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筱青 本刊記者 舒小鈴
“紅城先鋒”彰顯正能量
文 蔣筱青 本刊記者 舒小鈴
“紅城先鋒行動”是旺蒼縣“紅城黨建”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即發現和挖掘全縣黨員中的優秀分子,讓他們站出來、亮出來,從而使先進黨員身上的正能量在基層得到廣泛傳遞。
矮小、瘦弱、樸實,是記者見到姜賢青的第一印象。家住旺蒼縣萬山鄉云霧村的姜賢青,是廣大共產黨員中最為普通的一份子,同時也是最不普通的一份子,他的家庭就體現了這份“不普通”。姜賢青一家七口人,其中四個親人是殘疾人,母親和弟弟重度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父親和妻子則因為肢體殘疾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兩個孩子正在讀書,46歲的他就成了家里唯一的頂梁柱。

姜賢青每天早上不到5點鐘起床,起床后先幫母親和弟弟洗臉、梳頭、做早飯,然后去地里干農活、去山坡放羊,晚上回家后還要洗衣、掃地,很多時候都是從早上忙到晚上11點多。“他這個情況換其他人,早就壓垮了。”萬山鄉一干部感慨地說。
“姜賢青家庭困難,但從來沒有主動來鄉上要過資助,也從沒跟村里抱怨生活過不下去。他就是這么樸實、這么自強不息地對待生活。”萬山鄉人大主席陳興龍介紹道。
家里有病人、有學生,日常的開銷自然很大,這就需要更多的經濟來源。除了享受國家低保補助,姜賢青積極發展養殖業與種植業。2010年,他開始養黃羊,每年能賣出去40多只,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2013年,他開始種植大黃,現在有兩畝,每畝收入兩千多元。2014年,他開始種植豬苓,“當時花了一萬元買種子,可能是買的種子不好,種植失敗了。去年投入兩萬元買了600株苗,這一批苗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姜賢青充滿信心地介紹道。
姜賢青除了自己發展養殖業與種植業,也積極帶動村民發展。村民何發貴一家原來以打工為主要經濟來源,姜賢青認為打工不是長久之計,建議何發貴利用家鄉的荒山草坡等自然資源發展養殖業,并積極提供養羊技術。在他的帶動下,何發貴家現在已養了70多只黃羊。
2015年,姜賢青被評為廣元市優秀共產黨員,并作為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在廣元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4周年暨表揚先進典型大會上發言。當被問到“獲得組織給的榮譽有啥想法”時,姜賢青樸實地說:“應該珍惜榮譽嘛。”
1997年8月,從瀘州警校畢業后,彭孝軍如愿以償地當上了人民警察,這一干就是整整20年。今年5月,彭孝軍被評為“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回首20年的工作經歷,彭孝軍感慨道:“一路走來,我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飽嘗過很多酸甜苦辣,接受過很多生死考驗,同時也收獲了很多榮譽。”
彭孝軍出生在旺蒼縣偏遠的大德鄉,父親是一名民辦教師。“從小,父親就教育我做人要修身立志,建樹成才。他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的品格深深影響了我。”工作后,彭孝軍時刻告誡自己必須始終忠于職守,愛崗敬業。在青川工作期間,他刻苦鉆研刑偵業務,練就了偵查破案的基本功。調到旺蒼工作以后,面對工作新環境、犯罪新形勢,他立志要忠誠履職、勇于擔當,投身打擊犯罪主戰場,為保障“綠谷紅城”的穩定平安、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當好忠誠衛士。
彭孝軍的戰友李自興說:“20年來,他從一名普通偵查民警到刑偵大隊中隊長、副大隊長、教導員、大隊長,將自己的青春歲月全部奉獻給了偵查事業。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他特別注重利用工作之余進行充電,經常在深夜和節假日學習類案研判、情報篩查等偵查審訊技巧。”
在旺蒼工作期間,彭孝軍相繼組織偵破了省督“2010.5.07”木門特大故意殺人案、“2010.7.31”全國性系列特大電信詐騙案、“2012.3.20”三江幼兒園故意殺人案等重大疑難案件,命案偵破率連續15年保持100%。2013年12月12日,廣元寶輪鎮一名張姓的發廊女在旺蒼神秘失蹤。彭孝軍和專案組的民警根據線索開展全面摸排,先后走訪群眾4000多人,排查出租房屋1300多間,最終在一出租屋內發現張某可能遇害的重要證據,并鎖定了犯罪嫌疑人。春節七天假期,彭孝軍和戰友們沒休息一天,最終圓滿偵破這起惡性搶劫殺人碎尸案。“破案后,領導和群眾的肯定,讓我們覺得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彭孝軍感慨地說。
滿頭銀發、穿著整潔、精神飽滿,初見蔣作林,完全沒想到這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自1997年9月從旺蒼縣公安局交警大隊退休后,蔣作林便全力投入到關心下一代和法治宣傳教育等公益事業,編寫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宣傳作品280多篇、制作法治宣傳展板380多張、辦法治宣傳專欄近100期……此外,他積極到鄉鎮、社區、街道、學校等地宣傳、演講,20年來演講600多場次。“我本身就有點特長,喜歡寫,也能夠寫。除了寫,也能夠講,講的東西老百姓也都喜聞樂見。”說起普法公益事業,蔣作林露出了笑容。
法治宣傳是一件政策性強的工作,蔣作林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堅持刻苦學法。“我向大家普法,我就得自己懂法。自己都弄不明白,就沒法向大家做解讀。”在將所學的法律法規知識進行宣傳時,蔣作林精心創作,以打油詩、三句半、順口溜等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宣傳演講。

蔣作林(右)開展禁毒宣傳
2005年,蔣作林針對未成年人提出“六遠離”——遠離犯罪、遠離毒品、遠離邪教、遠離交通事故、遠離網游、遠離垃圾食品,受到廣大師生和家長的喜愛,得到團省委和廣元市的高度評價并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我去宣傳的時候,堅持不吃他們的飯,不要他們的錢,不用他們的車,不給他們添麻煩,一切自掏腰包。”
2016年,為了響應精準扶貧的號召,蔣作林動員親朋好友捐錢捐物。截至目前,蔣作林已動員捐出衣物1500多件、人民幣2500元,今年仍在繼續動員捐錢捐物。提起這些,蔣作林說道:“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嘛。”(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