終產出近十種產品,投入市場。因此,廢舊車的回收再利用總結來看是將作廢的汽車最大限度地把有價值的零件拆卸下來送到各個地方進行翻新,以重新利用,將車體和不能拆除的總成壓扁送去金屬處理中心,從而完成了廢棄物至再生資源的過程。
根據上述《汽車回收再利用法》,在人的消費方面,該法規定在購買新車的時候需要交納回收再利用費,在用汽車需要在法律實施后3年內交納回收再利用費,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報廢汽車回收產業的壓力。在回收材料方面,該法規定企業要負責回收粉碎殘渣,將之前回收再利用的阻礙因素解決,以保證回收體系的順利進行。
三、我國報廢汽車回收利用體系
“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上提出了要提高回收再制造技術與產業化能力把全部國產以及進口的汽車其綜合回收利用率要達到90%以上,其中材料再利用率要達80%以上作為循環經濟目標。汽車零部件的再制造要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再制造產品要占到維修備件的4%。“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立并完善我國汽車產業的綜合回收利用規范看作汽車工業發展重點,擴大各省市試點范圍,提升再制造的技術水平,邁向汽車生產大國強國,實施“汽車社會”的國家戰略,并要求資源的利用與回收等各方面政策導向一致穩定,汽車的銷售和使用、維修、改裝以及回收利用再制造等都一致協調。
目前,我國的報廢汽車回收產業還處于發展期,在制度和技術方面都尚不完善,造成了非法拼裝和黑車市場猖獗的后果,嚴重影響了被蒙騙消費者的安全問題,尤其是在偏遠地區,國際市場利用不足,不幸的成為了非法改造的聚集地,加重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也加重了“二手車”的再報廢處理廢棄物負擔,也使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阻礙。此外,還有報廢汽車的拆解方面,僅實現了40%的回收利用率,據統計表明,汽車上的鋼鐵、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玻璃、塑料等回收利用率也可達50%以上,汽車轉換器、閘閥等部件中的有色金屬具有重要價值,但是以回收拆解等作為主要目的的拆解行業,忽視了廢棄物的有害性,從而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污染,所以如何對報廢汽車加強監督,大幅度減少黑車市場的出現,如何利用我國現有技術或者研究新技術將報廢汽車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等,成為了我國有關部門亟須解決的問題。
四、日本報廢汽車行業對我國的啟示
(一)盡快出臺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備的法律約束機制,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可執,及時應對所謂的由于汽車保有量的迅猛增長而形成的報廢汽車浪潮。目前,我國已有《汽車產品回收利用政策》、《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等政策,雖然其中對企業在報廢汽車和拆解方面的責任以及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作出了要求,但是其法律地位不高,主要強調政府職責,忽視對環境風險和行業協會等管理及其作用的發揮,所以缺乏了完整性、統一協調性和權威性。
鑒于上述法律法規中的不足,可以借鑒日本的《汽車回收再利用法》的經驗,為報廢汽車的過程提供有法規依據的保障,強調各企業的職責,具體到每個部門應該做什么、管理什么、監管什么,解決執法過程中的橫向協調問題,以及促進各企業之間的合作,比如報廢汽車行業和制造汽車行業的材料交易問題,努力在法律方面對雙方進行制約,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以加快行業發展的步伐。
除了對報廢行業的拆解方面進行制約以外,還要在管理制度及信息方面進行完善,爭取對從汽車生產至最終處理的每個過程都在報廢方面制定一系列的規定。相信如果在每個步驟都盡職盡責,對報廢行業的發展將注入了很大的推動力。
(二)報廢汽車行業體系和市場的建立。目前,我國報廢汽車處理產業整體技術水平低下,行業秩序混亂,違法拼裝等現象屢屢頻發,回收利用率過低,導致了大量資源未能進行回收再利用,從而形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由此,我國有必要對產業技術進行提升鼓勵技術創新,并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大大減少非法流通現象,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生產模式,結合我國現狀進行吸收利用,形成一套符合我國國情技術水平的報廢汽車行業技術體系。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偏遠地區的防范問題,提高監察力度,從根本上制止黑市的萌芽,還要禁止進口污染重、耗能大、有損環境的汽車材料。
(三)對消費者實行押金制是提高報廢汽車回收率最有效的手段。比如,日本在消費者購買汽車時要求繳納回收再利用費,我國也可以針對企業生產者實行責任延伸制,從設計制造的源頭上提高拆解效率,促進再生循環。
主要參考文獻:
[1]莊蔚敏,葉福恒,莊繼德.汽車回收利用與節能減排[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2]胡濤,曹春苗,吳玉萍.日本如何回收拆解再利用報廢汽車[J].環境保護,2010.
[3]貝紹軼.報廢汽車綠色拆解與零部件再制造[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
[4]車佳,鮑海青.日本報廢汽車拆解行業概況[J].世界有色金屬,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