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香
一、引言
越南是個多民族的國家 (54民族)。在越南的歷史長河中,各少數民族(族群)的文化是與越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族群文化研究多年來受到民族學乃至各個社科領域的關注。大部分研究指出越南歷經一個世紀的歷史變革后,近幾十年政治、經濟、社會的變化,使得越南民族文化乃至族群文化也隨之變革,在此過程中出現了民族融合與民族文化價值的發揮與保存之間的不同沖突。
據2014-2015年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63省份約有54所少數民族寄宿制高中學校,其中共有23.417名少數民族學生。本研究的對象主要涉及清化省少數民族寄宿高中三個年級(10、11、12年級)18班,每年級有6班,在這些班級的泰族學生、芒族學生比較多。這些在該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占該省各山區縣份生源的92.2%(540名學生中有499名),其中泰族學生占44%、芒族學生占48%。
由于寄宿學校學生的文化帶有個人和學校范圍性質的特征,他們與家庭和鄉村社會分離,本研究的重點只考慮影響學生文化變遷的趨向。
二、研究對象地區
清化省位于越南北中部地區,位于首都河內以南150公里,全省共27個縣市,300萬居民,地形復雜,分三個地區(山區、中游平原地區、沿海地區),中游平原和山區占全省面積的三分之二。有超過60萬的少數民族居民聚居于清化山區11個縣的220個鄉,和西北部山區一樣,聚居在此的6個少數民族中泰族和芒族占多數。
目前,芒族主要聚居于越南廣闊西北部山區的安沛省、義安省,芒族人聚居最多的是在和平省和清化省的6個山區(玉樂、石城、錦水、霸尺、如春和廊政)、富壽省的3個縣(三清、安立和成山)。此外,在山羅省、寧平省和河西等省也零散分布有芒族人。近年來,芒族人流動的范圍擴大到西原地區各省份山區縣,因此在崑嵩、多樂、林同、嘉萊等省的芒族人數大幅增加(至今約120萬人)。清化省越有35萬芒族人,主要聚居于山區11個縣和該省邊境的5個縣。
越南泰族人共1550423人,是越南第三大民族,分布于全國63個省市。清化省泰族人口在全國排名第四(225336人),占全省人口的6.6%和全國泰族人口的14.5%,在偽劣山羅、萊州和義安之后。清化泰族人主要聚居于該省西部山區,其人口已從1999年的210908人增長到目前的23萬人。
三、少數民族文化變遷趨向
(一)“京化”趨向
泰族學生和芒族學生在新環境中的適應過程遇到了重要的影響。都市的現代生活跟學生原來所住地完全不一樣。他們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其他民族群體,這使學生要改變自己,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在學習環境中,學生們都使用普通話,逐步習慣自立生活。其次,都市生活中經族人經常使用的電視機、冰箱、電腦、無線網等也對少數民族學生們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將這種影響稱為“京化”,其意思是他們開始向越南最大京族人學習和生活。
文化變遷趨向雖然越來越明確,但不意味著泰族和芒族學生想成為京族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他們要與京族人在各方面都平等,如學習程度、優勢,特別是語言、服裝、飲食和社會交際……
出發點是“少數民族”的概念總被視為社會中各方面的劣勢,所以學生們希望能融入到社會中的各民族群體,表示自己不比城市人差,最明顯的表現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就像城市人的。
(二)與其他少數民族融入趨向
清化民族寄宿高中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環境,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互相影響的趨勢。在一起生活、學習的過程中,一些學生還能向同學和室友學習幾種少數民族語言。另外,學生們對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有所了解。
近年來,隨著大眾信息傳媒和互聯網的發展,少數民族人們有機會與國內外的同族聯系。另外,各區域之間貨物貿易和交流的加強也有利于學生接觸到自己民族在其他地區的文化產品,文化融入趨勢還表現在少數民族學生現在不在意不同民族結交朋友的思想。
(三)獨立、脫離農業和農村的趨向
從離開了村莊環境,泰族學生和芒族學生對城市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如果問他們喜歡在哪兒生活,結果有50%的泰族學生和33.7%的芒族學生覺得兩個環境都很好。其中有26.6%的泰族學生和44.5%的芒族學生很喜歡城鎮環境的生活,只有24.1%的泰族學生和21.7%的苗族學生還喜歡村莊生活。可見,他們大部分都具有想脫離農業和故鄉的想法,高中畢業后還需要繼續讀書,如考上大學,甚至夢想去外國留學等。
(四)保留、重視民族本色的趨向
雖然發生了“京化”過程和民族文化的融入,明顯地表現在語言、服飾、飲食行為和社會溝通的變化,但他們的內心依然想保留和重視自己的民族本色。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比率較高。有62%的泰族學生和38%的芒族學生還會唱自己民族的歌曲,49.4%的泰族學生和18.9%芒族學生知道自己民族的舞蹈,49.4%的泰族學生和46.7%的芒族學生會說民間諺語,67%的泰族學生和68.5%額芒族學生可以講自己的民族故事。
眾多的研究表明,雖然存在文化衰落的趨勢,尤其是物質文化,但禮儀、信仰和節日的形式,被認為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有可能保留更久(Ngo Duc Thinh 2006, Le Hong Ly 2009, Vuong Xuan Tinh 2009),此趨勢在清化寄宿民族高中校的泰族學生和芒族學生的研究中體現得很明顯。
