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輝
(1.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慶市沙坪壩區,400037;2.瓦斯災害監控與應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沙坪壩區,400037)
★ 煤礦安全 ★
淺埋深上覆采空區封閉工作面火區治理技術
陳 輝1,2
(1.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慶市沙坪壩區,400037;2.瓦斯災害監控與應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沙坪壩區,400037)
闡述了1W301工作面CO異常情況,分析了工作面CO異常產生的原因。在地面利用測氡法探測采空區高溫區域,在井下采用鉆探法通過測溫和氣樣標志氣體分析判斷高溫區域。設計采用堵漏風、注漿(膠)、注氮、注液態CO2等綜合防滅火措施對不同位置的高溫區域進行火區治理,為制定封閉火區治理方案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淺埋深煤層 采空區 火區探測 高溫區域 火區治理
淺埋深煤層由于埋藏較淺,上部采空區受地應力影響往往在地表形成較大裂隙,風流通過地表裂隙向上部采空區漏風嚴重。由于下部煤層與上部采空區層間距較小(B3與B4層間距為5.11 m),在下煤層工作面回采過程中易與上部采空區貫通,進而與地表裂隙貫通,工作面漏風嚴重。如果回采工作面CO濃度出現異常,CO異常區域位置的判定比較困難,治理異常區域也應根據不同位置選擇不同的治理措施。本文通過地面和井下鉆探的方法綜合判斷CO異常區域位置,并根據具體位置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
呼圖壁縣石梯子西溝煤礦為90萬t/a的改擴建瓦斯礦井。該礦井采用平硐開拓方式。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并列式,通風方法為機械抽出式。礦井現為一水平上下山開采,水平標高為+1560 m,目前一水平分為東西兩翼采區開采,最低開采標高為+1400 m。礦井西翼布置一個回采工作面1W301,該工作面上部1W401綜采面已于2015年回采完畢。1W401工作面開采B4煤層,B4煤層厚度為2.15~6.26 m,平均厚度為5.33 m,該工作面采用走向長壁綜合機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垮落法管理頂板。該工作面傾斜長度為200 m,走向長度為1360 m。1W301工作面開采B3煤層,B3煤層為不粘煤,煤層厚度為4.05~6.65 m,平均厚度為4.81 m,煤層傾角為10°~15°。頂板厚度為2.58~7.81 m,平均厚度為5.11 m。該工作面采用走向長壁綜合機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垮落法管理頂板。該工作面傾斜長度為217 m,走向長度為1434 m,可采長度為1370 m,采高4.5 m,傾角13°。截至2016年8月16日,1W301工作面共回采長度640 m,剩余可采長度為730 m。
1W301綜采工作面于2016年8月16日停產,至2017年2月26日該工作面停采時間已超過6個月。該工作面所采的B3煤層屬自燃煤層,自然發火期為3~6個月,在停產期間該工作面主要采取注氮等預防遺煤自燃的措施,實際注氮量為1200 m3/h,注氮管路沿運輸巷道鋪設,注氮管出口位于支架后30 m。
2017年2月26日之前,1W301工作面氣體檢測一切正常,未檢測出CO氣體,瓦斯檢測數據在正常范圍內,未出現忽高忽低等現象。2月26日凌晨1點30分瓦檢員發現1W301工作面CO濃度異常,后對回風巷口、工作面下端頭、工作面10#支架、20#支架、50#支架等位置進行CO檢測,發現回風巷CO濃度為0.001%,50#支架CO濃度為0.05%。26日下午再次下井取樣,此次取樣測得50#支架CO濃度為0.05%、71#~72#支架CO濃度高達0.11%,回風巷CO監控探頭顯示有升高趨勢,由0.0057%逐漸攀升至0.0102%,隨后立即對1W301綜采工作面上下巷道進行密閉。
通過分析,CO濃度異常發生的主要原因有:
