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迅
(西藏昌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昌都 854000)
西藏農業生產現狀及建議
代 迅
(西藏昌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昌都 854000)
近年來,在黨中央的情切關懷和大力扶持下,西藏經濟快速穩步發展,城鄉建設、群眾生活、群眾收入狀況等均得以大幅度改善。然而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如何實現高產、高效及突破目前產量瓶頸,是西藏面臨的難題。文章就西藏農業生產目前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談幾點建議,為從事農業工作者提供參考。
西藏農業 改進措施 高產 增收
作為青藏高原的主體區域,西藏位于中國西南部,全區總面積122.84萬km2,其中宜農耕地45.37萬hm2,凈耕地面積36.05萬hm2,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0.42%和0.3%;總人口約324萬;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西藏由于地形、地貌及大氣環流的影響,具有海拔高、氣候類型復雜、垂直變化大、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及在冬季西風和夏季西南季風的交替控制下,西藏干季和雨季的區別非常明顯等不同于低海拔地區的氣候特點。
在氣候、海拔、地形地貌的影響下,西藏農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獨特,加之全區經濟發展與全國水平還有很大差距,農業發展緩慢、技術落后、人才隊伍不健全等。制約農業生產的發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西藏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1.1 “靠天吃飯”嚴重
社會發展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思想觀念的轉變同樣需要過程。由于西藏經濟發展起步晚、農業生產方式轉型慢、蟲草采挖期等客觀因素影響。農業生產依然停留在“人畜夠吃就行”、農民不重視農業的狀態。春播完成后田間管理不及時、不徹底,作物成熟后收儲入庫,造成最終產量上不去。
1.2 病蟲害防治不到位
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礎,是開展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盡管病蟲害的種類很多,發生時間和危害程度也不盡相同,但每一種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都是有其自身的規律性,與氣候、土壤、天敵以及人為條件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當這些復雜環境條件的總和適合某些病菌或害蟲時,它們會大量發生,并有可能對農作物造成嚴重災害。這些規律性的變化可以通過長期的調查,逐漸被人們所掌握,并據此對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加以預測。只有搞好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才能更好地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使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做到防在關鍵上,治在要害處,及時有效地控制病蟲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首先搞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由于農民保守的觀念和農民應用農業科學技術的局限性全區植保設備配備不齊,對西藏飛蝗、苜蓿夜蛾、黃地老虎、金龜子、銹病、黃矮病、黑穗病等西藏主要農田病蟲害預防、防治措施尚存在極大的改進空間。大部分農田病蟲害具有傳播快、危害大、防治困難等特點,如防治不到位,輕則影響產量,重則顆粒無收。
1.3 品種更換不均
西藏耕地面積大、分布廣、地形復雜、海拔差異大,在滿足農民自身溫飽的同時,作物秸稈用于牲畜飼草,因此對品種要求及高。部分地區對于良種認知度不高,或者由于良種芒長、秸稈短等原因,良種不被接受,全區良種覆蓋率達不到100%,農民依然使用當地品種,糧食作物總產無法得到突破。
1.4 縣(區)鄉(鎮)農業技術力量薄弱
基層農技人員匱乏是目前農技推廣工作順利開展的制約條件。近年來,在西藏農業技術力量的強大支撐下,對全區農業生產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也越來越富裕,西藏農業技術的應用已逐見成效,地(市)、縣(區)、鄉(鎮)農業技術服務部門也初現規模。但仍然存在部分縣(區)級農業技術人才匱乏、業務能力不強或專業不對口,對農業生產似懂非懂,甚至技術人才人數為零的現象依然存在。鄉(鎮)農技人員“行政化”嚴重,對農業技術的推廣示范起不到應有的推動作用,延緩了與全區農業發展步伐一致。
作物生長除了水、肥、氣、熱的影響外,還與土壤有機質、pH、大中微量元素息息相關。西藏海拔高、氣候特殊、地勢復雜、耕地分布廣,土壤養分差異大,品種獲得高產的要求高,這就使新品種的推廣使用面臨嚴峻的考驗,在品種高抗性、廣適性、穩產、高產等方面均要兼顧,加之西藏農業發展與全國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農業技術人才水平參差不齊,作物育種專家老齡化趨勢嚴重,年輕育種隊伍少,使全區種業發展阻力大,表現局限。
隨著西藏農業的不斷發展,良種的全區良種覆蓋率也逐漸擴大,但由于當地品種及良種在種植過程中的機械混雜、生物學混雜、自然災害和品種本身遺傳特性改變及不正確的人工選育等原因,導致品種優良性狀逐步退化,品種豐產性、廣適性、高抗性、穩產性大打折扣,影響農田產量、農民收入。這就要求在農民去雜、去劣、單打、單收、單儲等必要環節做好做到位,使品種退化始終保持在可控范圍內,降低農民損失,促進農業長期穩健發展。
4.1 加大力度做好推廣示范
“農民只相信眼睛看到的”是農技推廣人員最常聽到的,也是良種推廣過程存在的問題之一,如何使農民打破傳統,逐步淘汰老化品種、傳統耕種管理方式,接受科學的良種、良法配套使用方法,在優良新品種因地適宜推廣示范的同時,也需加大對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作物生產等方面的培訓,實現農民群眾利用農技人員促進農業發展。
4.2 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的補充及現有農技人員的規范培訓
基層農技人員對全區農業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完善基層農技人員的補充、增加對基層農技人員的規范規?;嘤枴⑻岣呋鶎愚r技人員業務水平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可通過引進、選拔、區內外學習培訓、專項技能培訓等措施逐步實現全區農業技術人員的完善建設。
4.3 大力完善農田水利建設
西藏水資源豐富,但耕地面積大、分布廣、地勢不均,導致水資源利用率不高,土壤墑情不佳,干旱缺水是制約全區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繼續完善全區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田灌溉水平,推動全區農業生產水平上新臺階。
4.4 充分利用鄉(鎮)農技推廣部門開展好各項農業技術服務工作
繼續完善對鄉(鎮)農技服務部的人員管理制度,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改進管理措施,認真落實好上級農業部門的工作安排,使西藏農業技術的應用及推廣得到最有力的支撐。
[1] 丹增卓瑪.西藏新農村建設與金融支持.西藏科技,2009,(03)
[2] 強巴次旦.西藏地區農田水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水能經濟,2016,(11):250~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