四、結語
像越南各民族的整體文化變遷趨向,泰族學生和芒族學生在清化省的民族寄宿校也跟著“京化”而變化,與其他少數民族融合。然而,盡管存在物質文化和文學藝術的衰落,在少數民族世世代代的內心仍想保留自己的民族本色,換句話說是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因此,即使是在城市環境中,學生比自己鄉村里的親人的“京化”程度更高,他們自己有脫離農業的打算、農村,但他們仍然有民族認同感。如果清化省的民族寄宿校加強組織少數民族文化活動,他們對民族文化本色的了解和保護意識的將會更強。endprint
同樣,兩個民族的學生的文化變遷原因也跟兩個民族的文化變遷起源有關系。這是由于政策、市場、信息、城市化、現代化和一體化進程的影響,基本的文化機構和社區已經發生了文化變化,隨著加強交流,接近信息技術,使得在文化變遷的水平演得更快、更強。此外,由于學生的年齡、心理性格也對他們的文化轉型是獨立因素影響。
對這兩個民族學生文化變遷影響因素的研究證明,清化省山區少數民族已經歷了悠久長期的交流和相互影響過程。在當前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這種接觸和交流進一步加強。文化的變遷取決于大民族和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的程度、各地區和各民族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程度,比如聚居于清化省郊區、道路主干道沿路的芒族人的文化變遷程度就比泰族人高。另外,學生年齡也對文化變遷產生一定的影響。
可以說,民族文化的變遷和融合是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必然趨向。不符合和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傳統文化元素將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能夠尋求到發展便利環境的新文化元素。然而,傳統元素并沒有完全消失,而一部分人已經融入并留存在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中,由此造成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異質性。京族的文化元素尤其是民族間的通婚觀念已被普遍學習和接納,其中同一民族不再是清化省少數民族寄宿高中泰族和芒族學生擇友和擇偶的重要條件。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少數民族寄宿學校推出有關民族文化的教育措施,旨在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和后代清醒意識到并保護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價值,同時也懂得將新的積極的元素引入民族傳統文化中。換句話說,他們需要充分了解當前背景下的民族傳統文化價值和現代文化價值,從而有意識地為自己將來立業選擇必要的新元素。
參考文獻:
[1]Le Thi Mui (2012), Real Situation of a Change in Language among Thai and Muong Students at Thanh Hoa Ethnic Minority High Boarding-school, In Reviews Anthropology, No.4. pp 33-43.
[2]LE THI MUI (2013): Real Situation of a Cutrel Change among Thai and Muong Students at Thanh Hoa Ethnic Minority High Boarding-school Exchanges of view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4th Vietnam /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Vietnam / Hanoi.
[3]LE THI MUI (2016): The cultural Change of ethnic minority pupils in Vietnam. Vietnam Social Sciences Review/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Vietnam / Hanoi, N0.5.
[4]Le Hong Ly (Editor) (2009),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Northwest Ethnic Thais in the Renovation, Project of Ministry,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in Vietnam, internally stored in the Library Institute Cultural studies.
[5]Vuong Xuan Tinh and Hong Hanh (2009),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the Northeast," Synthesis Report projects of Ministry,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in Vietnam, Hanoi.
[6]Ngo Duc Thinh (2006), Culture, Cultural and ethnic Vietnam Culture,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Hanoi.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