(1)B3、B4煤層本身具有較強的自燃傾向性,1W401采空區和1W301采空區內留有大量的遺煤。1W401工作面所采的B4煤層厚度為2.15~6.26 m,平均厚度為5.33 m,采煤機最大采高為5.3 m,在煤層超過5.3 m時,該工作沿頂板推進,超過采高的部分當作底部遺煤留在采空區內。1W301工作面因頂板容易冒落,在回采過程中留有0.6~0.8 m的頂煤,給煤自燃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2)1W301工作面自2016年8月16日停采,至2017年2月26日發生遺煤自燃時已停采6個多月,超過了B3煤層的自然發火期。
(3)在工作回采過程中,地表裂隙發育充分,地表漏風嚴重。隨著年后氣溫的上升,對應地表積雪已開始融化,漏風風阻減小,漏風量增大,為遺煤自燃提供充足的供氧條件。
(4)停產時間長(6個多月),未及時封閉1W301工作面。
(5)束管監測系統使用不正常,未能對1W301工作面氧化情況進行預測。
(6)工作面頂板突然來壓,導致集聚的CO氣體突然壓出。
(7)地表漏風嚴重,制氮機產生的氮氣在采空區短暫停留后隨風流流出,未起到很好的防火目的。
3.1 測氡法探測采空區高溫區域
本次測氡采用性能可靠、應用廣泛的RAD7專業電子測氡儀。根據礦方提供的采掘工程平面圖及相關資料,將1W301工作面、1W401工作面采空區全部劃入探測范圍,西部以井田保安煤柱為界,東部以停采線向東延伸50 m為界,北部以1W301運輸巷道向北延伸50 m為界,南部以1W301回風巷道向南延伸50 m為界,探測區域總面積約為42.8萬m2。
在測氡區域內沿地表等高線每隔50 m設置一排采樣點,垂直等高線方向每隔50 m設置一個采樣點。根據現場情況,利用GPS定位儀在地面進行定位,考慮到探測范圍大小,確定采樣布點的步距為50 m,對布置在懸崖處的測點進行適當偏移,測點布置如圖1所示,圖中A、B、C、D代表探測區域的4個邊界點,縱橫交點(如2-1)代表測點。
通過在地表對采空區進行測氡分析,確定了疑似高溫區域所在位置。結果表明,采空區存在疑似高溫區域,在探測區域內疑似高溫區域共有2處,主要分布在1W301工作面停采位置的上隅角附近和采空區深部,如圖2所示。

圖1 測點布置圖

圖2 1W301工作面疑似高溫區域分布圖
3.2 井下探測鉆孔布置
根據測氡探測結果,選擇合適的井下位置施工鉆孔,通過監測鉆孔內氣溫和指標氣體濃度對礦井采空區氡值異常區域進行進一步的確認,排查和圈定高溫異常區域范圍,為以后火區治理工作提供指導。
因1W301工作面密閉布置在距工作面700 m,工作面運輸巷和回風巷內均無法施工通向工作面的探測鉆孔,只有距工作面運輸巷較近的泄水巷具備鉆孔施工條件。
在泄水巷布置9個觀測鉆孔(后期作為措施孔)探測著火點位置,在1W301工作面下隅角、距工作面支架后尾梁向采空區深部方向20 m、40 m、60 m以及頂部1W401對應位置分別布置1個探測鉆孔,在泄水巷相應位置向工作面中部支架處施工1個鉆孔。泄水巷內探測鉆孔參數見表1。

表1 探測鉆孔參數表
在火區治理之前,為了在火區治理的現場具備鉆孔施工條件,先施工一條平行于1W301運輸巷的滅火措施巷(內錯30 m)和一條平行于工作面的消火道(內錯30 m)。在施工完滅火措施巷和消火道后,在消火道終端,向1W301回風巷道側施工探測鉆孔,鉆孔終孔位置位于回風隅角支架頂部,分別對1W301工作面支架頂煤和1W401工作面遺煤進行探測。另外布置一個鉆孔終孔位置在工作面上隅角,作為上隅角取氣鉆孔和火區治理效果的觀測孔。在工作面傾斜方向,在消火道內的50#、71#支架上部及1W401采空區對應位置分別布置1個探測鉆孔,根據氣體分析和溫度分析,確定工作面高溫區域位置。
4.1 堵漏風
針對1W301工作面對應的地表裂隙,采用不燃性充填物充填、表面黃土覆蓋等方式進行填埋。填埋后定期派人對地表裂隙進行巡查,發現裂隙,立即填埋。在采空區周圍及裂隙充填附近設置警戒線和警戒標志,防止人員和動物誤入。
對泄水巷泄壓鉆孔段670~840 m區段(約170 m)及其他存在漏風段采取噴漿的方法進行堵漏風,噴漿厚度為100 mm。在噴漿前先用聚氨酯材料對泄壓鉆孔孔口進行封堵,封堵長度為5~8 m。根據礦壓情況,安排專人定期檢查噴漿段噴漿情況,發現裂隙立即封堵,裂隙較多時進行復噴。在裂隙較大或噴漿段產生較大范圍的噴漿層脫落時,采用打鉆注水泥漿的方法,利用注漿錨桿進行注漿加固。
工作面上、下隅角堵漏風選用堵漏風專用的礦用高分子安全材料。該材料由A、B兩種組分反應而成,通過配套的氣動注漿泵注入到煤巖層裂隙或空洞,現場反應發泡固化。在泄水巷向采空區后10 m范圍內布置兩排鉆孔,分別距工作面支架后尾梁3 m和7 m,鉆孔終孔位置距1W301運輸巷道外幫5 m,在高度方向上分別距1W301底板5 m、10 m、15 m、20 m、25 m(兩排鉆孔,每排5個鉆孔)。在消火道施工完成后,在消火道內下端頭施工兩排封堵鉆孔,鉆孔距運輸巷道外幫7 m和8 m,鉆孔終孔分別距后尾梁3 m和7 m,在高度方向上分別距1W301底板5 m、10m、15 m、20 m、25 m。上隅角鉆孔位置選擇在消火道靠近回風巷頂端位置,在消火道內分別布置4排鉆孔,分別距巷道外幫3 m、5 m、7 m和8 m,鉆孔終孔位置距后尾梁3 m和7 m,在高度方向上分別距1W301底板6 m、10 m、15 m、20 m、25 m。
