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楊:八字橋畔“美猴王”

在我國,因大運河的貫通而衍生出來的地方性劇種數不勝數,逢年過節也會偶有一段時間有數場演出。但令百姓興奮數千載,深植于民間和草根階層,至今爭相追著看的地方戲劇在全國卻少之又少。然而如同紹興人血脈與精神寄托一般的社戲,尤其是其主要代表形式紹劇一年四季都在上演,當地稱為“花果不落”。正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紹劇代表性傳承人、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文華表演獎獲得者“江南美猴王”劉建楊所說,它早已深植于水鄉百姓心中。
經考證,歷史上的紹劇是祭社中進行的有關宗教、風俗的戲藝活動,又名“紹興亂彈”。早在大禹治水的那個年代就有祭社,后來逐漸發展為以演戲來祭社,唱腔高昂,鑼鼓節奏強烈遍及江南,被稱為“社戲”。如《社戲》所述,社戲的唱腔、形式、風格大多在紹劇中得以繼承和發揚。
400多個紹劇劇目中,劉建楊等幾代紹劇猴戲代表人物主演的“三打”(當地人對《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簡稱)最為紹興人喜愛。1950年以來,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多次進北京中南海演出,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接見。毛澤東的著名詩篇《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就是觀看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有感而發的。紹劇“三打”還曾被拍成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電影,發行72個國家和地區。
56歲的“江南美猴王”劉建楊,小時候家住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原浙江紹劇團)附近,演員們每天吊嗓練功的聲音在他聽來很迷人,于是他就站在自家的窗臺前一板一眼地跟著學。11歲時得知紹劇團藝校招生,他立刻去報名,面試時,考生們有的唱京劇,有的唱越劇,只有他一個人像模像樣地唱起了紹劇。表演雖顯稚嫩,卻被破格收做學員。一次,他偷拿團里的戲服,到照相館去拍了一張扮成孫悟空的照片,沒想到,照相館把照片放到了櫥窗里,他頑皮而有靈氣的扮相引起了紹劇藝術大師“六齡童”章宗義的注意,后來,章宗義正式收他為徒。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劉建楊把孫悟空人、神及性格特征悟得深切,演起來神形兼備、活靈活現。在臉譜造型上,他注重現代舞臺燈光下人物臉部色彩效果,認為勾畫大紅底色能更顯深淺層次變化,特別是對眉和眼的刻畫,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也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美化和提高,適時、適地、適情地把握住了美猴王的“神”氣和“猴”氣。如今,劉建楊已經成為紹劇猴戲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江南美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