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們一直認為寫生是基礎,是以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基本功為目的,這當然有其道理。通過基礎訓練的一系列課程,把基礎打好了,使學生掌握了繪畫的技能,最后再進行創作。這就是說基礎訓練和創作課程的內容是分開的,這是很多人理解的寫生和創作的關系。但是,我理解的基礎訓練還包含另一層意思——寫生就是一種創作。就是通過對客觀事物或對象的一種認識,在這個認識過程中不是對著對象依樣畫葫蘆,而是通過我們的分析,以及對寫生和創作相互關系的認識,在情緒、意識的感受下,通過提煉,融入我們的感情,把對象畫成另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創作,而不是一種單純的基本功訓練。那么,在寫生前我們通過觀察和分析對象,再根據我們以往累積的經驗,把對象改造成一個我們所要表達的繪畫形象,這時候的思考就是我們創作的開始。所以,寫生不僅是把對象作為一種依據進行繪制,還要通過繪制更多的元素來表達我們的感情、想法,以及對繪畫的理解,這就是寫生與創作的關系。

1《長夜》170cm×120cm布面油畫2014年
通常來說,過去寫生我們是根據習慣擺放模特。比如我們要對著模特進行人體寫生,就會想如何擺得協調一些,色彩上是反差大一些還是小一些,姿勢如何更加優美,甚至回顧一下此前看過的一些作品,想著能否可以套用一下等,最后擺完,也就是為了一張普通的寫生作品。如果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可能就不是這種要求了。首先模特是一個對象,一旦開始了審視,我們就對他進行改造,使我們進入到創作的狀態中。比如裸體模特都是一樣的,但只要把衣服一穿就有了職業的特征,一種特殊的形象就顯現出來了。因此,我們要打破只是擺幾個姿勢而機械作畫的常規思維。我們給模特著裝,穿什么樣的衣服合適?這時候就應該分析,要通過我們對藝術和審美的理解來整合畫面,來達到我們所想要表現的目的,在寫生之前分析寫生對象,和模特交談,并觀察他,分析他,從各個方面來獲取我們需要的信息。假如我們在繪畫前期反復進行琢磨和研究,然后把對象改造成我們需要的一個對象,再進行繪制,這樣我們的繪畫要求、創作因素就都具備了。然而,如果說我們僅有一般的寫生概念,而且當模特一坐下來我們就畫,他怎么坐,我們就怎么畫,這樣很被動地跟著對象跑,被動地再現對象,那么畫出來的就是非常刻板的形象。通常我們理解一個人的動作,無非是坐、躺、站、跑、行等一系列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見的常規動作,如何把它們變成一種藝術狀態下的動作,這就需要設計。比如舞蹈動作雖然看起來似乎是來自于生活的動作,但跳起來卻很夸張,因為通過強調和夸張等設計編排以后,賦予其藝術的美感,這就使之進入了藝術狀態當中。

