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提要] 本文以創業板102家上市公司為樣本,探討企業知識產權累計量、企業知識產權更新程度與企業成長性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現階段,企業知識產權累計量和知識產權更新程度與企業成長性關系較大。企業在以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在保持原有知識產權累計量的基礎上,還需要對知識產權不斷更新才能提升企業成長性。
關鍵詞:知識產權;累計量;更新程度;企業成長性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16日
一、引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5月20日發布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并于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之首,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創新不僅是國家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而且是企業長久、強大發展的必然選擇。現代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日益復雜,創新成為避免同質化、取得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企業的創新具體體現在企業申請和共享的專利、實用性型、外觀設計、商標等知識產權上。現代企業利益相關者不僅關心企業短期獲得的利潤,更關心企業的長期發展即企業的成長性問題。因此,企業成長性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指標。
持續的創新投入是企業發展壯大、保持核心競爭優勢的根本保證。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世界經濟正由以原材料、資本和大量耗能為特征的傳統經濟模式向以信息和知識為導向的知識經濟模式轉變。以專利為特征的知識產權在市場經濟中的貢獻日益增強并逐步成為一國競爭力的關鍵。
經查閱,發現已有文獻大多側重于知識產權保護、產出和地區經濟增長性之間的研究,少有企業知識產權數量、外部環境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成長性之間的實證研究。而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更多的企業失敗不是因為沒有大量的知識產權,而是沒有及時更新知識產權。企業不光需要知識產權積累更需要及時更新知識產權,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全球化、產能過剩、競爭加劇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獲得和維持核心競爭力,并取得長期發展。
二、文獻綜述
股權結構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研究重點,不過最近也有股權結構和企業成長性之間的實證研究。段偉宇對滬深上市的創新型企業2008~2010年的經驗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后發現,股權集中度與企業成長性顯著負相關,股權制衡度與企業成長性顯著正相關,第一大股東性質為非國有股的企業成長性要顯著好于第一大股東性質為國有股的企業成長性。翟華云從區域科技金融發展、R&D投入的角度對企業成長性進行了研究,在對滬深兩市2008~201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探討后發現,高R&D投入的企業發展更快,在科技金融發展水平較好的地區更加明顯。
知識產權不僅可以帶動企業發展,更可以帶動社會發展。紀煜姝以2000~2012年的《江蘇省統計年鑒》為數據基礎,對江蘇省知識產權產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江蘇省知識產權產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2000~2012年間江蘇省知識產權產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4.54%。賈瓊以專利授權量作為知識產權要素的衡量指標,建立專利投入的生產函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發現我國并沒有真正發揮知識產權對經濟增長的應有貢獻而是主要依賴大量資金的投入帶動經濟增長。彭民安依據中國28個省(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發現,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和經濟增長集約化水平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吳繼英以GDP作為經濟增長的代理變量,應用回歸分析方法,揭示2000~2009年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各項知識產權在江蘇經濟增長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結果表明,除外觀設計外,其余各項知識產權對江蘇省經濟增長均產生較為明顯的正效應。綜合上述研究,可以發現目前知識產權對部分地區經濟增長產生了正的相關效應,而沒有對全國產生明顯的相關效應。那么知識產權是否也只是對部分企業的發展產生了相關效應?
雖然研究知識產權和企業成長性之間關系的文獻較少,但是近年來也有出現。池仁勇通過對計算機應用上市企業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知識產權能力可以有效促進企業成長,企業所在區域知識產權保護強度對這一影響存在顯著正向調節作用。池仁勇的另一篇文獻研究了知識產權能力與企業成長性之間關系的內外因素,企業的開放程度、技術水平、投入水平是其知識產權能力形成的主要內部因素,而區域知識產權保護強度、產業開放性、產業技術水平則是其知識產權能力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
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創新是發展的驅動力,創新是一個現代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健康發展的源泉。企業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具有高于競爭對手的優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擁有強勁的創新能力。企業只有在競爭中占有優勢才能長足發展,取得良好的成長性。知識產權是評價一個企業創新能力最好的標準。翟華云研究發現,R&D投入與企業存在正向關系,而R&D投入最明顯的效應就是新增的知識產權量。紀煜姝、彭民安、吳繼英等人的研究表明,知識產權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關性,而經濟增長是一個地區企業成長性的集合。
本文將研究視角放在了知識產權對企業的影響程度上,而不是傳統的知識產權與地區經濟增長上的研究。因此,本文在產業發展的背景下,探索知識產權量及更新成度對企業成長性的關系,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據。
三、實證設計
(一)數據收集與處理。創業板是我國新興產業上市的主要地點,因此本文選取了創業板前150家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剔除審計報告為非無保留意見、知識產權申請量為零的企業后,得到了102家有效樣本企業,研究時間窗為2011~2015年共3年,共計510個觀測點。企業成長性相關財務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企業知識產權相關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數據分析軟件為SPSS22.0和STATA13。