4.2 注氮
礦方配有1套QTD碳分子篩地面固定式制氮機組,制氮量為1500 m3/h;輸氮壓力為0.65 MPa;氮氣純度≥97%;從地面制氮站至井下運輸大巷注氮主管選用?219 mm×8 mm無縫鋼管,干管選用?108 mm×4 mm無縫鋼管。注氮主管沿副平硐井筒敷設,注氮管路采用套管焊接方式連接,其中閘閥、管座等管件處采用法蘭連接。在發生CO異常情況后,1W301采空區內的注氮管路24 h注氮,降低采空區內氧氣濃度,抑制采空區遺煤繼續氧化,注氮管路出口在進風側采空區內30 m位置。
考慮到在發生CO異常情況后只采用制氮機對1W301采空區注氮防火效果不明顯,礦方加大了1W301采空區惰性氣體(如液氮、液態CO2)的注入量,采用了液氮,在地面進行汽化,再通過新鋪設注氮管路向密閉墻內或通過在泄水巷施工鉆孔向1W301采空區注入氮氣,抑制了采空區遺煤自燃,降低了密閉區域氧氣濃度含量,減小采空區發生爆炸的可能性。
4.3 注液態CO2
如果1W401采空區或1W301采空區深部(25 m后)的遺煤發生自燃,采用注液態CO2對遺煤自燃進行控制,加快對采空區浮煤自燃的滅火進度,縮短滅火時間,降低采空區內環境溫度,降低啟封后浮煤復燃的危險性。
液態CO2防滅火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注入工藝選取、注入位置選擇以及注入量的確定,因此從這3個方面研究確定適合1W301工作面的液態CO2防滅火參數。
4.3.1 注入工藝
用于防滅火的液態CO2一般來源于化工廠回收的副產品。在需要時,可通過特制的運送槽車將液態CO2運至井口,再由煤礦利用小型槽車送到工作面附近的注液態CO2鉆孔。
4.3.2 注入位置
(1)泄水巷鉆孔。在泄水巷內距1W301工作面臨時停采位置采空區側15 m、50 m、70 m對應位置向1W301采空區和1W401采空區分別施工3個注液態CO2鉆孔,用于液態CO2灌注。
(2)消火道滅火鉆孔。在消火道沿工作面傾斜方向施工灌注CO2鉆孔,鉆孔分別位于工作面靠近回風巷側、中部位置和靠近進風巷側,每個位置分別各施工2個鉆孔,一共施工6個鉆孔。鉆孔終孔位置分別位于采空區內20 m,施工采用鉆套一體的鉆機,一次性鉆桿。
4.3.3 注入量計算
在治理封閉空間火區時,由于封閉的空間體積一般比較大,且氧含量高,所以滅火初始注入CO2的量要相對較大,此處只考慮按要求已經對1W301工作面封閉的體積。
V=V1+V2+V3
(1)
式中:V——封閉火區的總體積,m3;
V1——工作面封閉體積,取7812 m3;
V2——巷道封閉體積,取27000 m3;
V3——采空區封閉空間體積,取191394 m3。
將1W301工作面相關參數代入式(1)得V=226206 m3。
治理封閉空間火區CO2用量關系式為:

(2)
式中:Qc——火區滅火初始注入CO2量, m3/h;
t——注入CO2的時間,取30 h;
K——CO2防火用量的備用系數,取1.2~1.5;
c1——注CO2前火區內平均氧濃度,取10%~18%,平均為14%;
c2——氧化帶惰化防火臨界氧濃度,取8%。
Q0——火區漏風量,取5 m3/min;
c0——火區周邊巷道空氣中的氧濃度,一般取16%。
將相關參數代入式(2)得1W301工作面需要的液態CO2的總體積為217085 m3,即需注入的液態CO2質量為340 t。
4.4 注漿(膠)
本次火區治理選用黃土作為注漿材料,為了增加滅火效果,在注漿過程中應確保水土比為2∶1~1∶1并適量添加膠體等防滅火材料。黃泥漿添加膠體材料具有堵漏風、降溫作用,而且能夠延緩黃泥漿的沉淀和脫水,增大漿液有效擴散半徑,同時能夠加強黃泥漿的保水保濕效果。
在1W301工作面上下端頭30 m范圍內分別布置10個鉆孔,各鉆孔終孔之間的距離為3 m,對容易發火的上下端頭30 m范圍內頂煤進行注漿。在工作面中部按照終孔之間的距離為5~8 m(初步確定為6 m)的距離布置鉆孔,對工作面支架頂部遺煤及采空區15 m范圍內的遺煤進行控制,形成寬度15 m的隔離帶。1W301工作面注漿鉆孔布置如圖3所示。

圖3 1W301工作面注漿鉆孔布置平面圖
按照在支架頂部和采空區15 m范圍內形成一個隔離帶進行注漿量計算,1W301采空區和1W401采空區15 m范圍內,工作面傾斜長度217 m,1W301工作面采高4.5 m,1W401工作面采高5.3 m,冒落帶高度為采煤高度的3倍,需注漿采空區體積95697 m3,根據《注漿防滅火技術規范》結合石梯子西溝煤礦采用綜采采煤法的實際情況,滅火灌漿系數取3%,水土比取2∶1,灌漿量為8612 m3,取灌漿系數為1.1,實際灌漿量為9474 m3,設計注漿量取9500 m3。
