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肖永福 整理/陳朝暉
翡翠情未了 永結石頭緣
口述/肖永福 整理/陳朝暉

◎仿老工琢『蓮蓮有魚』諧音『年年有余』手玩件
翡翠,這種大自然贈與人類的寶物,實在是不能用文字完全講清楚的,還有許多的自然密碼等待人們去破釋。由于認識水平、宗教信仰和科學實驗的因素,人們很難用最貼切的、最讓人信服的、現階段已經知道的理論知識,去破解翡翠所產生的眾多錯綜復雜的現象,于是,從古到今就有許許多多的遐想和傳說。
信佛的人說:觀世音菩薩過霧露河時,看到這里綠樹布滿大地,清清的河水在林間流淌,觀音贊美這塊寶地,隨行的仙女即把籃中鮮花灑向大地,于是河中及兩岸便布滿五顏六色的翡翠,但只有誠信禮佛的人才能挖到。也有人說這里的石頭是吸天地靈氣,聚日月精華而變化出來的,這與紅樓夢中的說法有些相似。
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講,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碰撞的地帶,在產生高壓和不太高的溫度時,形成鈉鋁輝石巖(或者說鈉長石巖脫硅產生鈉鋁輝石),而附近恰恰又有鉻鐵礦、角閃石等礦物提供鉻、鐵、錳等微量致色離子,從而形成質地溫潤、色彩斑斕的物質。經過千萬年地質變化,這些物質在搬運的作用下沉積到山溝、河流之中,形成今天我們見到的翡翠山料、半山半水料、水料。
翡翠這么受人喜歡,追其原因,乃中國玉文化傳承所致。明朝末年,大批南京、山西一帶的士兵因戍邊的需要,大量南遷到云南,這些士兵中許多人是身懷技藝的工匠,其中包括解玉、琢玉的能人。當他們解甲歸田,利用農閑趕著馬幫到霧露河邊做生意時,就有意無意地將翡翠毛料帶到騰沖,解開見翠,并用雕琢白玉的技藝將翡翠制作成許多符合當時人們需要的玉石裝飾品。他們繼承了白玉的雕琢工藝,在雕琢翡翠的過程中,大膽創新,豐富了玉文化的內涵。但由于缺乏科學的解釋和實驗,許多從開采、相玉開窗、劃線、切片、畫樣、雕琢的名稱等,都依靠匠人的實踐總結,所以直到今天,這些翡翠相關的術語大多數仍在使用,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

◎清代翡翠荷花帽飾,中間紅色為碧璽

◎清代到民國年間翡翠小童鐲及飄花圓鐲

◎清代到民國年間云南流行的發簪圓鐲

◎清代到民國年間云南流行的翡翠煙嘴、印章
翡翠文化發展的另一個因素,得力于云南獨有的馬幫文化。自古到今,馬幫在崎嶇不平的云南高原上走南闖北,帶著云南人生產的絲麻、鐵、銅器皿等南下到霧露河,馱著緊茶、邊茶到西藏,打通了云南與藏區的溝連,促進了經濟貿易的發展。在馬幫行進的過程和商貿活動中,騰沖制作的玉手鐲、耳片、龍牌、團活(圓形的帽飾)、長活(長形或者葉形的帽飾)等飾品,得以在云南各地流行開來,使云南的玉文化得到發展,俗話說的“玉出云南”,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是云南人,從小住在外婆家,外婆家住在昆明小東門靈光街,以賣瓦貨(即陶瓷器)為生。每逢節日,外婆總要梳洗一番,戴上據說娘家陪嫁來的飄花手鐲,發髻上插上紅翡的美人手抓魚和翠綠的茉莉花果簪子,頭上戴的勒子(帽子的一種,由兩片形似荷花瓣聯結而成),勒子上有18個小玉佛,兩邊有兩片“福在眼前”玉片,大大的美壽圈耳環上墜著兩片翠耳片,邁著三寸金蓮,整個人頓時光鮮無比。
我大學讀的是工學院地質系,有空就學些珠寶知識。從1976年開始工作,先后任工交展覽館、地質博物館館館長。擔任地質博物館館長期間,對珠寶、翡翠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今年我已年逾古稀,想有生之年將所學知識奉獻給社會,正所謂:翡翠情未了,永結石頭緣。

◎黃加綠三色翡翠琢福在眼前,長壽連連墜

◎清代荷葉翠三牌

◎花青翠琢九龍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