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菲
范仲淹家風思想及評析
◎王曉菲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國風清;國風清,則家國興。北宋名臣范仲淹吸取了優秀的儒家家訓文化,其內容包括刻苦勉學、修身立命的治學之道,嚴謹持家、倡儉戒奢的持家之道,孝悌為本、以和為貴的家道思想,勤政愛民、先憂后樂的為官之道,樂善好施、救難濟貧的慈善之道。不僅影響了當時北宋的士族風氣,對當代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大借鑒意義。
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優秀傳統。它通過長輩的言談身教,見諸文字的家規、家訓、家范等,由家庭成員的身體力行來世代傳承。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長期延續的精華所在,智慧所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家風的教育和弘揚。
范仲淹(989-1052 年),字希文,謚號文正,世人尊為“范文正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百日后隨家人去吳縣(今蘇州市)。他為官清廉,仁愛天下,主持了“慶歷新政”的革新運動。他的一生實現了立德、立言、立功,最著名的是在《岳陽樓記》:“先天下之優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中所表達的先憂后樂的家國情懷。王安石稱之為:“一世只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瘕”。一門400進士,80狀元,4子居高位,家族興盛800余年不衰,這都要得益于于范仲淹的家風深遠影響。
范仲淹在儒釋道佛等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了獨具特色的范氏家訓,其優秀的家風思想主要包含在《家訓百字銘》、《四德說》篇、《家人》篇中等文獻中。《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作為范氏家訓流傳至今,我們可以結合范仲淹的生平事跡和主要思想,將他的家風思想內容概括為四類。
(一)治學——刻苦勉學、修身立命

范仲淹兩歲喪父,隨母改嫁,他自小立志高遠,長大后在長白山醴泉寺刻苦勉學,嚴守寺廟的清規戒律,與僧侶同寢同食,生活清苦。之后,范仲淹到應天書院追隨大儒戚同文求學。家境貧寒的他為了節省時間學習,冬日夜晚苦讀詩書,每當困倦之時,就用冷水洗臉醒神繼續讀書。他每天夜里煮一鍋粥, 待粥冷卻,分為4塊, 每日早晚各2塊,并輔以野菜少許,以此果腹。“劃粥斷齏”的故事由此而來。《宋史》有云: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經年累月,他熟讀詩書,27歲高中進士,踏入仕途,成為一代良相。范仲淹刻苦勉學,克己自律的求學精神也成為范氏培養子女的重要家風思想。其子孫皆勤學苦讀,能文善畫。范仲淹在蘇州創郡學,胡媛教授管教嚴厲,許多學生逃學,范仲淹將長子范純祐送去郡學讀書,純佑刻苦讀書,表現優異,完成胡老師的各項要求,于是在范仲淹的感召下,許多逃學的孩子繼續回來上課。
范仲淹四子,除長子范純祐外,次子范純仁官至宰相,謚號忠宣。三子范純禮官至尚書右書丞,四子范純粹官至侍郎。范純仁之子范正平、范正思也高中進士,進入仕途為官。
(二)持家——嚴謹持家、倡儉戒奢
唐代李商隱在《詠史》中有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朱弁《曲洧舊聞》記載有這樣一則逸聞:范氏自文正公貴,以清苦儉約著于世,子孫皆守其家法!范仲淹自己生活簡樸,少時貧寒,富貴之后依然保持清儉的家風,只有家里來了賓客才吃肉,妻子的衣食只夠自足。范仲淹卒后,裝殮之時沒有新衣服,友人贈送錢資幫其安葬。其二子純仁娶妻王氏,王氏出身富貴,王家配送羅綺為帷幔做嫁妝,范仲淹認為羅綺奢華,違反了范家倡儉戒奢的家風。遂訓斥純仁:“如將羅帳拿來家中,我必焚之于庭院!”。純仁謹記教誨,簡約地辦了婚事。純仁之妻王氏通情達理,嫁到范家后,由奢入儉,率履婦道,輔佐純仁。范純仁謹守家風,恪守節儉 ,自布衣至宰相,節儉如一。純仁家中宴會以粗米飯和酒待客,成為洛陽一時的美談,參加宴會者皆以為榮。范純仁告誡后世子孫:“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范純仁的子孫也秉承節儉家風,其子范正平每日步行去城外20里的林覺寺求學,炎炎夏日僅用一把破扇子遮住頭防曬步行回家,讀書期間,別人都不知道這是當朝宰相家的兒子。
(三)家道——孝悌為本、以和為貴
孝悌之道,是安家之本。為人子當孝,為人弟當悌。范氏家風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真實家庭關系的體現。范仲淹性至孝,及第后,迎回母親謝氏,親身奉養,母卒后,仲淹始上《求追贈考妣狀》,要求將自己應得的“磨勘改轉官恩澤,乞先移贈考妣”,朝廷贈其謚號為吳國太夫人。范仲淹與兄弟間的關系很親密,經常寫信勸導兄弟們保重身體,把兄弟相聚看作美好的事情。范仲淹也告誡晚輩,與人和睦,清心做官。范仲淹的子孫也傳承孝悌為本的家風。范純祐孝順父母,不離左右,拒絕外出為官的邀請。純仁為了照顧哥哥純祐,抵擋升職的誘惑,對哥哥“奉之如父,藥膳居服,皆躬親時節之。”在長輩的言傳身教下,純仁之子范正民、范正平、范正思都能做到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范仲淹的后世子孫皆將孝悌為本的家風世代傳承。
(四)為官——勤政愛民、先憂后樂
范仲淹為官勤政清廉,惠政愛民。在任期間選任賢才,整頓吏治,不畏權貴,受到百姓的愛戴。真正做到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優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為官之道的核心思想。
