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秀
[提要] 河北省以工業為主導產業,以工業的高速發展為動力,引致污染物的超負荷排放,造成福利效應損失。工業治理投資從更新改造生產線增加企業利潤提高福利水平和擠占生產性投資而削弱福利水平兩個方面影響福利效應。本文選取2008~2015年河北省工業污染、治理及人均GDP相關數據,分析工業治理投資對地區福利效應的影響,從而尋求合理的工業治理投資,實現區域福利效用最大化。
關鍵詞:工業治理投資;福利效應;技術創新;擠占效應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27日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工業企業出現產能過剩,廢棄物過度排放。河北省作為工業企業的集聚省份,以高污染的制造業,低技術的鋼鐵、玻璃等為主,引致工業污染問題不容小覷,污染物的超負荷排放對社會的福利效應產生嚴重影響。河北省必須加強環境治理投資,由于工業是環境污染的重要源頭之一,加強工業治理投資,有利于社會福利效用的改善。依賴生產規模擴大產生的經濟效益,并沒有考慮經濟負外部性的制約,經濟負外部性也就是工業污染問題,協調經濟增長與工業治理的制約關系是減弱外部性的關鍵。
近年來進入新工業時代,環境保護得以重視,河北省工業治理投資也應更上一個臺階,許多學者就環境治理投資與經濟增長、就業效應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對全國環境治理投資與GDP之間數據利用協整分析方法,表明環境治理投資與GDP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蘇婕,2009)。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對地區就業效應的影響從勞動的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分析(趙連閣等,2014)。上述學者就工業治理投資與經濟增長或就業效應問題分析,沒有涉及工業治理投資對生活質量的具體影響,本文創新之處在于將工業治理投資與福利效應納入到同一框架體系內研究。
二、工業治理投資對地區福利效應作用機制
工業治理投資是就改善工業污染而投資的貨幣或實物資源等的總額。在這里假設工業企業總投資額固定,增加工業治理投資必將擠占生產性投資,影響企業的經營狀況與利潤水平及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結構,收入水平變化突出,引致地區福利效應變化。同時,工業治理投資的增加有利于技術創新,更多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得以應用,節約材料,減少成本。工業治理投資的地區福利效應包括兩個層次、更新改造的正效應和生產資源擠占的負效應。為技術革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增加的工業治理投資,有利于自然環境及工作環境的改變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地區福利效應有效提升。社會的資源總量是有限的,環境治理投資的增加必將擠占生產性投資,工業企業原有的規模經濟效應難以發揮較好的作用。
假定1:更新改造生產線的福利效應是資本、勞動、工業治理投資等多要素的福利函數,表示如下:
WLF=f(K,L,GI,IS) (1)
其中,WLF表示地區福利效應,K、L、GI、IS分別對應地區資本存量、勞動力投入量、工業治理投資和產業結構。社會福利效應變化與生產要素的數量和效率有著緊密的聯系,包括資本積累的規模與速度、利用的機器設備的技術水平以及勞動和資本等要素使用方式。除影響生產要素的數量外,產業結構影響生產要素的有效利用。
假定2:擠占產生的福利效應是資本、勞動、工業治理投資等多要素的福利函數,表示如下:
WLF=f(K,L,GI,TI) (2)
其中,TI是工業企業總投資。在地區總投資不變的情況下,工業投資必然會擠占農業、服務業的投資,影響地區整體的福利水平;在工業內部投資一定的情況下,工業治理投資擠占生產性投資;在總體生產函數中,投資市場擠占勞動力市場;投資的方式影響資本存量,從而影響生產水平及福利水平。
綜上所述,本文對工業治理投資的地區福利效應做了分析,工業治理投資分兩個方面影響地區的福利效應,需要權衡各因素對福利效應的影響強度,才能找到合理的投資額度。
三、工業治理投資雙重影響的帕累托最優
工業污染從單一污染發展到復合污染,各種新舊污染共同產生對工業治理技術水平是高度的考驗,較高的治污技術要求對治理投資的增加。由于工業治理投資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我們在做出工業治理投資決策時需要將后期的效應考慮在內。表1顯示了河北省從2008年至2015年人均GDP、工業治理投資的完成情況及相關污染物的排放,由表1可知:2012年人均GDP的增長速度急劇下降,從2012年的18.49%到2015年的0.67%,說明河北省工業污染治理導致GDP急速變化,多數工業企業采取避而不產的方式,而技術創新改善污染的措施較少。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2012年之前都處于低水平狀態,2012年之后的投資額雙倍增長,由于工業治理投資會更新改造原有生產線,提高工業產值,同時也會擠占部分生產性投資,雖然2014年投資額度達最高峰,但人均GDP的增長幅度最小,說明工業治理投資對生產性投資的擠占效應更大,對福利水平可能是負向的影響。在污染物排放上,從2008年至2015年,廢水排放總量逐年增加,而二氧化硫等廢氣的排放,逐年減少,說明河北省在霧霾天氣的影響下更注重廢氣的負效應,而對于廢水危害的關注度不夠高。(表1)
工業污染造成的間接損失是難以準確衡量的,造成嚴重的負外部性損失,由于這種外部性難以準確估計,所以很多情況下被忽略不計,這樣就難以達到經濟中的帕累托最優狀態。研究工業治理投資的福利效應,我們一定要將外部性問題考慮在內,再進行準確的衡量,使工業治理投資的凈效益最大化,環境治理投資的凈效益是總效益扣除隱性成本后的效應。在衡量地區福利效應時,我們需要將滿足程度指標化,這樣能更好的反映工業治理投資的福利效應。工業治理投資對人均GDP是擠占生產的負向影響,但人均GDP是福利效應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反映福利效應,工業治理投資的增加對滿意度是正向的影響,身心等指標都是有利的。工業治理投資的福利效應存在一個恰當的拐點,呈現倒U型,工業治理投資的額度低于或高于該臨界值都不利于地區的福利效應。
四、結論及建議
河北省工業污染排放總量呈下降趨勢,但污染水平仍處于高位,協整好污染物排放與產業發展的關系,有利于無外部性損失的福利效應提高。分析表明,河北省近三年工業治理投資較大,但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工業治理投資帶來的效應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工業治理投資會由未來的企業經營狀況、社會的需求、企業新技術的應用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工業治理投資資金來源,可以來自政府、銀行、企業自籌,當污染問題越多,政府會增加治理投資,環境問題會嚴重的影響到社會福利。
適當的工業治理投資對社會福利的提高是有利的。應當優化制度創新環境,加強制度創新,在制度優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發揮技術創新的作用,使技術與制度協調同步發展;提高傳統能源利用率,加大環保能源的開發,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使用;地方政府應在財政和政策方面給予環保型工業更多的支持,使環保型產業的發展有更大的引擎,政府在地方福利效應與環保事業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政府在環境治理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它反映了產業結構和特殊的中國調節型環境保護政策的發展模式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因此公眾的使命也不可小覷,公眾應加強實施與監督的力度;政府在促進整個河北省經濟發展時,應該按照人口總量和地區的人口分布進行權利的分配推動。
主要參考文獻:
[1]趙連閣,鐘搏,王學淵.工業治理投資的地區就業效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4.5.
[2]王勇,劉厚蓮.中國工業綠色轉型的減排效應及污染治理投入的影響[J].經濟評論,2015.4.
[3]李惠茹,劉濛.京津冀區域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效應的評價[J].河北大學學報,2014.3.
[4]蘇婕.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治理投資的協整分析[J].統計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