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霖
摘 要:從費孝通先生筆下,我們看到一個“男女有別”的鄉土社會。千年以來,這種男女關系制約著兩性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使之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社會關系,進而維持著社會秩序。從鄉土社會到現代社會,“男女有別”思想到“男女平等”思想的發展使男女關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社會中的男女關系,主要從“男女有別”思想的表現形式以及“男女平等”思想的演進來探討男女關系問題。
關鍵詞:男女有別;社會關系;男女平等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無疑是一本耐人尋味的社會學經典名著,他在本書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并從“差序格局”出發,從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兩個方面對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進行了分析和解剖,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鄉土中國。本文試圖分析“男女有別”的表現形式,以及“男女平等”思想是如何將“男女有別”思想取而代之的。
一、男女有別
“男女有別”的說法自古就有,出自《禮記·效特性》:“男女有別,然后父子親;父子親,然后義生;義生,然后禮作;禮作,然后萬物安。”大概的意思就是:男女有別,然后才有父子之親;父子相親,然后才有君臣之義;君臣有義,然后才有了禮;有了禮,萬物才會各得其所,天下太平。梁啟超將《禮記》分為五大類,《效特性》被歸納到古代制度禮節。由此可見,文中的“男女有別”并不僅僅指生理上等表象的區別,更重要的是指社會關系上的深層次的區別,它強調的是嚴守封建禮教,這里的“男女有別”是指男女之間是一種尊與卑、主與從的關系,這種關系既對立又相互依存。
二、男女之別表現特征
在我國,“男女之別”并不簡單指自然性別的區分,更多是指社會屬性的區分,并對男和女從禮制上對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制約。具體列舉幾個方面的區別:
(一)誕生禮之別
誕生禮是社會成員降世的第一個禮儀。朱熹在《詩集傳》中說:(生男子)“寢之于床,尊之也;衣之以裳,服之盛也;弄之以璋,尚其德也……(生女子)寢之于地,卑之也;衣之以錫(褓),即其用而加也;弄之以瓦,習其所有事也”。[1]從誕生禮來看,男女從出生那一刻起,就產生了差別,床和地下、寶玉和紡磚的區別對待,將男尊女卑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加之古代在朝為官或大富大貴之人都是男子,因此奠定了男子地位會更高貴的理念。這種“性別期待”也是男女有別的表現之一。
(二)教育之別
“誕生禮”是每個人從“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開端,而教育則是使人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關鍵步驟。自古以來,描寫男子教育多于女子教育,女子教育略顯簡略貧乏;內容來看,男子學樂誦詩學射御學禮,在過去這相當于現在的學校教育,而女子則沒有那么幸運,主要學習的是容貌禮儀和織紉之事,對于“六藝”則很少涉及。男子主要學習治國、治家、社會交往的禮儀,而女子則主要講究“婉娩聽從”。[2]當然,學校教育僅僅是教育的一個方面,相比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個終身的過程,我們也可以在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行為看待男女之別。
(三)內外之別
1.“分工之別”。俗語講:“女主內,男主外。”男女各司其職,這是講在社會分工上的男女之別。原始時期,男性外出狩獵,女性采集果實,這種按能力來的分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就不存在我們所說的這種男女之別。隨著父權社會的發展,男女之間的社會分工也開始有了高低貴賤之分。 男性的事業范圍比較廣,涉及經濟、政治、軍事等,被視為高貴的職業;而女性的事業則被限制在家門之內,生兒育女、紡績執麻、做飯盛湯等,做的都是卑賤瑣碎之事。除此之外,女性被明令禁止干預政治,所以在朝為官的都是男性。
2.“居處之別”。每每去參觀古代大宅,宅內總有一座小姐樓,建在宅子深處,這就是所謂的“深閨大院”。既然有了這樣的劃分,自然男子不能輕易進出,未出嫁的姑娘將自己限定在那一塊小小的空間里,坐等人生被父母安排。而男子卻不同,從小在外接受教育,鼓勵他們與外界接觸,除了自家姐妹,也很少能接觸到大家小姐。男居內,女居外的格局導致了古代“男女之親,媒妁之言”的狀態,限制了男女的自由戀愛。
3.“行為之別”。在這個自由戀愛的時代,至今“男女授受不親”還被我們廣為流傳,這種觀念經過千百年的磨礪仍然深入人心。
“外內不共井,不共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禮記·內則》
“禮,非祭,男女不交爵”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與同席而坐” ——《禮記·坊記》
由此可見,男女之間交往是很受限制的,從《內則》中看來,男女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會有合法接觸的可能。雖然《內則》記載的是先秦時候的情況,但是對不同朝代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且其影響延續至今。
(四)婚姻之別
“妻者,齊也”,傳統文化向來對夫婦和婚姻非常重視。婚禮極為隆重,具有結交權貴、傳宗接代的功能。然而女性沒有選擇婚姻的權利,她們的婚姻完全由父母決定,甚至是父兄結交權貴的手段。雖然男性也是聽從父母之命,但是男性對于婚姻還有更多的選擇,而女性一旦被休棄,則會被世人恥笑唾棄。就算夫妻雙方其中一方死亡,男性可以再娶,女性則很少有再嫁。古代夫妻的結合大都是為了延續后代,而女性不過是為男性傳宗接代的工具。她們在男性面前地位低下,沒有話語權,只要有一點侵犯了夫家的利益,則會被休棄。
三、“男女有別”向“男女平等”的轉變
