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莉 李云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美國一網公司和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合并失敗
An Failure of ONEWEB Merged with INTELSAT
梁曉莉 李云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2017年2月28日,美國一網公司(ONEWEB)與國際通信衛星公司(lNTELSAT)正式宣布達成有條件合并協議。控股一網公司的日本軟件銀行集團(Softbank,簡稱軟銀集團)將對合并后的新公司投資17億美元,共同推進太空互聯網計劃。6月1日,在3次延長最后期限并推出更優厚的交換條件后,此次合并交易還是沒有得到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債權人的足夠支持,最終失敗。雖然此次交易失敗,但是三家公司之間的合作和發展計劃并未受到影響,未來通信衛星領域仍將朝著地面+空中、地球靜止軌道+低地球軌道(GEO+LEO)的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的趨勢發展。
2017年2月28日,一網公司與國際通信衛星公司正式宣布將通過股權交易的形式合并,而合并的前提條件是國際通信衛星公司85%的債券持有人同意發行比現有面值低的新的債券、股票和現金組合。國際通信衛星公司與現有債權人債券交換問題的處理情況及監管部門是否批準此項交易將影響合并,如果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在達成協議之日起90天內不能順利完成債務交換,則軟銀集團將終止交易。日本軟銀集團將對合并后的新公司投資17億美元,并獲得39.9%投票權股份,預計2017年第三季度完成合并與投資。屆時,一網公司的股東將會獲得國際通信衛星公司的股份,而國際通信衛星公司的股東則保留已持有的股份。軟銀集團和一網公司還將以每股5美元的價格收購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共8億美元的普通股。
2017年6月1日,在3次延長最后期限并推出更優厚的交換條件后,此次合并交易還是沒有得到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債權人的足夠支持,最終失敗。雖然交易失敗,但已有其他GEO軌道衛星運營商表達了并購一網公司的意愿。日本軟銀集團已同國際移動衛星公司(INMARSAT)進行了接觸,其他潛在合作伙伴還有歐洲衛星公司(SES)和加拿大電信衛星公司(Telesat)。國際通信衛星公司也將通過一份已有的商業協議繼續與一網公司和日本軟銀集團開展合作,其與一網公司將利用雙方的衛星網絡聯合制定整體性解決方案,并在移動、能源、政府和車聯網應用領域充當日本軟銀集團的分銷商。同時,將LEO與GEO軌道融合,仍是國際通信衛星公司長遠技術發展路線圖的一部分。
國際通信衛星公司
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前身是由美國、英國、西班牙、荷蘭、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11個國家聯合成立于1964年8月20日的臨時性國際通信衛星組織。1965年成功發射了全球首顆商業通信衛星;1978年進行了世界杯足球比賽的首次全球轉播;2001年完成私有化改造;2005年兼并泛美衛星公司(PAS),成為全球最大的固定衛星業務運營商;2013年正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國際通信衛星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衛星服務公司之一,通過衛星向用戶提供網絡連接、電視廣播、蜂巢式移動電話服務等。
日本軟銀集團
日本軟銀集團創立于1981年,1994年在日本上市,是一家電信業和媒體業的控股公司,旗下子公司的業務包括寬帶網絡、固網電話、電子商務、互聯網服務、網絡電話、科技服務、金融、媒體與市場銷售等。2015年,軟銀集團轉型為控股公司,致力于綜合性風險投資,主要投資IT產業,包括網絡和通信。軟銀集團在全球投資過的公司已經超過600家,包括雅虎(Yahoo!)、電子交易金融公司(Etrade)、電子貸款公司(E-loan)、威瑞信公司(Verisign)、至頂網(ZDnet)等,在全球主要的300多家IT公司擁有多數股份。2016年7月,軟銀集團就以320億美元收購了英國芯片設計公司先進精簡指令集處理器(ARM),這是自2012年以201億美元收購美國電信運營商斯普林特公司(Sprint)以來,進行的最大一筆并購交易。
一網公司
“一網”(OneWeb)星座起初是由谷歌公司(Google)和另外三十億人公司(O3b)創始人格雷格·維勒(Greg Wyler)發起的大型寬帶星座互聯網計劃。格雷格·維勒于2014年8月離開谷歌公司加入WorldVu公司,并于2015年1月將WorldVu公司更名為一網公司。2015年6月,一網公司獲得5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英國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美國高通無線技術公司(Qualcomm)、可口可樂公司(Coca Cola)、印度巴蒂集團(Bharti)、美國休斯網絡系統公司(HNS)、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和墨西哥薩利納斯集團(Grupo Salinas)等。2016年12月底,日本軟銀集團向一網公司投資12億美元,持股43%,成為一網公司最大股東。
