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微微
青川:喜憂參半的電商發展之路
本刊記者 張微微
【核心提示】以創新為引領,電商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模式在青川已是遍地開花。不過,在這樣一個災后重建的邊遠山區小縣,電商的發展之路遠沒有想象中那樣平順。

青川縣“雙創”空間夜景

青川縣電子商務產業園
8月盛夏,四川盆地酷暑難耐,青川的大山里卻透著涼意。一大早,木魚鎮木魚村的趙榮夫婦就開始了他們新一天的忙碌。自從家里建起了村級電商服務站,趙榮的土特產生意就越來越紅火,從最開始嘗試性的“小打小鬧”,到現在隨時可以進貨20萬元以上,趙榮也從一個“全職媽媽”變成了職業電商。
趙榮的故事是青川著力打造“國家商務部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和“中國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縣”的真實寫照。在青川,除了大家熟知的以電商“起家”的全國農村致富帶頭人趙海伶和“阿里巴巴敲鐘女孩”王淑娟之外,還有很多從事電商行業的人,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規劃下,以創新思路為引領,電商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模式已是遍地開花。
收購、晾曬、稱重、打包、叫快遞……幾乎每天,趙榮的“木魚鎮電商扶貧綜合服務中心”就是重復這些工作。工作站一共5個人:趙榮和丈夫田鋒,趙榮閨蜜小燕、趙榮父母。丈夫進進出出購貨、搬貨;小燕擔任會計兼出納;趙榮負責微信朋友圈和淘寶網店的管理銷售;父母按照填好的快遞單分別打包。屋里屋外堆積如山的木耳、松茸、竹蓀、羊肚菌、蜂蜜……
“我媽媽不識字,我們只能幫她把快遞單與對應的貨物放在一起才行。”對于目前這種家庭小作坊的經營模式,趙榮感覺有些累。“縣里經信局給每個村都配置了電商服務站,但是全村就我們一家在做。其他村民都把我這里當作收發快遞的中轉站了”。趙榮說,沒有辦法,多數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大多數是老人和孩子,懂不起,也做不來,只有把生產的東西賣給他們,由他們來負責網銷。

(左圖)倉儲物流中心
談起從“全職媽媽”到從事電商、微商的經歷,趙榮也有很多話想說,她說她很慶幸有外出打工的一段經歷,讓她認識了不少外省的朋友,而這些朋友成為現在的主要客戶群和推廣群。“返鄉后,沒事就在朋友圈發家鄉的山啊水啊還有生態的食物,朋友們一下子就感興趣了,紛紛委托我代買土特產。”趙榮說,最開始她不是很有信心,連5斤木耳都不敢進貨,后來沒有想到需求量這么大,銷售這么火。記者看了一下她手機上7月份的銷售額,一共是11.5萬多元,“去年全年銷售額是150多萬元。”
“不要看我們現在這么大的銷售額,我沒存下多少錢,賺來的錢又用來擴大貨源了。還有就是培訓的投入也不小,大山里待久了,人會很封閉,做電商不能跟不上時代發展。”怎樣解決學習的問題?縣政府組織的基礎培訓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我們自己花錢去成都培訓,那里有阿里巴巴的高端講師,每節課50元,我們兩個每個月都要去學習兩次。
“趙榮這家算是農村電商發展比較好的,做電商、微商,機遇、人脈非常重要。要是不懂經營,沒有前期大量的流量投入,產品也沒有什么品牌效應,大多數人在微信或者淘寶、京東上開店都如同石沉大海。”青川縣經信局局長吳先宏說。
“目前,青川農村電商還是以小作坊收購,微商朋友圈銷售為主,很散,沒有形成規模效應。所以說,打造統一的農產品品牌、建立行業標準是成功在線上拓展的最重要的一環。”吳先宏對記者說,在青川,像黑木耳、羊肚菌、天麻、竹蓀這樣的地標產品不少,七佛貢茶、生態蜂蜜等特色產品各方認證也不錯,但是要在全國打出像西湖龍井、山西陳醋這樣的品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目前,王淑娟利用跟阿里巴巴的合作和影響,在淘寶的特色中國區域開設‘青川館’專門銷售青川特產,趙海伶在成都錦里和川內其他景區開設青川特產實體體驗店,形成線上線下結合,加之大多數農特產品生產企業建立溯源機制,進一步擴大了青川生態農產品的影響力,這也算是一個重要的突破方式。但是都還不夠。”吳先宏說,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青川電商目前主要做特產銷售,這太狹隘,如果能跟鄉村旅游相結合,這個市場會大大地拓展,所以,旅游資源開發、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速公路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將會為青川電商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在青川縣城中心,有一個電商孵化基地——“青川縣雙創空間”,這是一個以政府為主導建設的集產業孵化、O2O體驗、技術支持、配套服務于一體的人才創新創業綜合服務中心。免租金、免費提供辦公設備、產品展位,企業可拎包入駐。2000多萬元的示范點撥款和各類金融服務可支持電商創業者進行產品開發、生產工藝提高、生產設備升級改造等等。此外,這里還是一個電商培訓中心,已經開展培訓22期,覆蓋1100人,其中包括返鄉創業青年、轉業軍人、大學生村官干部、黨政干部等等。
如今,這里已經入駐各類電商服務企業30多家,其中規上企業13家。但是記者發現,“雙創空間”并沒有想象中那樣欣欣向榮,很多企業里就只有一兩個人在值班,不免有些蕭條。