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男尊女卑的倫理綱常,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使廣大女性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從近代來看,男女關系變化的過程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由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的過程。
(一)男女平等思想萌發階段
男女平等的思想是隨著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才傳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不但向中國的民眾傳遞男女平等的理念,還從國外帶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并以此希望改良中國落后的歧視婦女的風俗習慣。除此之外,西方傳教士所做的最大貢獻就是興女學,他們希望以此開通中國的社會風氣,改善婦女的社會地位。基督教講求“男女并重,而悉數以讀書,使女子亦得列于儔類之中,不存菲薄之心”,并指出“女學愈先,國勢愈強,歐洲之成效昭然矣”。[3]1844年,他們成立了中國第一所女子學堂——寧波女塾。除了女子學堂,西方教會還成立了不纏足會,以此鼓勵女性解放天性、拒絕纏足,其中以上海的“天足會”影響最大。早期維新派也對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解放婦女天性,他們批判“三綱五常”,挖掘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他們的主張為男女平等觀念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仍然停留在理論的討論上。endprint
(二)男女平等思想形成階段
早期維新派對男女平等的思想還認識尚淺,大都是基于對女性的同情。而維新派接受國外先進教育,“天賦人權”說對他們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與早期維新派不同的是,維新派沖破了理論的束縛,開始從實踐中為女性爭取平等權利。康有為首先倡導了不纏足運動,梁啟超帶頭發起創設女學堂活動,規模巨大、影響超前,并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他們主要通過發行報刊、開演講會、聯結團體、廣貼告示等方式,使更多的階層以及封建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和開明派也參加進來。[4]在興女學、廢纏足的運動中,少數先進女性參與進來,她們公開倡導男女平等的思想,認為“男女有別”是自然屬性的區別,而非社會屬性的區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用實際行動堅定了倡導男女平等思想的決心,猛烈抨擊封建倫理綱常,提出新的見解,導致封建倫理綱常開始產生動搖,并在一定程度上為男女平等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三)男女平等思想的成熟
20世紀初,西方女權學說開始大量輸入中國。相較于男女平等思想的形成階段,這一階段的思想更為深化,女權學說的興起使之產生了一批先進的女性。比如:秋瑾作的《勉女權》歌:“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后?”[5]從而表達她力爭女權的雄心壯志。秋瑾在《精衛石》中豪邁寫道:“掃盡胡氛安社稷,由來男女要平權。人權天賦原無別,男女還須一列擔”,[6]強調天賦人權,男女平等,男女同心協力為推翻清王朝作斗爭。在此階段,這些先進人士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為女性爭取權利的階段,而是將爭女權與反清愛國相聯系、與謀求國家和民族獨立相聯系。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的先進知識分子還從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尋求男女平等的途徑,這也是男女平等思想深入發展的標志。在此影響之下,男女平等的思想日趨成熟。
四、結語
費孝通先生說:“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受千年封建禮教的束縛,人們都無法沖破性別的鴻溝。從“男女有別”到“男女平等”,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西方帝國主義用炮火轟開我國緊閉的大門,先進思想的涌入驚醒了沉睡的中國,西方的天賦人權說和西方女性主義的輸入,不禁使人對比中西方女性的地位,先進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中,在變革中,廢除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封建綱常,重新給予女性平等的權利;其二,隨教育的普及,近代知識分子隊伍不斷壯大,為新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階級基礎。隨西方先進思想的涌入,越來越多有救國夢想的年輕人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企圖救國圖強,并將救國圖強與爭取女權結合在一起,使男女平等成為可能。經過了近兩個世紀的努力,“男女平等”的思想漸漸取代“男女有別”,但固守了2000多年的封建綱常余力也不會馬上消退,只有在不斷地肯定與否定之間,社會才會進步,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林樂知.基督教有益于中國說[A].萬國公報(上海)(第83冊)[Z].
[4]陳文聯.近代中國男女平等思想的歷史考察[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21).
[5][6]秋瑾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117,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