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 雯
民間博物館藏納的別樣世界
文/曹 雯

◎宋窖作家書屋
盛世興收藏。博物館則是藏品展陳的最佳場所。
放眼世界,博物館領域早已形成公立博物館與私立博物館日月爭輝之勢。公立博物館薈萃國家寶藏,私立博物館藏納奇珍異寶,二者在文博領域互為補充、相映成趣,為人類文明傳揚文化馨香,延續歷史溫情。
近年來,中國民辦博物館發展迅速。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正式登記注冊的民辦博物館達982家,占我國博物館總數的21.8%。而隨著2015年初《博物館條例》的出臺與實施,在法律層面明確了非國有博物館的地位和屬性,為非國有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貴州,5年間登記注冊的民辦博物館,從2011年的4家增加至2015年底的11家。因地緣文化與多民族歷史,貴州民辦博物館主要以民間題材和民俗文化為主,并涉及古生物化石、酒文化、報刊收藏等門類。
從私人收藏到民辦博物館,其間都有著一個滿載情懷的故事。收藏愛好者將畢生收藏的珍品轉化為公共展陳,不但有利于公共文化的提升,亦最大程度地實現了藏品的社會意義,折射出一個地方的人文精神內涵。
“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出現于《山海經》,意思是能夠辨識多種事物。而將“博物”與“館”連接起來,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中國出現僅有一百年。這一百年間,博物館因循社會發展的歷史需求,形成多職能的文化復合體,不斷出現新的形態、方法與收藏對象。
近年來,貴州民辦博物館依托旅游業的發展熱潮,與國有博物館一起發展出“博物館+旅游”的獨特運營模式。通過參與性、娛樂性的項目,使游客提高對藏品的文化體驗,并在一定的歷史、藝術氛圍下,配套餐飲、購物、文化演藝等多種功能,將博物館化身為具有獨特魅力的知識型旅游產品。
習水土城,在這個人口不到兩萬的集鎮上,因擁有8個各類博物館,成為中國博物館最多的小鎮。其中位于土城鎮長征街,由習水宋池老窖酒業投資建設的民辦公益性宋窖博物館,是貴州省旅游局推薦的貴州白酒文化旅游精品路線一個重要參觀點。2016年,宋窖博物館的日均游客為300人,節假日的一天里則有上千人參觀。
筆者了解到,宋窖博物館分為室外陳列、室內陳列、千年宋窖遺址館、醬香白酒生產工藝演示場館4個部分。在這里,游客可追溯赤水河作為美酒河的歷史源流,探索土城深厚的文化底蘊,了解宋代酒文化,其中千年宋窖遺址館將有著千年釀酒歷史的古酒窖修繕并恢復生產,還原傳統釀造工藝,成為我省釀酒業的一塊活化石。酒業總經理鄒德生表示,通過這個集參觀、體驗為一體的博物館,把整個赤水河的文化進行系統展出,對于發掘、研究、保護和發展赤水河白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于2008年1月正式對公眾開放的遵義市嘉豐民俗博物館,與同在紅軍街上的遵義會議紀念館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因為是免費開放,不少游客看完遵義會議紀念館便轉身走進嘉豐民俗博物館。在這個面積1100平方米的民辦博物館內,匯集了民間建筑木雕工藝、黔北儺戲用具、貴族家具、精美瓷器、書法精品等數千件藏品,較為集中地展示了黔北民間民俗文化。

“免費開放是很好的事,還能學到很多關于儺戲和仡佬文化,有不懂的地方,館長也會耐心講解?!痹诓┪镳^的留言簿上,一位游客這樣寫道。游客口中的館長叫吳軍,在收藏與保護黔北文化的道路上,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了20多年,足跡遍及遵義和周邊的村村寨寨,希望對本土民俗進行系統收藏。在他的努力下,往昔時光中的片片歷史,隨著一件件藏品在博物館中舒展復活。
遵義嘉豐博物館的參觀者除了貴州省內的,還有四川、湖南、北京的不少游客,甚至日本早稻田大學、韓國仁荷大學等海外高等教育機構也組團專程前來參觀。韓國仁荷大學還與遵義嘉豐民俗博物館共同組建文化研究聯絡室,加強交流和互動,讓更多的人們了解貴州寶貝。民間博物館的件件“家珍”,在國際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宋窖國際藝術館第三展廳

◎宋窖博物館室第三展廳

◎遵義民俗博物館
在貴陽市南明區指月街13號的一間地下室,筆者找到了貴陽金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館長金仁義。地下室光線昏暗,要開著燈才能看清室內的全部構造,屋內擺著幾件簡單的家具,但最引人注意的還是四處擺放著的古生物化石。
貴州喀斯特地貌發育全面,有著“古生物化石王國”的美譽。貴陽金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多年來堅守對貴州三疊紀古生物化石的展出,力圖用古生物化石展示凝結在軀體上的歷史,啟示和提醒人類要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
“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去年從貴州民族博物館撤館,金陽的展館還在籌建中,場地是朋友送的一個廢舊工廠,預計今年上半年能改造成功。除了貴陽還在建設的這個展館,我們在北京還有一個展館,場地是政府免費提供的。”對于金仁義來說,當初因為個人興趣愛好,收藏古生物化石,后來在各類展覽中與貴州古生物化石的精品展覽不斷結緣。2007年,貴陽金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正式申報成立。
然而,因為沒有固定的展覽場地,金仁義和他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從金陽輾轉到省科技館,再到貴州民族博物館,一路倒騰,頗費功夫。
這不是金仁義一個人面對的困頓。眾所周知,民辦博物館資金投入相當大,場地自己租,人員自己聘,水電費自己交,藏品自己買,除此之外,安保、防火防潮、藏品修復等管理成本也很大。常常是館內一件藏品價值數千萬,但展館卻陷入虧本運營的困局。
位于貴陽市南明區永樂鄉的劉玉智藏報館,一磚一瓦,都凝聚著劉玉智老先生及其家人的心血。每張報紙的內容都是一份寶貴歷史資料,記錄著國家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的生活變化。除了常規的報紙,劉玉智還收藏有一些奇特的報紙,如名片報、傘報、姓氏報等。
劉玉智表示,開始看報紙只是為了從中學習文化知識,看了報紙過后,他發現報紙是很有價值的參考資料,于是開始集報,后來建立了藏報館。為了更好地把報紙保存下來并且能夠讓大家來參觀,劉玉智買下一塊60畝的荒地,一點一點地為他的報紙安“家”。
“除了必要的生活開支,全家人的余錢幾乎全都花在這個藏報館上面了?!眲⒂裰钦f。即便如此,藏報館也面臨著展示場地狹小、運營經費窘迫的困境。“我老了,能做好這一件事情,一定盡力做好?!?/p>

◎貴陽劉玉智藏報館之字畫館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