2《任性女孩》90cm×60cm布面油畫2013年

3《持紅繩子的女孩》80cm×50cm布面油畫2013年
繪畫具有靜止的特性。因為藝術表現的需要,在擺模特時需要擺出違背生活中常規的動作,有時候因為動作扭曲使其不舒服,但往往他的動作最不舒服的時候可能就是最好看的時候。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動作已經超出常規而被賦予了藝術的美感。試問,生活當中最舒服的動作就是我們畫面中最需要的東西嗎?顯然不全是,生活中最常規的、最舒服的動作也許會創造出優秀的作品,但是可以想象,當這種舒服的動作重復出現一百遍的時候,它還優秀嗎?比如一個大畫家畫了一個非常舒服的動作,一張充滿美感的舒適動態,然而我們要是再去重復這個動態,就變成了模仿,那對我們來說這個動態還有意思嗎?
我在擺模特的時候發現,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下,由于模特的職業特點會使其經常擺出常規的動作,因為很多藝術家不擅長去糾正這些慣常動作,那么它就成了習慣動作。而這些慣常動作在我們寫生當中已經出現過成千上萬次了,如果還重復這個動作,就會使我們處于一個非常被動的再現過程中。因此我們說擺模特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從模特的角度來說,當擺出一個特別不舒服動作的時候,他會感到難受,但是任何一個舒服的常規動作久了也會使人難受,比如一個人舒服地躺久了就會難受,便想立馬起來做上幾個扭動的動作才舒服。如果模特在一開始因為動作難受而叫苦連天,到最后發現和普通常規動作受到的煎熬是一樣的,他就慢慢接受了。這些可能是與創作無關的話,但使模特打破常規做出另一種動作,就可能產生一種美感,傳達一種藝術感染力,這就與我們平常做的再現對象有著很大的不同。
在寫生過程中如何體現對象的特征,過去現實主義的要求是這樣的,例如要體現農民的特征,按書本提及的內容是,農民因經過太陽暴曬,膚色黝黑,以及粗糙的雙手等這些具有農民本色的身體變化來體現其特征。這的確是從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認識,但是這種思考方式,無非就是對現實對象的客觀再現,這種再現可以部分實現現實主義的“生活中來,從生活中去尋找,再現到繪畫上”的要求。但如果將現實中看到的對象改造成與現實生活有很大不同卻又體現了其精神內涵,這就具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因為它是經過改造提煉的,是融入了我們的思想意識后反復打磨出來的一個形象,這與簡單再現有著本質的區別。由此可以說繪畫中展現出更多的意境和意義,不僅僅是通過寫生的技藝把它表現出來,而且是通過情緒、意境等把它體現出來。優秀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精神和意義,在滿足觀者的心理需求方面,它是飽滿的。因而寫實再現的那個層面的追求不再是唯一的。所以說繪畫的技藝不重要,意義才重要,那是需要站在精神這個層面才可以做到的。

4《守家的女人》30cm×40cm布面油畫2013年

5《岳輝》40cm×40cm布面油畫2013年
繪畫藝術中,技術和精神,究竟哪個重要?通常我們說“美術”后面的“術”字代表技術,大家馬上想到雕塑和繪畫了,而說到美學就會想到文字。只要繪畫出來的東西就叫作美術。人們提起 “醫學”往往是指學說,因為醫學含有很多經驗和研究的文字記載,醫術也包含其中了。而文學也不叫文術,因為它包含有很多精神和學說。而美術,不僅包含精神,還包含了技藝,那么美術必須有技藝的概念,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這是毫無疑問的。傳統藝術如此,就當代藝術來說,其實也包含了非常精深的技藝在里頭,它不僅僅是觀念和方案,尤其是高技術成分越來越多地進入現當代藝術里面,形成時尚的潮流,那么高科技就是當代藝術的技藝。我們在繪畫的時候如果沒有繪畫技藝層面的支撐,那又怎么可以實現精神層面的表現呢?就寫實繪畫來說,如果寫實繪畫沒有技藝的成分,那就更無從談起,更加無法體現精神層面的追求。因此,技藝是繪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我們寫生的過程中也包含對技術上的訓練,這是繪畫中的一個前提。當它發展到一個更高層次的時候,就必須進入到一個精神高度,這兩者就是這樣的一個關系。這個更高的精神層面就包含著我們通常理解的“創作”這個概念。
創作與再現客觀對象的表達方式是有區別的。比如畫人,雖然張三李四都畫同一個人,但畫出來的卻各不同,這一方面是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另一方面是每個人的技藝高低有區別。技藝需要長期的訓練,需要在長期的訓練中掌握如何再現的能力,然后再通過我們的修養積累把對象改造成自己所需要的藝術形象,這是一個連環的關系。先是我們學習技藝,學會怎么再現對象,而后才可以知道如何去改造對象。
19世紀寫實主義代表畫家庫爾貝曾經說過:“我必須面對對象畫畫。”于是把他定位成寫實畫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庫爾貝的畫,他是否完全地毫無修飾地再現對象呢?顯然不是。第一,他對傳統古典藝術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他的人物造型所具有的張力表現受到19世紀以前傳統繪畫的影響,也許是從委拉斯凱茲、倫勃朗、達維特藝術作品中獲得營養,但是他的繪畫和此前的流派又不一樣——現實生活的痕跡更多了。“沒有對象就不畫畫,必須有對象才可以畫畫”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對外公開的個人觀點,但事實上從他的創作過程看并非如此,比如說利用照片。隨著照相術在19世紀中葉出現,人們都認為這會給繪畫藝術帶來巨大的沖擊并導致其滅亡,繪畫藝術將在照相術面前變得毫無意義,但事實上許多畫家都利用了照相術,庫爾貝就是其中的一位。
的確,在以前藝術家的筆記里面提到過,在照相術出現初期他們曾一度感到恐慌,但照相術在19世紀長達五十多年中一直保持著黑白的狀態,無法滿足色彩中人文情懷的視覺需求,這樣照相機更多地就成了畫家收集素材的便捷工具,使其發生了從可能的取代角色到服務角色的微妙變化。比如當時很多的攝影作品都沒有作者的署名,這說明照相術還沒有成為藝術的主流,反而是利用照相機收集事物形象,為繪畫藝術服務成為當時畫家們的一種手段。當然,創作時有時候憑想象編是可以的,但根據腦海中的形象編容易概念化,所以深入繪畫還是要有依據,這就需要參考照片,哪怕是局部需要參照照片,比如服裝紋飾每天都不一樣,無法固定形象就可以利用照片,所以參考照片本身不是一件壞事情,它是高科技帶給人們收集素材便捷的途徑,不用就畫不好畫。可能有畫國畫的朋友反對這一觀點,尤其是