考慮對工作面上下端頭30 m范圍內的遺煤容易自燃,在對該范圍內的黃泥灌漿時加入膠體材料,該范圍內的灌漿量約為2600 m3,按照添加比例1%,需要膠體劑26 t。
(1)闡述了1W301工作面CO異常情況,分析了工作面CO異常產生的原因。
(2)分別從地面和井下采用綜合方法對采空區高溫區域進行探測。地面利用測氡法探測采空區高溫區域,在井下采用鉆探法通過測溫和氣樣標志氣體分析判斷高溫區域。
(3)設計采用堵漏風、注漿(膠)、注氮、注液態CO2等綜合防滅火措施對不同位置的高溫區域進行火區治理,并計算出各自需要的參數及用量。
[1] 陳輝, 張青松,李尚國等. 阜康氣煤一號井煤田火區治理技術[J] .煤礦安全, 2012(10)
[2] 牛立東, 王常興, 王俊峰等. 廢棄小煤窯采空區自燃火區治理關鍵技術的應用研究[J] .中國煤炭, 2010(1)
[3] 周春山, 鄔劍明,王俊峰等. CO2滅火技術在高瓦斯封閉火區的應用[J] .中國煤炭, 2010(7)
[4] 牛光勇. 近距離煤層上層采空區自燃火災綜合治理技術應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3
[5] 鄔劍明,張晉花,吳玉國. 露天礦自燃火區探測及火區綜合治理技術研究[J] . 煤炭工程,2012 (2)
[6] 任曉鵬. 煤礦多層采空區隱蔽火區精確定位技術研究[J]. 煤炭技術, 2013(5)
[7] 肖海紅,陳虎維,李霞. 衛星遙感技術在煤田火區探測與監測中的應用研究 [J]. 煤炭工程,2009(2)
[8] 王海燕, 程亞飛. 基于測氡法的余吾煤礦采空區火區探測研究[J] .煤炭技術, 2016(7)
(責任編輯 張艷華)
Treatmenttechnologyofsealedworkfacefireareaatshallowburiedoverlyinggob
Chen Hui1,2
(1. China Coal Technology Engineering Group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Shapingba, Chongqing 400037,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as Disaster Detecting, Preventing and Emergency Controlling,Shapingba, Chongqing 400037, China)
CO abnormal situation of 1W301 work face was stated, the cause of CO generation at work face was analyzed. Specifically using radon surveying technique on ground and using drilling detection underground to measure temperature and gas sample. Air leakage blocking, grouting, nitrogen injection, liquid CO2and other comprehensive fire prevention measurements were designed to control fire area at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provided a path to sealed fire area treatment scheme.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gob, fire area detection, high temperature area, fire area treatment
陳輝. 淺埋深上覆采空區封閉工作面火區治理技術[J].中國煤炭,2017,43(8):148-152,167. Chen Hui.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sealed work face fire area at shallow buried overlying gob [J]. China Coal, 2017,43(8):148-152,167.
TD75
A
陳輝(1983-),男,山東冠縣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2010年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主要從事煤礦防滅火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