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心
中國海軍首位女副艦長的多彩人生
□仁 心

2011年10月底,一行特殊的客人造訪廣州中山大學,他們是海軍某部門派出的考察組,專程到學校考察一名叫韋慧曉的女博士生。半個月前,韋慧曉給海軍某部寄出了一封自薦信,求賢若渴的海軍領導非常重視,通過電話與韋慧曉交談后,又派出考察組到中山大學對韋慧曉進行多方位的了解。
“韋慧曉要參軍了,這么好的條件,可惜了!”“22年的苦讀,她難道就是為了當一名水手嗎?”消息傳出后,熟悉韋慧曉的導師和同學都對她的特殊選擇大為驚訝。
作為當事人,韋慧曉卻很淡定。對于同學們的質疑,她笑著說:“你們不了解我!小時候,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現在,我長大了,我越來越知道自己喜歡什么!35歲之前,如果沒有實現入伍的愿望,我兒時的夢想就破滅了!”
韋慧曉是壯族人,1977年12月出生于廣西百色市一戶普通家庭。她天資聰穎,學習成績一路領先。與別的女孩不同的是,她從小就有個英雄夢,希望自己有機會指揮一艘軍艦,當個讓友軍肅然起敬,讓敵軍聞風喪膽的艦長。因此,高考填志愿時,她在“提前批”志愿一欄,鄭重填上“國防科技大學”。殊料,國防科技大學早已在桂林和柳州招滿了。韋慧曉只得把自己的參軍夢深藏在心里。
韋慧曉后來被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專業錄取。她性格開朗,組織能力強,在學校、院系擔任多個職務。由于外形、氣質出眾,韋慧曉還擔任學校禮儀隊隊長。1998年10月,美國前總統老布什造訪南京大學,并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學校確定韋慧曉為獻花使者,當她用流暢的英語向老布什道賀時,老布什握住了她的手說:“你是個很美的姑娘!”
大學畢業后,韋慧曉加盟深圳華為科技公司,擔任公司高級副總裁秘書、行政助理。由于工作出色,韋慧曉一度獲得華為“金牌員工獎”,成為人人艷羨的高薪白領。然而,韋慧曉的心里卻有著另一片天空,2006年,她放棄百萬年薪,考入中山大學地球科學專業深造,進行6年的碩博連讀。
韋慧曉不是一個死讀書的女孩,熱愛祖國、關心社會、體恤民生在她的內心已牢牢扎下了根。2007年,她申請參加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成為中山大學第七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
韋慧曉支教的學校是西藏林芝縣中學,第一學期任初三化學教師,同時擔任初二兩個班的英語教師,第二學期任初一年級五個班的英語教師。支教期間,韋慧曉表現出色,得到了受援單位的一致好評,獲得林芝地區團委“優秀志愿者”、林芝縣中學“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援藏經歷,對韋慧曉來說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在西藏廣袤的土地上,她且思且行,把自己的感悟寫成文章《八千里路云和月》,發表在中山大學校報上。韋慧曉在文章中說:“我將繼續行進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這條路上還會有很多個不同的‘八千里路’,我將滿懷欣喜地迎接未來的風雨陽光。”
2008年,韋慧曉順利通過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愿者選拔,服務于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她流利的口語、友好而熱情的精神風貌,給五大洲的賓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被評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優秀志愿者。
除了支教、當志愿者外,韋慧曉曾赴比利時參加過中歐青年交流活動,獲得過美國“百人會英才獎”。耀眼的光環,豐富的學識,加之姣好的面容,韋慧曉似錦的前程沒有人懷疑過。然而,隨著博士研究生畢業時間的臨近,她內心有一個聲音卻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烈:實現入伍夢,讓人生沒有遺憾!
其實,為了穿上軍裝,韋慧曉兩年前就開始了有計劃的體能訓練。先是每天跑四五公里,一年后增加到10公里,天天如此,雷打不動,她把運動當成和吃飯睡覺同等重要的事情。同學們覺得不可思議,可韋慧曉微微一笑,兒時的夢想沒有實現之前,她不愿多說。
按照規定,博士畢業生入伍年齡一般不超過35周歲,韋慧曉的年齡在一天天逼近實現夢想的最后期限,她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2010年10月底,韋慧曉給海軍首長寄出一封厚厚的自薦信,表達想成為一名現役軍人的愿望。她在信中寫道:“生命中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也不會感到懊悔,而且也必將是我此生最值得自豪的歷程。”
自薦信寄出后,韋慧曉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沒想到,三天后她就收到了海軍有關部門的電話。半個月后,海軍方面派人到學校考察,了解情況后為她提供了3個選擇,其中包括當時正在組建的航母接艦部隊。
聽到“航母”兩個字,韋慧曉的眼神一下子亮了。她堅定地表示:這輩子就“嫁”給航母了!