6《黑色的海》50cm×80cm布面油畫2014年

7《間息》80cm×50cm布面油畫2017年
有些畫連環畫的畫家,他不需要參考照片,概念化地就可以畫出千軍萬馬。這和國畫的線條一樣有一定的法度,強調整個連續性,有程式化的要求。當國畫越醇厚,其所具有的精深程度就越需要繼承,所以國畫強調的是規范化繼承。問題是國畫和西畫是有區別的,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在于平面,一個要求立體。立體就必須有空間、形體、光影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呈現客觀經驗所感覺到的細節,那么這些細節如何來表現?有時候就是靠照片。這并不是說要照片至上,而是應該認識到,照相首先是一種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技術,尤其現在發展得更成熟,更寬廣,同時還可以利用電腦進行組合構圖,制造特殊效果。所以高科技給繪畫帶來方便。但這樣說,絕對不是鼓勵人們根據照片或電腦合成的圖片去畫,只是為大家提供了一種便捷的方式,但不是全部,甚至也不是你的一部分。它只是一個依據,可以提供表達細節的依據,這樣就使現在的繪畫不再像達·芬奇的那個時代畫人物那樣,必須要先畫一個素描,一個很精致的素描,可以直接用上畫面,加上腦袋中記憶的東西一起融合表現。那個時期的畫畫是如此艱巨,雖然它培養了畫家們的素描能力。我們以前看到的一些局部的素描,如一個頭像,一個衣褶,一把兵器,一只手,一只腳……這些都是練習嗎?不是。是因收集形象而產生出來的手稿,這跟我們現在拍照片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當19世紀中葉藝術家們發現照相的時候先是懼怕,后來欣喜若狂。隨意拍,也可以組合一個場景來拍,把創作的周期縮短,導致19世紀產生大量的作品。由于沒有電影,畫家的地位非常重要,完全可以像拍電影一樣組織一群人在一起擺動作進行拍攝,然后畫家再進行構圖和細節的表達。但這樣的表達絕對沒有照相機產生之前藝術家對傳統技術的學習和掌握的重視,因此后來的繪畫,就是依照照片進行繪畫,使照片成了繪畫主要形象的來源,而缺失了對過去藝術家技藝的繼承。寫實繪畫開始走入歧途,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么在19世紀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呢?也有。如果把19世紀的后半葉出現的學院派藝術作品,與其之前的藝術作品相比較就會發現截然不同。
首先的區別就是照相機出現之前的繪畫,其所表達的形式內容與后來的學院派不太一樣。19世紀前的繪畫表現的是室內光影,哪怕畫面是一個室外的空間,然而光線仍然是集中的,都是通過窗戶這一個方向來的光。為什么有這樣的效果呢?因為人物是在室內畫的,風景也是在室內畫的。風景只是一個背景而已,并且宗教的體系讓畫家對畫面的認識也和后來有所不同,他們要求人物需有古典的審美的特征,所以在人物造型上,需要把男人和女人身體骨骼、肌肉的力量膨脹起來。例如魯本斯畫的那些胖女人,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是巨無霸的體型,與纖細的女人相比就是膨脹的效果,但是在視覺上卻非常舒服,因為他只是在人物本身的肌肉上面增加了一點點,在畫面上增加了一點膨脹感(不像現當代藝術那種可疑的形體扭曲變形的形態)。庫爾貝也繼承了這種“膨脹”的厚度,因此古典繪畫的厚度是沒有照相機出現以前產生的。19世紀以后的學院派就缺乏繼承了,如布格羅、卡巴奈等畫家的繪畫中人物造型已經開始顯得單薄,和生活中的人接近而正常化了,其原因是此前從三維到兩維,就是兩維的繪畫表達三維的對象,而19世紀后期變成了兩維到兩維,簡單說就是照片是二維,繪畫也是二維,兩者都是平面的,而照片和一個眼前實際的三維人物是不一樣的。由于長期使用照片繪畫,19世紀學院派的繪畫顯得越來越單薄,越來越客觀地再現而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了,在這種情況下才有新的藝術來顛覆它。