(右圖)沙洲鎮電商服務站
“人才,對于我們縣來說,是一個最大的痛點。”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面色凝重地說,青川地處偏遠山區,區位不占優勢,雖然縣委、縣政府下了大力氣引進人才,但是即使人才來了也待不了多久,而發展電商,更需要的是人才支撐。“雖然我們在全縣35個鄉鎮、64個村都建立了電商服務站,但是整體上收效甚微,好多村依靠小超市、副食店建立的電子設備也形同虛設。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經營管理人才。”
“我們公司的電子商務部門沒有設在青川,而是在成都。因為青川缺乏人才資源,沒有辦法。”青川翊瑞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唐述剛對記者搖搖頭,“人力成本高也沒有辦法。”
在青川方形樹—翊瑞全程可追溯生態農業電商產業園的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電商服務中心里,唐述剛對記者說:“由于人力成本、物流成本、流量成本高,公司電商的銷售份額在總銷售額中占比很少,大概就只有10%-20%。主要還是依靠線下銷售,以線下帶動線上。這是目前青川大多數農產品生產企業的現狀。”
“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利潤本來就不高,雖然電商能實實在在讓企業和農戶獲得利潤,但是像王淑娟那樣的純電商團隊畢竟是少數,普通企業得不到跟淘寶、京東那樣的大平臺合作的機會或優惠,動則上百萬元的投入,負擔不起。”吳先宏說出了根本原因。
在青川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的環境下,國內常見大型物流企業如中通、申通、圓通、郵政等幾乎都在青川設有網點,但是在縣城,卻有一家本土的物流企業生意漸漸紅火了起來。
“這是我們縣新整合出來的物流企業——青川縣譽通物流有限公司。”吳先宏告訴記者,這也是鑒于青川的特殊地理環境,縣政府想出的一個方法。青川縣大部分鄉鎮都分散在山里,山路蜿蜒曲折不說,很多都是斷頭路。這就意味著物流運輸車不能走單向路線,必須得走回頭路。“這個耗費就比平原丘陵地區要大得多,加之政府在物流方面的支持政策又非常少,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我們每年的利潤中,三分之二都要‘貢獻’給物流。”唐述剛也點頭贊成。物流,成了除人才之外制約青川農村電商發展的第二大短板。
于是,青川縣譽通物流有限公司就應運而生了,它由原本各自為政的十大物流公司共同出資籌辦,將業務進行整合,進出港貨物統一在這里集中分揀配送,各鄉鎮設置網點,這樣不僅為各物流企業節約了成本,最重要的是為電商發展減輕了負擔。
“我建議還要進一步細化、整合。”唐述剛說,青川的物流現狀是進出口貨物比例10∶1,由于農產品規模效應不足,供給不足,所以造成物流現狀是進來多,出去少,所以整合一家物流公司還遠遠不夠。下一步還可以以片區劃分,比如工業園區企業可以固定一支車隊,直接運往廣元發貨,這樣比起在青川本土發貨單價要便宜得多。
“從災后重建到現在,青川電商發展已經步入一個質變的狀態,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青川的農村電商還有很多潛力可挖掘。雖然目前還有很多困難,但是只要抗震救災精神還在、災后重建的決心和勇氣還在,一切都不會是障礙。”青川的企業主們充滿了信心。(責編: 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