2012年2月底,韋慧曉前往航母接艦部隊報到。與報到之前的滿腔熱情相比,她發現,自己對這支部隊的了解少得可憐。在她的想象中,她和戰友們應該住在岸上的宿舍樓里。然而,由于航母還在建造當中,接艦部隊官兵全都住在航母旁邊的生活保障船上。
沒有宣誓,也沒有授銜儀式,韋慧曉脫下“紅裝”,換上心儀已久的海軍軍服,就算正式入伍了。
與戰友們接觸多了,韋慧曉發現自己置身于一個精英群體,接艦部隊的戰友們來自祖國四面八方,他們中有飛行員艦長、博士碩士艦長、全訓合格艦長,有留英留俄的各領域專業人才,一個個有抱負、有才干,與這些優秀的戰友一起生活、戰斗,韋慧曉感到自豪的同時,也感到了壓力。
在生活保障船上,每次吃完飯,韋慧曉都特地從餐廳繞到船尾,只為多看一眼近在咫尺卻暫時不能上去的航母。在一次訓練課上,教員播放了一段網友自制的“航母視頻”,雖然制作得有些粗糙,但航母的恢宏氣勢還是讓韋慧曉禁不住落了淚,作為祖國第一艘航母的開拓者,她感到了強烈的使命感。

一個月后,韋慧曉登上了每天行注目禮的航母,第一次進入遼寧艦的艙室,她像走進一座龐大的迷宮,不知道東西南北,搞不清哪是艦首,哪是艦尾。她轉來轉去,如果不是遇到路過的施工人員,連出口都找不到。
韋慧曉向有20多年水兵經歷的輔機區隊員劉輝請教,如何能盡快找到艙室?劉輝說,他上航母后,也經常遇到迷路的尷尬。在航母上不管是新兵還是老兵,我們每個人都是小學生。要想獲得航母的“駕照”,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習。
和所有的戰友一樣,韋慧曉上航母后的第一個測試就是熟悉艙室的考核。有一次,韋慧曉和幾個戰友進行自測,一個從海軍某部過來的戰友不到半個小時,便全部找到了10個分布在全艦不同部位的艙室,韋慧曉比他用時多了10分鐘,那位戰友得意地說:“你是博士怎么了?照樣敗在我的手下!”
韋慧曉從小就不甘人后,戰友有意無意的看輕激起了她的斗志。找艙室不但有技巧,還要拼體能。韋慧曉入伍前就經常定向越野訓練,奔跑速度上沒問題,她博士學的又是地球科學專業,對方位有獨特的感覺,因此,她比戰友們訓練得都刻苦,別人練五次,她就練十次。不但練技巧,還練體能,對于各個艙室之間的距離,她也做到心中有數。
4月初,全艦官兵進行登艦后的第一次熟悉艙室考核,要求每位學員在30分鐘內找到10個分布在全艦不同部位的艙室,結果,韋慧曉只用了19分鐘就出色完成了測試,讓男性戰友們刮目相看,那位此前輕視她的戰友欽佩地對韋慧曉說:“博士就是博士,向你學習!”
航母是最大的水面艦艇,數千名軍人戰斗、生活在上面,看似尋常的吃、住、行、醫都成了不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戰備生活秩序是一個大課題,為管好這個“海上城堡”,韋慧曉和戰友們一起投入到創新研究之中。
針對航母龐大復雜、管理難度大的系統,韋慧曉利用在華為任職的經驗,和戰友們一起探索,把現代企業管理的“6S”理念(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引入日常管理之中,用可視化、標準化、程序化等方法,巧妙地把各項工作的流程和要求進行分解細化,化解了管理難題。
航母安全防范壓力大,如果單靠安全部門幾十個人,每個人就是長出“三頭六臂”也難以招架。韋慧曉和戰友們一起進行探討,并向安全部門提出借鑒現代城市管理方法,將艦艇分為25個區,按專業劃分責任區,邊緣疊加,不留漏洞,把遼寧艦這個“巨無霸”管理得井井有條。就連就餐如何安排,衣物如何清潔,洗臉毛巾怎樣拿、怎樣擰、怎樣放等生活細節,都融入了韋慧曉和戰友們的創新智慧。
航母生活是枯燥寂寞的,孤寂的海面,狹窄的空間,嚴格的管理,會讓人產生厭倦和疲憊。昔日同學問韋慧曉,部隊生活不覺得苦嗎?韋慧曉說,因為從事的是最愛的事業,平時訓練、生活雖然有些枯燥,但日子過得很充實,尤其是看到涂成黃色的殲15戰機繞艦飛行的情景,很有實戰的氣氛,那種感覺太興奮了,她是在見證一個偉大的時代!