范仲淹在泰州西溪鹽倉興修水利,筑捍海堰,后代人民感戴范仲淹稱為范公堤。范仲淹調任蘇州知府時,蘇州發生水災,他夙夜營救,上書朝廷。范仲淹以“猶濟瘡痍十萬兵”的信念,振濟災民,并在受災地區采取積極措施,發動災民自救,受災地區數年間,民不流徙。他還注重教育,首建郡學、興建書院、建立學宮。并上書皇帝在各州縣設立學校,遍請名師授課,范公在岳麓書院親自講學,這些興學舉措為宋朝培養了許多棟梁之才。公元 1040 年,范仲淹官拜陜西經略撫招討副使,抵御西夏入侵。他整頓軍務,采取了“屯田久守”的方針,提出了“積極防御”的守邊方略,多次取勝,對少數民族以安撫為主,使其安心歸宋。為了使兒子經受鍛煉,為國效力,他堅持將純祐送往陜西從軍,與將士們行軍打仗,同食共宿,毫不特殊。這都是范仲淹勤政愛民的體現。范仲淹在興修水利、振濟災民、興辦教育、勇于矯俗、撫兵安邊等方面,政績卓著,功在國家,利在人民。
范仲淹所主張的“先憂后樂”思想,就是為官者立己之本的官德。 為官之憂,憂國君,憂國民。為官之樂,樂君、樂人、樂四海。“慶歷新政”的改革是范仲淹對國家和人民先憂后樂的體現。慶歷三年(1043 年),范仲淹主持“慶歷新政”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加強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內容豐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教育等領域。慶歷新政雖然失敗了,但此次變革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為王安石的“煦寧變法”拉開了序幕。宋史對范仲淹有一段佳評: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師之臣。宋有仲淹之賢,無愧乎此。其子范純仁官拜宰相,一生為官清廉,秉承先父遺風。謚號范忠宣公。范純仁之子范正平為官期間,秉公辦案為民住持公道,不惜得罪奸臣蔡京,遭其誣陷,逮捕下獄。范仲淹勤政愛民,先憂后樂的家風思想對范氏子孫入仕為官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五)慈善——樂善好施、救難濟貧
樂善好施是中國社會推崇的美德,是儒家倡導的仁愛情懷,即慈善精神。這是范氏家風思想最重要的內容。范仲淹在中國歷史上首創了族田義莊的社會救濟形式,存在八百多年,直到清末依然發揮重要作用,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非宗教非官府的民間慈善組織,也是中國慈善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民間慈善組織。
范仲淹第三次被貶后,在原籍蘇州吳縣捐田地1000多畝設立范氏義莊,用于贍養同宗族的貧窮成員。“計族人口數而月給之;又理祖第,使復其居,以永依庇”,以讓宗族中“雖至貧者,不復有寒餒之憂”。
義莊的功能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 保證族人的基本生活和需要,同時,附設義學供族人子弟免費入學,為范氏子孫培養了許多文人志士。他親自訂立章程,設定規矩十三條,規范族人的生活,他去世后,他的兒子范純仁接管義莊,續增規條,建立嚴密的運行機制,并上奏宋英宗,讓義莊在政府立案,受政府保護。這也是義莊歷經朝代更迭,依然運轉良好的重要原因。義莊持續800余年,一直到清末發揮作用。
范仲淹周濟窮秀才孫明復,使其學有所成,得知民曹孫居中去世,寫詩送孤寡返鄉。晚年時范仲淹把一座很大的新造官宅,改為學校,又把舊時所住的屋宅地基,舍出來建天平寺。范純仁也繼承了父親樂善好施的美德。范純仁在運送麥船的途中偶遇石延年,得知石延年無資改葬親人,就把麥船贈給他。在陳州知州任上,范純仁曾拿俸祿做了數十床棉布被子周濟寒士。范氏家風與后世子孫的千年堅守是范仲淹家族長盛不衰,累世公卿的重要原因。
忠孝仁愛顯人品,勤儉耕讀展家風。范仲淹的家風歷經千年而不衰,因為它內容豐富,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它來源于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即仁義禮智信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范氏家風在汲取前人優秀家訓文化上,更加注重將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結合起來,既傳承了儒家文化精華,又豐富了家庭教育思想,成為古代封建社會家訓的典范之一。范氏家風對當時北宋的社會風氣產生積極影響,許多氏族大家紛紛效仿,不僅增強了家族凝聚力,還提升社會穩定度,所以范氏義莊得到歷代官府的保護,范家子弟也較多進入仕途,受到朝廷的重視。同時,范氏家風受到封建歷史條件的制約,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森嚴的家庭等級制度和范氏義莊只救濟族內的范圍局限性。
家庭是個人成長最原始的學校,優良的家教家風,對人的價值取向、理想追求和道德塑造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優秀家風的傳承依然處于個人修養、社會和諧、道德文化建設和治國理政的基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指出:“我們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范氏家訓與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想較為接近,例如:慈、孝、善、誠、謙、儉、和、助等。優良的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我們著眼家風,落腳現代家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需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優秀傳統。我們要充分認識范仲淹家風思想的重要意義和現代價值,在家風的傳承和弘揚上既要繼承中國文化的“常道”,又要“通古今之變”,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文化的“舊邦新命”。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050061
王曉菲 (1988-),女,漢族,河北沙河人,研一,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