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陳薈竹 本刊記者 馮雅可
新時代的非遺傳承之道
文/圖 陳薈竹 本刊記者 馮雅可
【核心提示】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加之外來文化的沖擊,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瀕臨失傳甚至絕跡。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住我們的文脈?崇州道明竹編和成都市黌門社區的探索表明,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回歸社區,回歸生活,使其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真正“活”起來,并作為傳統文化的基因流傳千秋。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用過竹編的簸箕,買過竹籃裝的端午粽子禮盒,在餐廳或者民宿看到過竹編的燈罩,也許還夸贊過它們的精巧匠心。然而,可能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道明竹編”——這個發源于成都市崇州市一個普通小鎮上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道明竹編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前些年因為工藝落后、技術老化、身懷絕技的竹編藝人后繼乏人等,道明竹編工藝日漸萎縮,漸漸成為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道明日用竹編技藝”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11月,“道明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近期,中央美術學院大三的學生羅琪錕到道明鎮上學習竹編技藝,為畢業設計做準備;建筑設計師林邊來到道明,請竹編手工藝人幫忙搭建一座建筑展臺,用于公司參加今年9月的芝加哥雙年展;90后傳承人楊隆梅則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進行竹藝研修研習,她微博上的動態顯示她最近剛參加了明斯克的“中國非遺文化周”……
突破傳統手工技藝的桎梏,不斷探索新時代的創新傳承,為道明竹編注入了嶄新的生命力。落寞不再,重獲新生的道明竹編正在一條明亮的大道上“飛奔”向前。
“小羅啊,你大老遠跑過來學手藝,我這個師傅肯定不會讓你空手而歸。”7月19日下午,道明鎮“丁知竹”竹藝館后院,竹編大師丁志云正手把手地教羅琪錕編竹簍,從打底開始,事無巨細。不過傳統竹編工藝的復雜與精巧,還是讓這位國內頂尖美術院校的大學生手足無措。
2013年3月,“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傳統竹編研究實習基地”在道明鎮掛牌成立,這是國家級美術院校在國內建立的第一個傳統竹編研究實習基地,道明竹編也因此走進了大學殿堂,成為中央美院新開設的民間文化課的教學內容之一。2015年5月,崇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央美術學院正式簽訂中央美術學院崇州教學實踐基地的協議,啟動了以道明竹編為核心內容的“蜀州藝進”項目。
經過與高校合作,道明竹編從日常技藝轉化成為匠心獨具的現代工藝,家居產品設計專業的羅琪錕對這一轉變的認知更加鮮明。竹編同家居產品的結合是他一直思考的課題。一方面他承認年輕人相較于傳統的東西更喜歡現代的熱鬧的玩意兒,但是另一方面他們珍惜并尊重傳統,他希望他的設計能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基礎上為我所用,用新的血液來延續傳統。

竹編大師丁志云(左)與“學徒”羅琪錕
羅琪錕拿起桌上擺放著的瓷胎竹編的茶藝杯給記者舉例說:“瓷胎竹編純手工的性質和設計感讓竹編工藝的附加值大幅上升,除了傳統的篼、籃、盤、碗類型的竹編,我們也很需要這樣的竹編產品,高附加值意味著這個技藝能夠‘活’下去。”
仔細翻看之前中央美院同道明竹編的合作成果照片,傳統與創新結合得如此之好令人感嘆,兩者的合作讓道明竹編獲得新的生命力,而高校學生也達到了學習目的,雙方實現了共贏。
在道明鎮繼軍竹制品廠的后院里,加工好的細竹條鋪滿架子,四處堆放著編好的竹籃、竹簍。林邊正與竹制品的負責人、也是道明竹編傳承人卿玉芳討論制作參加芝加哥雙年展的建筑展臺細節。
林邊是一個“海歸”,現就職于上海一家建筑設計公司,今年因為客戶提出了建造竹屋的要求而來到道明,因此與竹編結緣。公司決定參加芝加哥雙年展的建筑模型作品,也選擇了在道明鎮完成其中之一的竹編版本。
林邊說,決定做竹編版本的建筑模型出于各種因素的考量,當下建筑行業的一個趨勢是將傳統建筑材料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竹作為建筑材料來看有其自身的優勢,作為建筑設計行業的從業者通過設計和工藝則能夠把竹的優勢更好地發揮出來。
說著林邊帶記者看了正在制作中的模型,看似普通的竹編外觀里,是建筑設計師精確設計出弧度的框架。林邊直言,如果沒有這個框架,僅憑竹編并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最近的雙年展中也提出了‘PAST FUTURE’的主題,傳達出發掘傳統材料潛力的建筑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在林邊看來,竹編并不是蝸居一隅的普通技術,它理應享有更廣闊的發展天地,但是固守不變的傳承并不會帶來變化,發展式的傳承才能走到最后。
卿玉芳的女兒楊隆梅是道明竹編少有的年輕傳承人。同鎮上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楊隆梅畢業之后并沒有選擇回到家鄉從事竹編行業。2012年家里遭遇了火災,這個變故讓楊隆梅決定回到家里幫忙。五年過去了,楊隆梅也由最開始的生澀變得胸有成竹,在多個非遺文化展上都能看到她自信的身影。
另一位年輕的傳承人丁春梅,每年她都會抽出時間到中央美院“偷藝”,中央美院也以開放的姿態接納這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丁春梅在中央美院的學習讓她看到了道明竹編更寬闊的發展前景,瞄準“高端定制”,她和父親丁志云一同創建的“丁知竹”工藝有限責任公司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200萬元。
盡管如此,道明鎮上年輕一輩還是少有人愿意從事竹編行業。丁春梅告訴記者:“除了七位傳承人,鎮上還有四十多位技藝精湛的老師傅,但是年輕一輩相當少。”現狀如此,丁春梅沒有焦急喪氣,她有自己的看法:“只有道明竹編真正做好做強了,成為一項有前途的事業,才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從事。不僅是因為興趣,還因為竹編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將非遺保護、傳承和創新活動結合,是新時代下提高手工藝人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有效途徑。”崇州市文化體育旅游局副局長石奕介紹,經過幾年的探索,道明竹編已經形成了一個以道明鎮為中心,輻射濟協、王場、白頭、公議等鄉鎮的竹編手工產業片區,片區內從業人員5000余人。2016年竹編產值達8000余萬元。
在道明,竹編這一傳統技藝不再岌岌可危,而是一把打開群眾致富門的“金鑰匙”。(責編:陳暉)
延伸閱讀
道明竹編
道明竹編歷史悠久,20世紀50年代后期,道明鎮上4700多戶農民,就有3200多戶擅長竹編技藝,不少農民成為能工巧匠,其技藝精湛,令人嘆服。產品更是發展出各式篼、籃、盤、碗、燈、扇、盒、盆等300多個品種,還由單一素色,發展為具有紅、黃、藍、黑等不同色彩的彩色竹編,造型美觀,樣式新穎。歷經傳承和演繹升華,道明竹編現已創新發展出立體、平面、瓷胎竹編三大體系,其中尤以立體竹編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