2012年10月,入伍8個月不到的韋慧曉被任命為遼寧艦副航海長,成為航母上第一位女副部長。接到上級命令時,韋慧曉正在大連海軍艦艇學院參加培訓。在航母任職的38個月里,她有20個月在院校學習。
大連海軍艦艇學院學員魯苗濤在餐廳就餐時,經常遇到留著利落短發佩戴少校軍銜的韋慧曉,他注意到,這個女軍官吃飯時,總像在思考問題。有一次,魯苗濤就餐時正好挨著韋慧曉,便主動和她交談起來。
韋慧曉非常謙虛,說自己雖是少校軍銜,從軍履歷卻很簡單。得知韋慧曉特殊的經歷后,魯苗濤對她非常欽佩,并邀請韋慧曉到他所在的學員隊進行交流。面對一群20多歲青春四射的男性學員,韋慧曉與他們進行交流。交流中,韋慧曉說自己的3000米成績不太理想,并向那些年輕學員下戰書,5年后一定要超過他們。
此后,魯苗濤在晚上鍛練時,經常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在操場上跑步。魯苗濤覺得這位女少校很有毅力和韌性,而這股韌勁兒沒有堅強的信念支撐是做不到的。
2015年4月,韋慧曉接到上級命令,她從遼寧艦調到某新型導彈驅逐艦擔任實習副艦長,邁出到部隊成長后的關鍵一步。巧合的是,魯苗濤畢業后正好分配到韋慧曉擔任副艦長的某新型導彈驅逐艦,見證了昔日校友從副部門長到副艦長的成長過程。
對于韋慧曉來說,剛剛擔任實習副艦長的一年里充滿了挑戰。與航母不同,驅逐艦副艦長不僅要了解艦船的方方面面,還要了解整個編隊的情況,需要掌握的知識急劇增多。為了牢記裝備數據,韋慧曉幾乎每天看書到深夜。有好幾次,魯苗濤深夜1點半值完更后,看到韋慧曉的艙室燈還亮著。第二天早上6點,她又準時和艦員一起出早操。魯苗濤私下里稱贊韋慧曉是“鐵人”,韋慧曉卻笑著說:“時間不夠用呀,該掌握的知識太多了!”
時間不夠用,韋慧曉就見縫插針地學,不讓自己有閑下來的時候。擔任實習艦長一年來,她幾乎沒休過假,全副身心都花在了工作上。入伍前,韋慧曉喜歡時裝、化妝品等,每天都把自己收拾得精致清爽。而到了部隊后,她最喜歡穿的是軍裝,軍裝在身,她就有一股使命感,這股使命感催著她去學習和掌握更多的東西。

現代戰爭講求的是信息和速度,韋慧曉經常和戰友們一起研討戰法,改進訓練中不足的地方。實戰中每一分、一秒都至關重要,要想占得先機,就要做到果斷、迅速。訓練中,韋慧曉覺得防御口令有些復雜,實戰中有可能殆誤戰機,就向艦長請教,在艦長的指導下研究如何精簡防御口令,以最快的速度攔截來襲導彈。
經過一年的努力,韋慧曉已經能夠準確掌握各種參數,對艦上的裝備也了如指掌。戰友們對韋慧曉的一致評價是:到底是博士艦長,學習能力很強,專業上成長也非常快。
除了作戰、訓練和裝備外,韋慧曉還擔負著艦務管理職責,她和美國名帥巴頓將軍同一天的生日,對這位擅長整頓軍紀的將軍非常崇敬。韋慧曉日常管理也有意識地向巴頓將軍看齊,她對紀律要求十分嚴格,要求戰士們皮鞋擦亮,軍容嚴整。
由于缺乏部隊基層經驗,韋慧曉剛到艦時,工作方式有些生硬,讓戰士們很不適應。艦長發現這種情況后,和韋慧曉談心,建議她平時與戰士們相處要做到剛柔相濟,要兼顧他人的自尊心,把思想工作做得更加藝術,這才是一個好的指揮員應有的基本功。
艦長的建議讓韋慧曉很受觸動,她悟出,作為一名女性副艦長,自己在做戰友們的思想工作時可以多些女性細膩的柔情,讓他們在和風細雨中接受批評和建議。日常生活中,更要和他們打成一片。
此后,戰士們發現,韋慧曉的工作作風變了,變得細致而充滿溫情。過節時,他們的副艦長會給每人準備些水果、糖果等小禮物,平時戰士們遇到困難,她也能細心發現,盡力幫忙解決。
2016年5月,韋慧曉通過獨立操縱考核,成為中國海軍第一位女副艦長,這也意味著她4年多的軍旅生涯開啟了一個嶄新航程。韋慧曉說,強軍夢是中國夢的一部分,她能把自己的夢想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夢維系到一起,是她最感驕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