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張微微
讓非遺融入生活
文 本刊記者 張微微
6月10日下午4點,在喜氣洋洋的樂曲聲中,“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暨中國傳統表演藝術進社區展演”在武侯區玉林街道黌門街社區拉開序幕。木偶戲、四川竹琴、四川清音、車燈、金錢板、藏族鍋莊……各路非遺表演相繼登臺亮相。雖然正值盛夏,火熱的天氣并沒有阻擋社區觀眾的熱情,臺下座無虛席,他們用最熱烈的掌聲將活動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今年6月10日,是中國的第12個文化遺產日暨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社區’讓非遺項目走進了普通大眾,增加了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并提高了他們的參與意識,使得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成為民眾的文化自覺活動。”黌門街社區黨委書記申明輝如是說。那么,非遺進社區到底是以怎樣的一些形式?這些形式是否成為常態?起到了怎樣的成效?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走訪了成都市的相關社區。
6月14日,一場名為“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門券收藏展覽在成都市青羊區草堂路社區舉辦,引來了不少社區群眾駐足參觀。
展覽以專題《四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開篇,用“非遺”內容的門券,向觀眾介紹了什么是“非遺”、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哪些文化現象或者產品屬于“非遺”等內容,讓觀眾一目了然。
“在展覽的過程中,主辦方的幾位老師還向路過的市民解釋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含義。讓我們增進了了解,感覺到作為中國人都有義務來保護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社區居民梁淑華告訴記者,類似這樣的展覽在社區經常舉辦,主辦人員很多都是本社區或者周邊社區里的文藝愛好者、志愿者,他們利用業余時間自發地宣傳傳統文化和技藝,讓大家看到了很多不常見的非遺文化,開了眼界。
“非遺進社區的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其中展覽就是一個重要的宣傳形式。”黌門街社區社會組織與服務中心主任王友蓉告訴記者,在黌門街社區還成立了“門券收藏之家”協會,70多歲的退休老黨員劉才庚是這個協會的負責人,他經常組織協會會員走到社區的各個院落里去,辦展覽,做宣傳。
劉才庚老人向記者自豪地展示了他們的作品,有“綿竹年畫”門券、“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門券、“中國成都第四屆風箏藝術節”門券、“芙蓉國粹川劇秀傳奇變臉”門券等等,一張張精美的綿竹年畫門券下面還附有兒歌或民謠。
“兒歌、民謠屬于口頭相傳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才庚說道,在院落里展覽后,好多小娃娃都會唱了,也喜歡唱。不要小看這些童謠,其中有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傳統禮儀、道德品質教育都蘊含其中,這對孩童的啟蒙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除了辦門券展,我們辦到院落里的非遺宣傳活動還有很多,比如剪紙展、旗袍展等等。旗袍不是掛出來哦,是穿在我們每一個志愿者身上的,還要走秀,很受群眾的歡迎咧!”王友蓉興奮地告訴記者,大家都直觀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社區居民表演太極拳
當被問及辦展覽的資金來源,劉才庚微笑著指了指一旁的王友蓉,“除了自籌資金,社區對我們的支持也不小。”據了解,成都市的每個社區都設有一筆“公共文化微生態項目基金”,這筆錢專門用于支持社區群眾的各項文化活動。

川劇木偶表演
“很多非遺項目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不了解,甚至從來都沒有見過。‘非遺進社區’才讓很多人驚嘆,原來我們國家還有這樣的一些藝術!”當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傳統表演藝術進社區展演活動在成華區建興路社區東籬居小區拉開序幕時,成都小伙張鑫大開眼界。
成華區文廣新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非遺的傳承還得從學生娃娃抓起,現在很多年輕人對于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了解也不感興趣,最大的原因是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讓年輕人靜不下來,沒有耐心去傳承學習,覺得“搞這些賺不到錢”。
“這是個賺‘快錢’的時代,學習傳統技藝是很花費時間的,短期內沒有多少成效。而且,成為傳承人也是需要天賦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天賦。”張鑫表示,雖然能夠感受到、欣賞到非遺的美,但是要去學習還是缺乏勇氣。
“如果人人都能感受到非遺的美,那么這就是市場,也能產生經濟效益。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去學這些技藝,重要的是能從這些傳統文化中欣賞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體會到如今和諧美好、安居樂業的生活,從而去保護它。”黌門街社區攝影隊負責人周桂華老師感慨道,在宣傳、學習和傳承這三個要素中,宣傳是最主要的方式,要讓年輕人轉變對傳統文化的看法,社區院落就是最重要的宣傳陣地,因為非遺要融入生活才能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一根小小的樹葉就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看到綜編大師、天府著名民間藝術家陳金蓉在今年“非遺進社區”現場展示的各類精美的棕編作品,金牛區黃忠社區居民傅春英大姐當場就提出了拜師學藝的請求。
傅大姐告訴記者,她第一次看到棕編覺得特別神奇,現在兒女也長大了,自己比較閑,就想學點東西,不僅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還能帶動晚輩們在工作之余有一個修身養性的愛好。
在成都的各個社區,除了這些送到家門口的表演,非遺的文化精髓也逐步滲入每一個角落。
每天下午四點半,一陣陣悠揚的竹琴聲便會從黌門街的社區樓里飄揚出來,一群孩子正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著四川著名的非遺項目——竹琴;另外一間教室里,十幾個安靜的成年人圍坐在一張大方桌旁,靈巧地操作著手里的小剪刀,一張張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擺成了一排;二樓的活動室,由老老少少組成的太極拳班也在老師的示范下靜靜開課……這是黌門街社工組織鑫香荷坊開設的“四點半課堂”。
“剪紙的都是殘疾人,今年的非遺節,他們和少兒竹琴、太極拳等團隊一起表演了節目。有些老外看見他們的作品,都花高價來買呢!這說明非遺也是有市場的。”王友蓉說。
記者還注意到,黌門街社區的樓道、活動室的墻上掛滿了年畫、剪紙和各種手工藝作品;花園里,一條古色古香的“文化長廊”里,到處都是諸如“一年四季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之類的諺語古訓,一些大人帶著小孩在這里休息乘涼,跟孩子一起將古訓背得朗朗上口。
“文化的滋潤就如春雨細無聲。”王友蓉介紹,除了營造氛圍,社區開展的各類活動都是將非遺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四點半課堂”開設少兒國學班,讓孩子們學習到傳統禮儀和文化;搞非遺知識競賽,家長和孩子都參與其中,氛圍十分熱烈。
“我們還組織社區的文化骨干去雙流區,參觀由87歲老人程國民花5年時間籌辦的非遺展覽館。同時,我們還跟周邊社區展開合作,相互學習取經。”王友蓉說,“非遺進社區”要成為社區工作的常態,要讓非遺的魅力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點亮生活、美化生活。(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