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太山
(鄭州仁濟醫院 骨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內固定改良術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效果觀察
馮太山
(鄭州仁濟醫院 骨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觀察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內固定改良術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鄭州仁濟醫院收治的58例行手術治療的退變性腰椎管狹窄患者,按手術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9例。對照組接受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內固定改良術治療,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復發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優良率82.8%高于對照組6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27,P<0.05);兩組患者術前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癥狀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的降低幅度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2 a,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內固定改良術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顯著,可降低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內固定改良術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是由結構異常狹窄的腰椎管引發的病變,多發于中老年人,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與健康[1]。退變性嚴重的腰椎管狹窄往往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傳統單純的椎間融合器治療其短期效果較佳,但遠期效果并不理想[2-3]。本研究選取鄭州仁濟醫院收治的58例行手術治療的退變性腰椎管狹窄患者,通過設置對照組,觀察分析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內固定改良術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鄭州仁濟醫院收治的58例行手術治療的退變性腰椎管狹窄患者,按手術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9例。對照組:男11例,女18例,年齡為39~70歲,平均(51.8±6.7)歲,平均病程為(25.4±5.6)個月,病變節段L2~L3有3例,L3~L4有5例,L4~L5有10例,L5~S1有6例,2節段綜合病變的有5例,雙側神經根癥狀的有12例,單側神經根癥狀17例,合并有高血壓21例,糖尿病17例。觀察組:男12例,女17例,年齡為38~72歲,平均(52.5±6.9)歲,平均病程為(24.9±5.2)個月,病變節段L2~L3有2例,L3~L4有6例,L4~L5有12例,L5~S1有5例,2節段綜合病變的有4例,雙側神經根癥狀的有11例,單側神經根癥狀18例,合并有高血壓20例,糖尿病1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變節段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常規術前準備:禁食、禁飲,手術開始時,行全麻,取俯臥位,胸廓墊枕,腹部減壓。對照組接受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治療,手術切口取腰椎后正中,分離皮膚組織,游離至皮下及深筋膜,從腰椎管狹窄處下部起始,剝離軟組織,暴露病變處,切除壓迫神經的椎板、部分關節及韌帶組織,采用雙側減壓,保證患者腰椎的穩定性,融合椎間隙植骨,完成手術。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內固定改良術治療,采用椎弓根釘對患者腰椎進行內固定,置入負壓引流管,縫合切口完成手術。術后臥床28 d,進行循序漸進的腰背肌肉活動,前期安裝硬腰圍予以保護,術后定期復診。對所有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進行臨床癥狀評價,并由患者對自身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其自評采用問卷調查形式,涉及內容為各項功能、疼痛指數、精神狀態等,總分共100分,評分越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療效越好。患者自評問卷,術前、術后共發放116份,回收率100%。對所有患者隨訪2 a,觀察統計其復發率。
1.3療效判定通過醫生測評與患者自評對臨床效果進行綜合評定:①優,即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且不影響生活學習;②良好,即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患處偶有痛感,輔以藥物可緩解,不影響日常生活學習;③一般,即臨床癥狀有所緩解,間歇患者有痛感,且強烈,需持續藥物緩解,對日常生活學習有影響;④較差,即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和緩解,需持續服用藥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學習。優良率=(優+良好)例數/總例數×100%。

2.1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優良率82.8%高于對照組6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2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術前和術后3個月癥狀評分情況兩組患者術前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癥狀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3個月癥狀評分比較分)
2.3復發率隨訪2 a,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n(%)]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多發于中老年人,與年齡關系較密切。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多以及平均壽命的延長,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發病率不斷升高,對老年人的日常活動和生活自理能力造成嚴重影響。該病臨床表現為腰背部疼痛、活動受限、站立位不適、下肢疼痛麻木等。對于初期輕度患者,常采取保守治療。對于中重度患者,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本研究采用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內固定改良術對觀察組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進行治療,并與采用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治療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的臨床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臨床癥狀評分及患者對術后自評分數均優于對照組,且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內固定改良術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更具優勢,遠期效果更佳,臨床應用價值高。
綜上所述,經后路單側椎板入路雙側減壓椎間隙植骨融合內固定改良術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顯著,可降低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夏鴻,趙林,王大峰,等.經Wiltse入路減壓、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并不穩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76-78.
[2] 李維,卞斌,張亞林,等.減壓融合內固定術聯合椎間融合器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的治療效果[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5,24(5):527-529.
[3] 張結合,黃學應,任戈亮,等.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后路椎體間融合及內固定的近期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1,14(4):380-381.
R 687.3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7.15.034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