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凌霄
趙剛:墨花問道
文/肖凌霄

人物名片
趙剛,貴州畢節人,號子清,別署山靜居。千竹書院成員,師從方嚴先生研習中國傳統繪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中國畫學會理事,貴州畫院特聘畫師,貴州省青年美協理事、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工筆畫藝術研究中心會員,貴州省草書委員會委員,貴州省中國畫“青年十佳”。
趙剛在他的畫展上甫一亮相,讓人微微吃了一驚。都在猜這些畫的作者不是花甲也到中年了吧?不曾想,他還是個“八〇后”。
清奇俊秀,自然逸氣;畫如其人,人如其畫。趙剛的畫作承襲宋元畫一脈,書畫雙修,一筆落定,性情修為全在其中。這場初春于貴州畫院三元宮舉行的“墨花問道·趙剛中國畫作品觀摩展”,共有40余幅中國畫作品,一展年輕畫家趙剛中國畫的宋元風骨。
貴州畫院院長陳爭對趙剛評價頗高。他說,宋元畫是中國繪畫史的高峰,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這類畫講究天人合一,法度嚴謹,對藝術家學養要求很高。中國繪畫和書法的靈魂就是筆下的線條,線條最豐富的營養是書法。中國傳統大書法家往往也是大畫家,大畫家也是大書法家,必定書畫雙修。“趙剛書畫合一,遠離純粹的畫畫,作為年輕的藝術家,走這條嚴謹的道路,是非常少見的,也很不容易。他在如此年輕的時候,有那么深厚的功底,讓貴州書畫界驚訝。”
在陳爭看來,趙剛的畫風不僅僅是模仿,而是先繼承再發展。中國畫前期是對傳統的理解,除了極少數的天才,大多數藝術家還是要遵循這個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春夏秋冬也是藝術的春夏秋冬。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立竿見影,只有耐得住寂寞,隨著歲月的積累,才磨得出來。“趙剛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下,能夠安靜沉潛下來,值得包括我在內的書畫家學習。”
在貴州畫家胡世鵬眼里,趙剛“在熙熙攘攘的當下,能夠在傳統中國畫法度森嚴的門道內尊古法前行已屬難得,更何況是把自身潛沉下去,一門深入,長時薰習于宋元繪畫高格逸致的精神世界里的問道者,少矣。”他贊其為“此道中踐行的高手”,“思敏言訥,根性炳慧。其人也清,其藝也醇。書翰剛峻,妙蹤丹青”。

◎《雙清蝶戀圖》50×50cm
趙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生于貴州畢節,幼好書畫,因家貧無紙筆,常以石畫沙,自得其樂。他尤喜歡畫竹,彼時房屋四周全是竹,朝夕相處,一節一骨一葉,了然心中。稍長,其父所藏《芥子園畫傳》成了他最為珍貴的習畫“教科書”,日日臨摹,時有感悟。及至到美院求學,甚得師友勉勵,又到筑、京、浙等地尋師訪友,攬觀古今名跡,揣摩大家作品。


◎《竹蝶圖》48×27cm(上);《清波魚藻圖》32×27cm(下)
求學歷程中,趙剛從老師那里學到的除了繪畫技法,更多的是怎樣“思古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是創作的無盡寶藏,如何汲取、繼承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他在創作中思考的主脈。
趙剛極力提倡并致力以書入畫。在繪畫過程中,若是書法功力不夠,就會只注重以形為主。很多畫工筆畫的人不擅長寫意畫,以形為主往往把線獨立的價值下降到了純粹屬于形的層次,缺少了許多內在氣質。它可能會很精巧、華麗,且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但這樣的山水畫缺少自然的“淡”和文人氣息,格調也不太高,喜好的人也不太多。
中國畫強調以氣入畫,云霖“逸筆草草、聊寫胸中逸氣耳”,而用筆極其關鍵。“各類畫展告訴我,人們不喜歡工工整整、四平八穩的畫,即便是工筆畫也要有很多奇險的東西,用筆、用墨、用色、構成等等。很多畫家的畫用筆、意境千篇一律,無多大變化,看一幅和一百幅無多大區別。我每次看漸江的畫都是興奮的,每看到一幅新作都會讓我好長一段時間回不過神來,無論是大幅或是小品,都給人不同的想象意境和空間。石濤也是其中一位行家了,每每看了一幅,你以為是別的誰的,再看還是石濤,他手法多,畫法千變萬化,大寫意、小寫意、潑墨、工兼寫,點法亦是多不勝舉,歸根結底也就是筆墨問題。”

◎《鳩子顧香圖》172×46cm


◎《枯木竹石圖》68×45cm(上);《溪山無盡圖》50×357cm(下)
漸江書法、線條功力極深,《天都峰》《始信峰圖》《贈惟敏山水圖》等畫里的線長達畫本身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如果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是難以駕馭的。漸江的畫給人的感覺極冷,朱耷的也冷。越冷的畫給人的感覺越孤獨,這種冷不是學出來的,而是自身的一種修養,修養有多高畫境就有多高。人們在看古人精品的時候,總是被他們離奇的想法所震撼,今人作畫熱熱鬧鬧,趙剛卻不太喜歡。
作中國畫,必先對物對自然有感情。看什么事物都有感情,心有了情,手有了情,作品也就有了情。古人作畫時皆言用心,靜而為之,或以喜氣寫蘭,怒氣寫竹,無非畫其氣,畫其內在氣質,畫感受,畫看不見的。趙剛常常看見一花一草也會發呆,看其生長規律,自然物態,落墨后的質地、節奏能否符合自然理法,而不單單考慮作品出來的效果,自然而然,格調就出來了。
趙剛認為,書畫本身是沒有格調的,格調的高低往往出自人品的品質高低。一個滿身江湖習氣的人,自然筆下很難有一股清氣。“老師說學畫要多些自然屬性,少些社會屬性,也就是這個意思。”

◎《秋山流云圖》46×16cm

◎《小巒早春》46×16cm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