單一財務指標不能考慮財務之外的綜合特征,因此如若采用單一財務指標衡量企業成長性很容易造成偏差;采用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綜合評價可以消除考慮的片面性,但是也存在著非財務指標難以度量、指標間共性等問題。因此,本文選取了凈資產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等企業發展能力指標作為企業成長性變量的代理變量。
對公司做行業分類,設置了7個虛擬變量對行業進行控制,這7個虛擬變量及取值分別為:當公司為農林牧漁行業時,Ind1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當公司為信息技術行業時,Ind2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當公司為商務服務行業時,Ind3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當公司為建筑行業時,Ind4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當公司為公共環保行業時,Ind5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當公司為采礦行業時,Ind6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當公司為制造行業時,Ind7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第一步,因子分析的適合性判斷。SPSS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判斷一般采用KMO和Bartlett球度檢驗,本文依前人經驗采用KMO和Bartlett球度檢驗。對企業成長性的3個代理變量、510個觀測點經SPSS軟件檢驗,結果如表1。KMO值為0.590,根據經濟社會學方面的問題KMO度量標準(0.5以下不適宜做因子分析、0.5~0.6可做因子分析、0.7~0.8適宜做因子分析、0.8以上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可知,企業成長性的3個代理指標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556.151,顯著性水平小于0.01,適合做因子分析。(表1)
第二步,企業成長性代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和相關矩陣分析。經SPSS軟件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凈資產增長率(Netassgrrt)和總資產增長率(Totassgrrt)以及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Mincmgrrt)相關性較大為0.746和0.347;而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與總資產增長率的相關性較大為0.495。(表2、表3)
第三步,分析累計方差貢獻率,計算企業成長性綜合指數。經SPSS軟件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表4、表5)旋轉后得到主成分個數為1,累計貢獻為69.245%。根據因子得分矩陣可以達到因子1的得分函數,并得到企業成長性模型,如下:
Major=0.415Netassgrrt+0.337Mincmgrrt+0.442Totassgrrt
GROWTH=0.415Netassgrrt+0.337Mincmgrrt+0.442Totassgrrt
(二)回歸模型設計。本文以創業板前150家中知識產權量非零和審計報告為無保留意見的108家企業2011~2015年的數據為基礎,因變量為企業成長性,自變量為新增知識產權量和知識產權更新程度,控制變量為財務杠桿、企業規模、企業年齡,考慮知識產權帶來的技術更新具有滯后性,因此構建了自變量和控制變量滯后一期的回歸模型如下:
GROWTH=?琢0+?琢1RENEWi,t-1+?琢2TOTALi,t-2+?琢3LEVi,t-3+?琢4SIZEi,t-4+?琢5AGEi,t-5+?琢6+jIndj+?著it
四、回歸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及相關性檢驗。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6所示,從表中可看出所選取的102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成長性平均值為2600.94%。知識產權更新程度最大值為90%,最小值為0。知識產權累計量最大值為783,最小值為0,平均值為70.4。每個企業之間的知識產權更新情況差距較大。(表6)
經過SPSS22.0處理的Pearson相關顯著性如表7所示。從表中可以了解到GROWTH與RENEW、TOTAL呈正相關,與LEV、SIZE顯著相關;TOTAL與AGE顯著相關,這說明企業知識產權累計量與企業成立年限相關。RENEW與AGE的顯著性較強,這說明企業的知識產權更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年限如何。(表7)
(二)回歸結果分析。根據STATA13回歸的輸出結果來看,知識產權更新程度(RENEW)和知識產權累計量(RENEW)的回歸系數為正,顯著性高,通過檢驗。企業成長性和企業知識產權累計量和知識產權的更新程度的關聯度大。其中信息技術行業(Ind2)、制造業(Ind7)、商務服務行業(Ind3)、采礦業(Ind6)顯著性高,從結果可看到制造業最為顯著,說明在制造業中,企業成長性與企業知識產權累計量和更新程度的關聯最大,而在建筑業(Ind4)和公共環保業(Ind5)不顯著,相關性不大。(表8)
五、結語
本文以2011~2015年創業板前150家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基于面板數據構造回歸模型,對我國企業成長性與知識產權累計量及更新程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本文主要發現和結論:第一,企業成長性和企業知識產權累計量呈正相關關系,且關聯度大。第二,企業成長性知識產權的更新程度呈正相關關系,關聯度大。第三,在制造業中,企業成長性與企業知識產權累計量和更新程度的關聯最大;在建筑業和公共環保業中,企業成長性與企業知識產權累計量和更新程度的關聯不大。
現有學者的成果大多側重于知識產權保護、產出和地區經濟增長性之間的研究,而本文對企業知識產權數量、外部環境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成長性之間進行了實證研究。知識產權在企業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通過申請專利等來增強知識產權。社會在不斷進步,企業也需要不斷發展,所以要對知識產權進行更新顯得十分必要。企業不能因為知識產權總量達到理想目標,而忽略對其進行更新。
經過對102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發現,企業成長性與知識產權更新程度關聯度、知識產權累計量的關聯程度明顯。因此,國家在以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中,在保持著以前的知識產權量基礎上,還要注重對其更新與提升。企業在提高研發投入的同時,也要努力攻克關鍵技術。只有擁有了無法復制的核心技術,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的過程中要確定明確的知識產權數量目標和關鍵研發技術進程,確保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在企業制度的保障下穩步推進。企業還需要針對技術開發人員制定符合知識型員工的考核、薪酬、晉升和激勵制度,讓技術開發人員擁有更強的企業主人翁感、更強的榮譽感、更多的經濟收益,使得企業的知識產權得到更好的更新與提升。
主要參考文獻:
[1]史宇鵬,顧全林.知識產權保護、異質性企業與創新:來自中國制造業的證據[J].全新研究,2013.8.
[2]鄭亞莉,宋慧.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對高技術產業競爭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企業管理,2012.2.
[3]紀煜姝.江蘇知識產權產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4]賈瓊.知識產權(專利)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D].南開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