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 高傳玉 彭幫田 吳秀娟 李方坤 劉煜昊
(河南省人民醫院 心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
·臨床研究·
老年房間隔缺損患者介入治療術后中遠期效果評估
王忠民 高傳玉 彭幫田 吳秀娟 李方坤 劉煜昊
(河南省人民醫院 心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
目的評估老年房間隔缺損(ASD)患者(≥60歲)行介入封堵術后中遠期效果。方法選取老年繼發型ASD 35例,術前1 d行超聲心動圖,測量左室舒張末期前后徑(LVEDD)、右室舒張末期前后徑(RVEDD)、左心射血分數(LVEF)值、肺動脈壓力,行胸部X線檢查,測心胸比值(C/T),記錄常規12導聯心電圖。并于術后1~3 d、1個月、3~6個月、1~3 a對以上指標進行隨訪。結果與介入封堵術術前相比,術后RVEDD縮小,LVEDD增大,心胸比(C/T)及肺動脈壓力下降,活動耐力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1~3 a隨訪中LVEDD、RVEDD、C/T進一步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LVEF與3~6個月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LVEF在術后及隨訪過程中均未見明顯變化。結論老年ASD封堵術后,心臟結構、心功能、心電活動得到改善,中遠期隨訪中未見心臟結構異常、負荷增加及肺動脈壓力升高,提示介入封堵術對伴有輕中度肺動脈高壓的老年ASD患者的中遠期效果顯著,安全性好。
房間隔缺損;介入封堵;肺動脈壓力
房間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ASD)在成人先天性心臟病中的比例達22%~40%,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比例約2∶1。在老年先心病中,ASD居首位,占30%,其臨床癥狀出現較晚,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常被忽略。對于年齡≥60歲的老年ASD患者,由于心房長期存在左向右分流,導致不同程度的心臟結構異常、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肺動脈高壓,給老年ASD的治療帶來一定困難[1]。隨著ASD封堵技術的逐漸提高,近期的有效性、安全性得到充分肯定,但對于中遠期療效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擬評估老年房間隔缺損(ASD)患者(≥60歲)行介入封堵術后中遠期效果,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醫院阜外醫院成功施行經皮穿刺ASD封堵術的35例符合ASD治療適應證的老年患者。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齡60~75歲,平均(67.5±3.7)歲;身高147~181 cm,平均(164.17±16.21)cm;體質量45~81 kg,平均(62.8±9.4)kg;ASD直徑10~28 mm,平均(17.3±5.6)mm;心功能Ⅰ級(NYHA分級)3例,Ⅱ級4例,Ⅲ級28例;6 min步行試驗Ⅰ級2例,Ⅱ級8例,Ⅲ級22例,Ⅳ級3例;行右心導管檢查肺動脈壓力顯示輕度升高22例,中度升高13例,術前合并不完全右束支阻滯(IRBBB)21例(60.0%),完全右束支阻滯(CRBBB)1例,右室肥厚3例,電軸右偏5例;心胸比≥50%者33例,>60%者5例;術前1例為2孔,其余為1孔。患者皆有活動后胸悶、心悸等癥狀;部分患者因心律失常就診,多為房性心動過速;胸骨左緣 2~3肋間均可聞及Ⅱ~Ⅲ級收縮期雜音。
1.2治療方法術前1 d、術后1~3 d行心臟彩超,測量LVEDD及RVEDD,計算LVEF值,估測肺動脈壓力,了解三尖瓣返流程度,行胸部正位片測量C/T,記錄常規12導聯心電圖,行右心導管檢查,常規測肺動脈壓力。在脈沖局麻下穿刺右側股靜脈,術中、術后行經胸超聲心動圖監測,選擇相應直徑的封堵器,常規最大直徑加6~8 mm(邊緣較薄或直徑較大的可加8~10 mm),在透視引導下經輸送鞘置入ASD封堵器,術中給予普通肝素100 U/kg,術后 2 h給予低分子肝素鈉75~100 U/kg,皮下注射,1次/12 h,共2次。術后給予阿司匹林、抗生素等對癥治療。
1.3隨訪術后1~3 d、1個月、3~6個月、1~3 a行門診隨訪。隨訪內容包括經胸超聲心動圖、胸部正位片及常規12導聯心電圖。

