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實習記者 姜林燕
中車:“智能制造”擦亮國家名片
文_實習記者 姜林燕
“中國高鐵”不僅改變深刻著國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更加讓“中國制造”站上世界舞臺。中國中車已然成為代表“工匠精神”和“智能制造”的一張閃亮中國名片
從2013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與時任泰國總理英拉會面時推銷中國高鐵到海外訂單超過千億元。“中國高鐵”不僅改變深刻著國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更讓“中國制造”站上世界舞臺。中國中車已然成為代表“工匠精神”和“智能制造”的一張閃亮中國名片。
近五年來,中國高鐵“跨越式”的發展,改善了世界部分地區人民群眾的出行條件,有力地帶動了高鐵沿線的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文化、經貿、社會等的互動、互通,為共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高鐵縮短了時間,時間交換了空間,點連成線、線連成網,中國高鐵這一片智造網正讓中國變“小”、讓世界變“近”。“高鐵動車體現了中國裝備制造業水平,在‘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方面也是‘搶手貨’,是一張亮麗的名片。”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接受外媒采訪時曾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一大批產業和裝備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性價比好,符合很多國家需求和承接能力。
研發、生產高鐵動車組的中國中車集團,將習主席提出的“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落到了實處,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制造到創造的生動實踐。
2015年9月28日,由中國南車集團公司和中國北車集團公司重組合并而成的中國中車集團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打造了“中國高鐵”統一的品牌和形象,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制造”品牌誕生了。
在過去的幾年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外訪都帶著中國高鐵的模型,送給各國領導人,四處推薦中國高鐵,被稱為是“首席推銷員”。到2015年看似到了開花結果的時間,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在世界各地競標高鐵、城鐵、地鐵項目,捷報頻傳,但一些項目上的競爭也被認為是“惡性競爭”收效甚微。南車北車的明爭暗斗讓他國坐收漁翁之利,為此國資委將合并案提上日程。

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被命名為“復興號”。相比較380B車型定員為5 5 6人,CR400BF定員增加了20人,為576人
沒有了競爭,中車創新動力會不會不足?這是合并后最大的焦點問題。
“恰恰相反,中車整合了南北車的技術、資金等資源優勢,組成研發團隊合力攻克重大核心技術難題,瞄準軌道交通最前沿技術,有的放矢,提高了研發效率。”相關負責人表示,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時速400公里跨國聯運高速列車都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首次嘗試。以引領世界軌道交通行業技術發展為目標,以滿足全球市場需求為導向,中國中車的科技創新瞄準行業正前方。
數字可能是最好的印證。合并前,南北車在2014年的業績表現搶眼,營收雙雙突破1000億元。數據顯示:2014年南車實現營業收入1197.24億元,實現營業利潤71.32億元;2014年北車實現營業收入1042.9億元,實現營業利潤64.09億元。合并后的第一年,中國中車發布2015年財報,實現營業收入2437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63億元。