截至2017年3月,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共運營54顆衛星,均位于GEO軌道,通信服務可覆蓋全球99%的人口。近年來,國際通信衛星公司推出“史詩”(Epic)系列高通量通信衛星,該系列衛星將成為國際通信衛星公司未來通信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國際通信衛星公司還在研發軟件定義衛星技術,將使衛星通信網絡安全變得更加精細、高效。
一網公司計劃發射648顆LEO軌道通信衛星,為偏遠地區或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地區提供價格適宜的網絡連接,從而提供覆蓋全球的互聯網服務。單顆衛星擁有16個Ku頻段波束,通過波束多重覆蓋,減少由LEO軌道衛星運行速度過快,而使用戶終端不斷切換衛星連接造成的通信質量下降。采用“逐步傾斜”的專利技術,避免對GEO衛星產生干擾:當LEO衛星接近赤道時,將對姿態和發射功率進行調整,從而保證該衛星不會發出和接收干擾信號。另外,在赤道附近的一網公司客戶可以轉向使用國際通信衛星公司的“史詩”系列衛星,以保證信號不間斷。休斯網絡系統公司正在研發能兼容“史詩”系列衛星和一網公司衛星的雙模終端。
一網公司還計劃在原有設計的648顆LEO軌道衛星基礎上,再增加近2000顆分布在不同高度上的中低地球軌道V頻段小衛星,包括由720顆運行于高度為1200km軌道的衛星構成的“亞星座”,及由1280顆運行于中地球軌道(MEO)上的另一個星座。基于覆蓋區域內的服務需求和數據流量情況,在LEO軌道和MEO軌道星座間“動態地分配流量”。新計劃的星座預計2022年開始運營。
減少國際通信衛星公司負債,優化資本結構
國際通信衛星公司2004年被4家私營股票基金公司—安佰深集團(Apax Partners)、阿波羅管理公司(Apollo Management)、迪爾伯恩投資公司(Dearborn Partners)、帕米拉公司(Pamela)—組成的聯合財團收購時,就已有20億美元的債務。國際通信衛星公司2006年并購美國泛美衛星公司,承擔了泛美衛星公司32億美元的債務。2007年3月,國際通信衛星公司的債務已高達114億美元。同年6月,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將76%的股份出售給歐洲一家大型私營投資公司,再加上此次交易融資過程中產生的近38.5億美元的債務,國際通信衛星公司的債務達152.5億美元。2013年,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募資5.5億美元,償還了部分債務。目前,國際通信衛星公司還有150億美元的債務,而此次合并成功就會使其債務至少減少36億美元。通過提高收入、降低利息支出及運營,以及資本支出的協同作用,加速“去杠桿化”,優化國際通信衛星公司資本結構,增強財務靈活性。
一網公司與國際通信衛星公司頻率資源互為補充,打造更優質互聯網接入服務
一網公司的前身—WorldVu公司,于2014年6月收購了天空之橋公司(SkyBridge),并獲得有關衛星頻譜資源[20世紀90年代末,天空之橋公司向國際電信聯盟(ITU)申請了Ku頻段,還提出了規避非地球靜止軌道和GEO軌道頻率沖突的方法]。因此,一網公司已經率先擁有該頻段的使用權。國際通信衛星公司的衛星多數采用C頻段及Ku頻段,個別衛星還采用了Ka頻段。合并交易將使兩家公司的頻率資源互為補充,繼而能夠提供更優質的互聯網接入服務。
一網公司與國際通信衛星公司業務相輔相成,助力軟銀集團打造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
日本軟件銀行集團已經擁有美國電信運營商斯普林特公司(Sprint),但鋪設基站耗時耗資,對地理環境也有一定要求,所以目前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及深山、海洋等地,根本無法實現通信網絡覆蓋。主營全球衛星通信網絡的一網公司和國際通信衛星公司無疑是對日本軟銀集團這一不足之處的有力補充。國際通信衛星公司運營的衛星位于GEO軌道,離地面很遠,信號延遲導致傳輸速率變慢。而“一網”星座位于LEO軌道,衛星間20ms的時延,可以克服傳統同步軌道衛星長時延信道對IP應用的限制。因此,“一網”星座可起到空中基站的作用,使國際通信衛星公司運營衛星的信號在空中進行連接,降低信號延遲。三家公司截然不同的業務合作,取長補短,打造一個地面+空中、GEO+LEO的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提供覆蓋全球的低成本、多樣化網絡連接,實現共贏。
全球衛星通信產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黃金發展時期。一網公司的衛星生產模式和運營模式被各界看好,成功吸引了多家商業公司為其投資或與其合作,使產業鏈要素得到強力整合,可能改變傳統衛星通信產業格局。為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全球領先的衛星運營商積極綢繆,掀起新一輪的融資活動。全球四大衛星通信運營商中已有2家開始部署后續小衛星星座發展計劃:SES公司已于2016年完全控股O3b公司,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和一網公司后續會開展商業合作。同時,日本天空完美公司(JCSAT)在2017年5月與低地球軌道衛星公司(LeoSat)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加拿大電信衛星公司決定自建由117顆衛星構成的低軌網絡,全球星公司(Globalstar)也在商討出售事宜。這種可提供覆蓋全球的低成本、多樣化網絡連接的GEO+LEO/MEO,甚至擴展至地面光纖網的天地一體化移動網絡,可能會對傳統衛星通信業務帶來沖擊與影響,或將對未來衛星通信領域產生革新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