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宏春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文|周宏春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oject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基礎 譚景濤 攝
生物多樣性是寶貴的自然財富,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實現永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所有陸地生態系統類型,高等植物35000多種,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動物8000余種,已記錄海洋生物28000余種。我國生物遺傳資源豐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起源地,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均居世界第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我國具有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其中,森林類型212類,竹林36類,灌叢類型113類,草甸77類,荒漠52類。淡水水域生態系統復雜,自然濕地有沼澤濕地、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濱濕地和湖泊濕地4大類,近海有黃海、東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個大海洋生態系統,近岸海域分布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河口、海灣、瀉湖、島嶼、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蝕與海積地貌等自然景觀和自然遺跡。
在人工生態系統方面,我國有農田生態系統、人工林生態系統、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人工草地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等。在物種多樣性方面,我國擁有高等植物34792種,其中,苔蘚植物2572種,蕨類2273種,裸子植物244種,被子植物29703種。此外,幾乎擁有溫帶的全部木本屬。我國約有脊椎動物7516種,其中,哺乳類562種,鳥類1269種,爬行類403種,兩棲類346種,魚類4936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共420種,大熊貓、朱鹮、金絲猴、華南虎、揚子鱷等數百種動物為中國所特有。已查明真菌種類10000多種。在遺傳資源多樣性方面,有栽培作物528類1339個栽培種,經濟樹種達1000種以上,原產觀賞植物種類達7000種,家養動物576個品種。
199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設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國是最早加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率先成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發布和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方案”。
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陸地生態系統種類、野生動物和高等植物,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絕大多數都在自然保護區里得到較好保護。長白山、鼎湖山、臥龍、武夷山、梵凈山、錫林郭勒、博格達峰、神農架、鹽城、西雙版納、天目山、茂蘭、九寨溝、豐林、南麂列島等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扎龍、向海、鄂陽湖、東洞庭湖、東寨港、青海湖及香港米浦等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九寨溝、武夷山、張家界、廬山等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或自然與文化遺產。
保護網絡體系基本形成。建成了以自然保護區為骨干,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類型的保護地網絡。各類陸域保護地面積17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8%,提前完成《生物多樣性公約》17%的2020年目標。建成自然保護區2729個,總面積達147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8%,高于12.7%的世界平均水平,85%的陸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建立了60多處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由2000年的1100余只增加到2013年底的1864只。野生朱鹮數量由1981年發現時的7只發展到1000多只。
生態系統修復成效顯著。近十年來,中國森林面積凈增長10萬平方公里,重點生態功能區草原植被蓋度提高11%,修復紅樹林等退化濕地2800多平方公里,實施水土流失封育保護面積72萬平方公里。
監管能力得到加強。全國開展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建立生態紅線劃定方法體系與配套政策措施。印發《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完成了全國生態環境十年(2000-2010年)變化遙感調查與評估。劃定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發布中國高等植物、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和三批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完成了全國400多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評估工作,定期開展自然保護區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違規違法活動。
國際合作與交流持續深化。我國有32處自然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建立了中俄跨界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組、中日韓環境保護合作、南南合作等多邊和雙邊機制,實施了GEF、中歐生物多樣性合作等項目,有效推動了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樹立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2013年被聯合國授予南南合作獎。
全社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組織實施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活動,積極推動生物多樣性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通過報告會、培訓和網絡社交媒體等多種形式普及相關知識,顯著提高了公眾保護意識。
另一方面,生物多樣性退化的總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全國高等植物中4000多種正受到威脅,1000多種處于瀕危狀態;其中9種植物野外數量僅存1株-10株,54種只有1個分布點。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出的640個世界瀕危物種中,我國占156種,約占總數的1/4。物種一旦滅絕就難以再生。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要以落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為主線,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摸清家底;二是構建生物多樣性的觀測網絡,掌握動態變化;三是強化就地保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四是加強遷地保護,收儲國家戰略資源;五是開展生物多樣性恢復試點示范,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六是協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精準減貧,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七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提高各級政府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化、精細化和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