銀白色閃亮的車身上,一條金色的“飄帶”顯得尤為特別,車身上“復興號”三個大字,更顯示出它的與眾不同

8月21日,從天津開往北京南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的值乘人員準備發車

“復興號”的車廂內部寬敞明亮,與“和諧號”相比,列車高度從3700毫米增高到了4050毫米

中車在印度首家工廠投產 制造火車發動機
此外,據統計,目前中國中車擁有11個國家級研發機構、20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在全球建立了11個海外聯合研發機構。
半年時間,中國中車就以1+1>2的成績單向社會公眾展示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的整合效應。這些數據的背后,正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有力佐證。
如今,中國中車正由產品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由提供產品為主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轉變,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面向全球布局科技資源。
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后,再一次帶給中車空前的海外發展機遇。兩根鋼軌正在成為中車人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民心相通的感情紐帶。
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中車海外市場的半壁江山,在去年新簽81億美元訂單中,“一帶一路”的訂單占出口訂單較大比重。
據了解,中國中車境外資產從2013年的30億元遞增到2016年的306億元,境外員工總數從2013年的509人攀升至2016年的4808人。截至2017年4月,中國中車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75家子公司,13家境外研發中心(含籌建),這75家境外子公司中,有50家誕生在2013年9月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
中車的海外市場擴張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重組之前“中車看世界”,而今變成“世界看中車”。雖是戲言,也倒逼中車集團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向“智造”轉變,與國際接軌,打開全球市場的大門。
中國中車集團公司董事長劉化龍表示,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當中,整體的想法就是要積極探索“五本”模式,即產品和對方合作方做到本地化生產、本地化采購、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務和維修以及本地化管理。
“五本”模式讓中車在“一帶一路”的建設和“走出去”過程中,做到民心相通、文化融通、共同發展。
當前制造業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車的“中車智慧”和“中車方案”,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智造的力量。在不懈努力下,中車海外業務“爆發”。2016年3月,中國中車在美國芝加哥獲得超過80億元的地鐵訂單后,又在年底的12月在美國波士頓獲得超過10億元地鐵。在歐洲,中國中車在馬其頓、塞爾維亞、捷克、奧地利等國家連獲訂單,實現動車組、電力機車、混合動力調車機車、儲能式現代無軌電車等“中車制造”走進歐洲。
但是中車一路走來也遇到重重挑戰,對此劉化龍表示,目前“中車制造”已經遍及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83%擁有鐵路的國家都運行中車的產品。這份成績單既是榮耀也是動力,驅使中車為世界提供“中車方案”,擔當推動制造業全球發展的“火車頭”。接下來中車將繼續致力于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解決“一帶一路”痛點,建立超值服務體系;進一步擴展“產品+技術+服務+資本+管理”五位一體模式,在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服務等各個環節,充分利用中車在軌道交通及高端裝備領域的豐富經驗,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和一體化解決方案,為當地設計建設更加合理、高效、經濟的運輸體系,提供裝備制造商以外的增值服務;推動新能源汽車、風電裝備、污水處理等中車新產業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建設綠色“一帶一路”提供新選擇。讓各國民眾享受“中車方案”、“中車智慧”和“中車經驗”帶來的便捷和舒適。
中國中車在海外市場份額占比為69%左右。這69%的市場份額依靠的是中車的四個核心優勢:
一是研發周期短,中國中車的研發周期比國外平均短20%;
二是交貨快,這依仗于國內從零件到整車的全產業鏈,聯動性好,系統性強;
三是性價比,以往中國制造靠性價比取勝,但如今隨著國際競爭對手紛紛在發展中國家設廠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的攀升,這種優勢已不比從前;
四是產品譜系齊全、運營經驗豐富,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這憑借了中車過去在海內外項目上的積累。
相關人士表示,下一步要繼續驅動技術革命,推進互聯互通,不僅要為“一帶一路”建設量身定做各類軌道交通裝備的能力,還要不斷推出新技術新產品,適應國際聯運和互聯互通。
2012年開始研發、2014年完成方案設計、2015年下線、2017年正式亮相,“復興號”的傳奇故事釋放著中國“利器”。
8月21日19.5對開跑時速可達350公里/時的灰紅交錯流線型更強、全車全程可登錄無線網的“復興號”從北京南站開出。從“跟隨者”到“引領者”,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代表中國速度與激情的速度智造“復興號”引爆中國驕傲。
據了解,“復興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整體設計及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網絡等關鍵技術都是中國自主研發,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在涉及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到了84%,試驗速度可達400公里/小時。

中國中車科技管理部知識產權處副處長王乾表示中國中車部分技術采用引進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這條技術路線對知識產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技術引進階段,主要工作是圍繞著吃透技術引進協議,通過專利檢索分析和專利技術信息利用幫助研發人員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特別是對于如核心算法這些外方沒有轉讓的技術,要通過專利信息檢索來補充對引進技術的理解。
在自主創新階段,知識產權人員充當了清道夫和守門員的作用,發現并清除產品中涉嫌侵權的技術方案,守住自主創新技術知識產權純潔性的大門。
高鐵走到今天,產品、技術、品牌都是自己的。中國高鐵的逆襲已經成為世界商業史上的經典案例,這正是高鐵被稱作“中國一張亮麗名片”的核心因素,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高成為中車手中的制勝法寶。
根據公開專利數據,目前中國中車在軌道交通領域的有效專利數已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6月20日,中國中車累計申請專利32044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3808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16400件,外觀專利申請1234件。累計授權專利21598件,目前有效專利17309件。
目前,中國中車正在開展智慧列車、洲際列車、時速600公里磁浮列車、時速400公里可變軌距高速列車、永磁傳動高速列車等項目研究。
在總理向世界推薦中國高鐵那刻起時,中國高鐵就已憑借自身過硬的技術、豐富的運營經驗、安全可靠且物美價廉的絕對優勢,贏得了世界眾多國家的青睞。如今,“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的成功運營,更加有力的推動了中國高鐵的發展,打造了全新的“中國高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