2.1各項指標與介入治療前相比,術后LVEDD增大,RVEDD縮小,心胸比(C/T)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功能及6 min步行試驗在中遠期隨訪中持續提高,大部分患者臨床癥狀得到緩解。中遠期隨訪中,LVEDD、RVEDD、C/T指標進一步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3~6個月后RVEDD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封堵前后及隨訪中LVEF多在60%以上,變化不明顯。見表1。

表1 ASD封堵前后左、右室功能改變比較
注:與術前相比,aP<0.05,bP>0.05。
2.2合并疾病術后3~6個月時,合并IRBBB者僅3例,改善19例,占90.5%(19/21),術后1~3 a的隨訪中僅有1例未改善。術前1例CRBBB在術后1 a轉為IRBBB。
2.3肺動脈壓力和右室負荷封堵后1~3 d肺動脈壓力即下降,平均(30.1±4.5)mm Hg,中長期超聲隨訪未見右室負荷增加表現。
臨床上老年ASD較為常見,但由于年齡因素,往往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以及多器官老化,外科手術及麻醉耐受性差,風險高,而經皮ASD介入封堵術具有微創、安全性高、風險小的特點,尤其適合老年ASD患者。
本研究中,與術前相比,術后第1~3 d RVEDD明顯下降,LVEDD升高,心胸比下降,提示ASD介入封堵術后,異常解剖及血流動力終止,能夠在短期內迅速減輕右心負荷,緩解右心房室擴張狀態,而左室前負荷增加,左室擴大,左室壁與室間隔運動協同做功,收縮功能加強,射血分數提高。這與張連仲等[2]和Rehman等[3]的研究相符。中長期隨訪中,上述觀測指標較3~6個月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此時左右心房室解剖結構、功能及血流動力學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動態平衡,足以滿足機體的需要,這與張戈軍等[4]的結論相似。
本研究中合并IRBBB的患者占60%,高發生率與右束支末端纖細、肌纖維覆蓋較少的特殊解剖有關。不完全右束支阻滯的發生與右束支的遠端纖維受損有關。本研究中,90.5%的不完全右束支阻滯均于治療后消失,且1例CRBBB患者術后1 a轉為IRBBB,這證實了陳清啟等[5]的研究,說明右束支阻滯的形成與ASD的病理生理機制有關。
本研究發現,ASD介入治療后1~3 d,肺動脈壓可降至正常范圍,在1~3 a隨訪中未見肺動脈壓升高及右心負荷增加,進一步證實介入封堵術對ASD患者的中遠期療效是安全的。重度肺動脈高壓的患者心功能較差,多合并房性心律失常,伴有肺血管不可逆增生,不符合手術適應證,所以本研究中未納入該類患者。
綜上所述,老年ASD封堵術后,心臟結構、心功能、心電活動得到改善,中遠期隨訪未見心臟結構異常、負荷增加及肺動脈高壓加重,提示介入封堵術對伴有輕中度肺動脈高壓的老年ASD患者的中遠期效果顯著,安全性好。
[1] Di Bernardo S,Berger F,Fasnacht M,et al.Impact of right ventricular size on ECG after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 with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J].Swiss Med Wkly,2005,135(43-44):647-651.
[2] 張連仲,王成增,趙冰,等.超聲心動圖對房間隔缺損修補術后左心室功能的評價[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0,7(3):198-200.
[3] Rehman A U,D’Cruz I.Quantitative Echocar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Shape[J].Echocardiography,1997,14(2):171-180.[4] 張戈軍,戴汝平,劉延玲,等.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后心功能的變化[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3):163-166.
[5] 陳清啟.功能性與病理性二度竇房傳導阻滯的鑒別[J].心電學雜志,2003,22(4):205-207, 212.
劉煜昊,E-mail:camsliu@163.com。
R 541.1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7.15.011
2017-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