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洪莉
何雅玲 執著與守望
◎文/程洪莉

何雅玲教授(右二)指導學生做實驗
何雅玲有很多“頭銜”: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教書育人楷模、“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三項國家科技獎獲得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獲得者……越是走近她才越發現,這些榮譽和光環的背后,是她對“人民教師”事業的熱愛,更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執著與守望。
何雅玲主講的《工程熱力學》一直是交大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2004年獲國家精品課程,2013年再次入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雖然這是一門本科生課程,但仍有很多博士生、碩士生乃至外校同學慕名前來旁聽。“何老師的課堂并不是照本宣科,能讓我們了解到當今學科前沿。”
“前沿”和“啟發”是何雅玲講課的關鍵詞。雖然很多課程已開設多年,但每次講課前,何雅玲都會一遍遍充實、更新授課講稿和多媒體課件,一方面她會增加之前講課的心得體會,同時也會恰當引入學科前沿新內容,讓同學們不拘于課堂,而是放眼世界。
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名學生”,何雅玲不斷學習,充實自我知識體系,主編《工程熱力學精要解析》及合編教材5本,被國內各大院校廣泛使用。
為改善本科生熱流教學實驗條件,何雅玲帶領團隊成員,抓時間趕工程,自行設計、畫圖紙,動手制作和新建了22種、43臺套綜合性、創新性實驗臺。她還大刀闊斧地改革了熱工實驗體系和內容,首次在全國建立了熱工實驗四級體系,以適應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這些工作得到“教育部‘211工程’驗收專家組”的高度評價,被譽為“西安交大的特色”。
“我是一位普通教師,有與你們年齡相仿的孩子。我能夠深深理解和體會,作為父母,渴望你們成為社會有用之材的心情,期望你們高飛遠行。”學生畢業之際,何雅玲曾這樣袒露心聲。為了這一份對同學們樸實、真切的期待,何雅玲教授一直努力奮進,為學生能更高地展翅飛翔,傾力護航遠行。
在長期從事熱能高效傳遞、轉換、利用及數值模擬的研究中,何雅玲也用心血和汗水收獲了累累碩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為本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迄今為止,何雅玲發表英文期刊論文38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50余篇,著作和教材10部(含合著),英文書1部,英文著作4章。論文被SCI收錄350余篇,EI收錄5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0項,軟件著作權30項。論著和成果被美國、英國、瑞典、瑞士等國學者廣泛引用與采用,共被引8800余次,SCI引用5500余次,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16篇,在ESI個人世界工程領域中位列前4%。
為提高研究生獨立科研能力,在國家科研重大、重點項目的執行過程中,何雅玲鼓勵研究生要善于思考,敢于創新,勇于超越。截至目前,她已獨立指導碩士生、博士生100余名,博士后10余名,培養的研究生多次在國內外榮獲獎項——2013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篇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中國工程熱物理屆“吳仲華優秀學生獎”“西安交通大學優秀研究生標兵”“西安交通大學十大杰出學子”等不勝枚舉的榮譽。2014年何雅玲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西安交大首屆“研究生教育突出貢獻獎”。
何雅玲所在的熱工教研室擁有良好的師風師德傳統,一直是西安交大教學、科研先進單位,在全國同行中享有較高聲譽。求學之時、任教之初,何雅玲常常感動于恩師陶文銓院士等前輩的提攜幫助;成長之后,飲水思源、薪火相傳的印記使她更注重團隊的建設發展。
當新教師來到崗位時,她會依據每個人學業和科研情況,為其量身制定進修、學習計劃,還手把手傳授講課、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體會心得和技巧,指導青年教師快速進步成長。
功夫不負有心人。何雅玲帶領的團隊中人才濟濟,不乏“千人計劃”學者、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家優青等。她帶領大家建設的科研平臺獲批熱流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5年被國家外專局、教育部批準為熱流科學創新引智基地,2016年獲批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為一流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無論教書育人,還是科研治學,何雅玲的拼勁讓很多人心生敬佩。她一心撲在事業上,做起事來總是進入忘我的境地,力求卓越。在她的日程表上,沒有上下班之分,沒有節假日,也不分白天黑夜。對她而言,執著事業,守望學生,是一名教師黨員的本分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