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紹元
(三門峽市中心醫院 手足顯微外科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三角韌帶修復在踝關節骨折伴三角韌帶損傷治療中的應用
白紹元
(三門峽市中心醫院 手足顯微外科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目的觀察三角韌帶修復在踝關節骨折伴三角韌帶損傷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98例踝關節骨折伴三角韌帶損傷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給予手術治療但不進行三角韌帶修復術,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三角韌帶修復手術,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AOFAS評分為(93.1±2.5)分,高于對照組的(82.4±3.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踝關節骨折伴三角韌帶損傷進行手術治療和三角韌帶修復具有良好的預后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踝關節骨折;三角韌帶損傷;修復
踝關節是負擔起行走、跳躍等動作的主要關節之一,由于踝關節面積小、負重大,故較易發生骨折損傷,尤其常伴隨三角韌帶損傷,往往使治療難度增加[1]。在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三角韌帶損傷中,采用手術修復三角韌帶,能起到較好預后效果,但由于三角韌帶的解剖位置較深,修復難度提升[2-3]。本文旨在研究三角韌帶修復在踝關節骨折伴三角韌帶損傷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8月至2015年7月三門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98例踝關節骨折伴三角韌帶損傷患者,將所有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0例,年齡為18~58歲,平均(30.5±5.7)歲,體質量指數為(24.15±2.02)kg/m2。觀察組中男30例,女19例,年齡位17~60歲,平均(32.2±6.1)歲,體質量指數為(24.08±1.72)kg/m2。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對所有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均在將踝關節骨折脫位復位后給予支具固定,針對不同患者進行脫水、消腫等對癥處理,待檢查完畢后針對檢查結果進行擇期手術。
1.2.1對照組 采取常規手術治療。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待術區消毒鋪單后,開始手術,手術采用常規踝關節外側或后外側切口路徑,按照解剖結構進行復位、固定等處理。
1.2.2觀察組 行常規麻醉消毒后先處理三角韌帶損傷部位,以內側踝關節遠端下一指位置為中點,切口為弧形,切口長度為4.5 cm左右,采取逐層分離,待游離至皮下后拓寬手術視野,術中需避開大隱靜脈和隱神經,根據三角韌帶斷裂位置采取不同修復方式。若為內踝尖斷裂,則需在韌帶起點處釘入2個帶線錨釘,將斷裂處于內踝施以尾線縫合。若為距骨止點斷裂,則需在韌帶深處距骨止點附近固定2個錨釘,將斷裂處與距骨適宜尾線縫合。若為韌帶中部斷裂,則采用肌腱縫合韌帶斷裂部位。待三角韌帶修復完成后進行骨折斷端復位、固定等手術處理。對所有患者術后采取相同抗感染、消腫、止痛等對癥治療,每日對手術創口換藥,保持手術創面整潔。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術中記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對所有患者術后住院時間進行統計學分析。術后第1天為患者行影像學檢查,觀察損傷復位情況,術后第14天進行拆線,并對患者進行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術后第30天拆除支具,開始主被動關節活動,術后第60天在外力輔助下進行負重活動。 針對兩組患者隨訪觀察3個月,觀察和記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第100天參照美國矯形外科足踝協會(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評分法,進行臨床療效的判定,總分為100分,顯著為>90分,良好為75~90分,一般為55~74分,較差為<54分,優良率=(顯著+良好)例數/總例數×100%。對患者疼痛評估采用VAS評分法,以10 cm標尺為參照,標記為0為無痛感,隨標記長度增加,痛感增加。

2.1臨床療效觀察組AOFAS評分為(93.1±2.5)分,高于對照組的(82.4±3.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10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手術指標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關節骨折是常見的骨科疾病,往往伴有關節周圍韌帶的損傷。踝關節骨折較常見,且常伴有三角韌帶損傷。由于對三角韌帶認識的缺乏,認為該韌帶可自行恢復,導致漏診和誤診時有發生,最終致患者骨折術后出現關節不穩、疼痛等情況。
本研究通過對98例踝關節骨折伴三角韌帶損傷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發現,增加三角韌帶修復手術能較好地改善預后,雖然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相應增加,但術后優良率較對照組提供32.7%,其中術后14 d的疼痛指數低于對照組,且能縮短住院時間。由此可見,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三角韌帶損傷過程中增加韌帶修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 鄭文林,范偉鋒,陳捷軍.踝關節骨折脫位并三角韌帶損傷的治療探討[J].海南醫學,2011,22(5):39-41.
[2] 陳農,李智,董健,等.應用縫合錨釘治療踝關節三角韌帶損傷[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7):650-651.
[3] 薛劍鋒,施忠民.三角韌帶損傷的診治[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3,34(5):319-320.
R 687.3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7.15.045
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