20世紀早期產生諸多不同的流派,打開了人們對繪畫的思路,但在保守的學院派畫家眼里,這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盒子,“魔鬼”都跑出來了,各種怪誕的繪畫使傳統寫實繪畫被顛覆了,從這一點來說,照片帶給了人們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約束。當藝術家不能對古典繪畫中體積、空間、色彩和光影駕馭的時候,就必然依賴于照片,繪畫的意義也就缺失。現在很多寫實畫家的作品都是千篇一律的,都照著照片中的細節去畫,照著照片提供的元素去畫,普遍都出現了這個問題。有時候照片提供的元素好一點,就畫得好一點,也就是離開常規的那種照片好一點。而且程式化的肖像格式也出現了,無非是肖像后面畫的背景多一點,或少一點。如同過去照相館拍照片一樣,后面掛著一幅山水風景畫,人一坐好就拍,倒影都還在風景布上,整個人像懸浮在畫面上。那么,究竟繪畫是依賴于照片還是利用照片?照片所提供的依據是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既然照片都已經解決視覺上的需求了,那為什么還要畫畫?如果說照片僅僅是一個依據,那為什么還要這樣畫?其實這種說不出的苦衷就是因為沒有駕馭、改造照片的能力。之所以改造的能力不夠,就在于你在寫生中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就是對寫生沒有駕馭能力,所以你改造照片的能力自然也沒有。一旦面對照片,就有一種絕對再現的反應,只是有些人畫畫的時間長了具備有了一定畫照片的技術,他就可以畫得很細。說到畫面畫得細,誰也沒有冷軍畫得細。但是他的畫就是為了畫細嗎?顯然不是的。他的畫里面還包含了格調以及精神品格的高度,他的那種特殊的才能是與眾不同的。冷軍畫人物所達到的精細程度,是為了達到極端寫實的目的,而不是單純為了畫細。人物的臉和頭發以及整體都是一致的,產生視覺上真實的錯覺。但有的年輕畫家就未必這樣理解了,他們就看到一根根頭發絲,研究到底是怎么畫出來的。于是他們畫的人物像是吹了氣的塑料人,那頭發絲卻一根根地畫得特別細,感覺像真實的頭發絲貼在一個假的面具上。這是多大的誤會!表面的模仿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困擾?這樣的繪畫無法讓人感動。利用照片只是繪畫的工作方法之一,不要擔心別人說你畫照片,照片只是個依據,你不能完全依靠照片,把這種關系擺正就有價值。

8《沉思》80cm×50cm布面油畫2015年

9《心事》180cm×100cm布面油畫2012年

10《女孩與木偶》60cm×70cm布面油畫2015年

11《中國女孩》100cm×80cm布面油畫2016年

12《花裙子》70cm×30cm布面油畫2016 年

13《距離》57cm×47cm布面油畫2017年

14《月悅》55cm×50cm布面油畫2017年

15《老胡》80cm×50cm布面油畫2016 年

16《小青》63cm×49cm布面油畫2017年

18《黑眼睛》63cm×49cm布面油畫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