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胥苗苗
觀 察
港航企業如何用好手中的大數據
本刊記者 胥苗苗
對于港航企業而言,如何通過信息化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提升自己企業的競爭力,是他們當前必須直面和解決的課題。
毫無疑問,當今世界是一個被數據包圍的世界。盡管航運業與大數據的結合遠未到“顛覆”階段,但隨著大數據應用不斷深化,傳統的業務模式與新興技術的火花勢必會不斷增多,如何處理、利用這些數據將成為新的挑戰。那么,對于港航企業而言,如何通過信息化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提升自己企業的競爭力,是他們當前必須直面和解決的課題。
眾所周知,整個航運業包括最核心的三大部分:一是航運企業,二是港口企業,三是非常零散的貿易雙方。航運的存在因為貿易的存在而存在,而貿易方式的變化倒逼航運企業和港口企業做出改變。而信息化、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則大大促進了這種轉變的速度。
航運業的信息化發展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據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室主任徐凱介紹,航運業是一條由上下游多方共同參與的服務鏈條,從最早各業務節點上的“單點信息化”,比如為解決某一個業務環節而開發的船舶管理系統、堆場管理系統、碼頭管理系統等,發展到現階段的“鏈式協同”,即服務鏈條上的相鄰節點間通過信息系統對接實現上下游協同,比如船公司和港口之間通過電子數據交換(EDI)進行交換數據,貨代和海關之間通過電子口岸進行報關等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還將進入一種“群體智慧”的階段。這一階段可能不只是簡單的上下游的信息交換,而是整個業務鏈條上面所有相關方在“互聯網+”模式下的共同參與。例如,區塊鏈作為一種多方公共記賬的技術,如果要對貨物進行追蹤溯源,上下游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會共享這個信息;又如,未來我們要實現智能化船舶,就要求船與船之間,船和港之間,船和航道、航標之間要廣泛地實現協同和互聯。在上述情況下所顯現出的不再是的相鄰業務節點之間的簡單配合,而是整個行業各方共同參與的群體共同智慧。這是航運業未來信息化發展的一個趨勢。
具體來說,目前的航運業正處在“鏈式協同”向“群體智慧”轉型、智能港向智慧港發展的過程中。那么,現在的很多港航企業在信息化方面不足也在逐步顯現。過去,港航企業開發信息系統時比較有針對性,比如會針對解決人事管理、客戶關系管理、收費問題等不同內容來建信息系統,且每個系統的功能都比較明確。這樣做的好處是在開發的時候可以比較高效地去完成既定的功能,但同樣存在缺點。這樣開發的系統會使我們主觀地判斷在過去完成業務的過程中,哪些數據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哪些需要保存,哪些不需要保存。從今天大數據的角度來講,這樣的做法太主觀,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數據里面蘊含了哪些有價值的信息,過早地對它進行取舍是會有問題的。這種負面效果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數據的產生可能不及時,二是數據采集的顆粒度不夠細致,三是數據質量可能受到污染。在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的是業務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這個數據必須是正確的、及時的、全面的,而不是主觀認為哪些有用哪些沒用,因為有些看似對解決某項業務沒用的數據可能會對解決其他項業務有用。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雖然今天的港航企業可能開發了不少的信息系統,也產生了不少數據,但仍然有可能不能滿足大數據時代的數據要求。
目前國內港航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分水嶺還是比較明顯。徐凱表示,因為傳統的國企比如中遠海運這樣的央企信息化建設開展較早,且投入較大,因此,總的來說,他們的信息化比一般民營企業要好。而國內很多港口都是全球領先的港口,比如上海港、寧波港等,他們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做的也比較好。盡管如此,國內港航企業的信息化、數字化在大數據時代,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其實,無論航運企業還是港口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早就已經完成了,至少應該在2010年之前就已基本完成。億海藍數據產品部總經理盛尊闊認為,現在我們談的大數據,其中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連接,把每一個獨立的模塊連接起來。在現實中的情況,碼頭的生產系統可能是供應商A做的,碼頭的調度系統是供應商B做的,碼頭的場站系統是供應商C做的,如何打通各個系統之間的信息壁壘,把一個系統的數據傳到另外一個系統,這是當前大多數企業存在最大困擾。
由于港航企業的基礎信息過于分散、信息孤島的存在,使得他們之間的交流效率并不高。即使頂著互聯網頭銜的第三方電商平臺,大部分也只是把原來線下訂艙的信息搬到線上。電商的成功主要是靠技術資源和數據資源的聚攏。技術資源通過社會招聘有技術背景的專業人才,數據資源則是通過搭建電商平臺、建物流網站、建航運服務網絡等。透過這些平臺積累用戶的使用“痕跡”,這成為第三方電商平臺“獲取”數據的主要方式。但是電商平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就是手里的資源遠遠不夠豐富。船公司的信息、港口的信息、政府的信息(邊防、檢疫等)等都是電商平臺喜愛的數據來源。現如今,幾乎所有的平臺都在做一件事情,融合陸地拖車的信息、線上訂艙的信息、港口生產的信息、政府的公開信息、船公司的船期信息、貨物跟蹤信息,形成一天完整的貨物運輸的信息流,并提供可視化的物流跟蹤。
盛尊闊表示,從港口和航運企業方面來看,航運企業的信息開放是整個行業的大數據應用的關鍵,因為大量的數據資源都掌握在港航企業手里。如果我們只看航運企業對外在的服務,不提內部優化的問題,航運公司是實現數據標準化的最好推手。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全球主要的航運公司不斷推進訂艙、船期和貨物跟蹤的標準化,但是由于多個航運公司的數據標準并不完全相同,相互對接起來也并不容易。航運電商巨頭INTTRA和CargoSmart至今都沒有很好的完全融合各家船公司船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對此,徐凱認為,這個行業未來實現標準化是肯定的,未來整個行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標準化,比如船舶的配件、型號、體系,很多基礎數據包括船舶、港口以及很多行業內很多貨物的編碼等都需要標準化。如果有一個權威機構來制定標準并能推動這種標準化實現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即使是現在沒能出現這樣的一個強勢機構主導,未來隨著航運電子商務的發展的推進,航運業數字化程度不斷提升,這種標準化也將更容易達成。
面對企業手里掌握的這么多數據資源,如何才能實現這些資源的最大價值?對此,徐凱表示,如今企業越來越意識到信息系統運行以后沉淀下來的數據有很大的價值,是企業未來的一筆財富,數據將會成為一種企業新資產。正因為此,企業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備:
首先,港航企業需要對自己的數據資產進行很好的治理。第一步需要先把自己的數據資產經營和管理好,具體包括把自己手上的數據資產梳理清楚,他們自己手上到底掌握了哪些生產經營的業務數據。這些數據是否都能有效地被提取出來,這些數據是否進行了很好的管理,他們的代碼是否統一等等。不僅如此,港航企業要加強數據的融通,在大數據時代,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手上掌握的數據,一定要通過其他的渠道去了解和感知外部的數據,結合自身的數據資產才能解決一些數據問題。所以治理數據資產還包括開拓外部數據資源。企業一定要有數據即資產的意識。但值得注意的是,數據即資產并不意味著這個數據很快就能變現,變成企業的一筆財富,這些數據可能成為未來在大數據時代做很多事情打下的一個好基礎。因為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擁有方方面面的數據,最終還是要參與行業的共享和交換才能更好地獲取更多的數據資源。
其次,港航企業需要將大數據理念理解、滲透到整個企業中。目前,港航企業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信息化發展可能只是某些部門某些人的事情,實際上數字化未來真正發揮價值,最終還是需要在應用端去實現,也就是說需要實際去解決一些問題。所以不論是企業上層的戰略決策者、中層的經營管理者、還是下層的業務操作人員都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什么是大數據,什么是大數據的思維和理念,不一定要懂得具體技術,但是企業的每個員工最好都要對大數據有一定的認識。因為只有懂得了大數據時代的理念,才能夠把這些理念跟自己的具體工作做結合。而這些第一線的實操者才是真正第一線的創新者。
再次,港航企業一定要有面向大數據的人才儲備。這種人才儲備重點就是培養復合型的人才。這種復合型是指既懂企業的業務,又懂一定的技術。企業有必要組織企業里不同層次的人員進行培訓,了解大數據的用途和思維方式。要改變過去總是以業務為導向去設計信息系統的思維。今時今日的信息系統不再是企業里面輔助的支撐工具,而是發展成為了可以為企業帶來收益的重要一環,今天IT技術也不再做幕后英雄,變成了一個盈利的渠道。我們現在談得很多的互聯網商業模式變革都是把“互聯網+”不僅僅看作是一項技術,更看作是一種商業模式的轉變。這需要企業重視和培養既懂IT技術又懂業務的復合型人才。比如馬士基提出數字馬士基的戰略,選擇了德國IT公司SAP的總裁做馬士基的新任總裁就是很好的例證。
最后,港航企業需要選擇適合自己行業特點的大數據技術方案。大數據并不是追求最前沿、最高端的技術,大數據的應用要以實際的問題去逐步推進。這樣才有利于實現企業的收益。初期要減少試錯成本,要選擇適合的技術,降低風險,但是又要選擇容易突破的點讓大數據為我們產生實際的效益。開源和節流是企業永恒的主題。不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運維成本始終是擺在他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徐凱建議,如果有條件的話,企業盡量考慮在云計算的環境下去開發他們自己的信息系統。當然,那種特別小的企業比如貨代公司,在做好保密設施的前提下,可以去做一些公共云服,或者考慮建一些私有云也可以,總的來說,云計算的好處很明顯,它可以把計算機里的計算資源像處理器、硬盤、內存、網絡帶寬抽象成資源,變成了可以按照不同應用、不同功能且是它需要的資源進行合理的調配,不論是私有云還是公有云,對企業來說都能一定程度地減少信息化的投入,降低運營維護的門檻。在港航業私有云建設方面,國內一些航運大數據企業已經有了針對性解決方案,可以有效地減少數據采集和數據中心建設的起步成本,企業可以做這方面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