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淵, 阮 堅, 王小燕
(廣東金融學院 a.教務處,b.金融系 廣州 510521)
·文經管類實驗室·
以“互聯網+實驗教學”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的路徑探索
熊文淵a, 阮 堅b, 王小燕a
(廣東金融學院 a.教務處,b.金融系 廣州 510521)

實驗教學是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是校企協同育人的服務器、交換機與轉換器。廣東金融學院在多年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中探索出以“互聯網+實驗教學”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包括構建全景仿真實驗教學體系,打造“互聯網+”現代金融服務產教融合實驗實訓中心,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等3個重要內容,實現了實驗教學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精準無縫對接。
實驗教學; 互聯網+; 校企協同
實驗教學與校企協同是大學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1-3]。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列出的建設應用型大學的十四條主要任務中,其中一大任務就是建立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建立學校、地方、行業、企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合作辦學、合作治理機制[4]。另有一大任務就是要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要求高校根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和流程構建知識教育體系、技術技能訓練體系和實驗實訓實習環境,建立校企一體、產學研一體的大型實驗實訓實習中心[5]。一個功能集約、資源共享、開放充分、運作高效的專業類或跨專業類實驗教學平臺、科學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以及豐富的實驗教學資源對校企協同具有重要的深化作用。學院多年來一直深入探討實驗教學對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的重要作用,逐漸形成以“互聯網+實驗教學”深化校企協同育人路徑,這對打通產教融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最后“一里路”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雖然實驗教學與校企協同都是促進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多數學者都把校企協同作為促進實驗教學的重要變量加以研究,但實驗教學對校企協同的促進作用研究甚少。實際上,實驗教學是深化校企協同的有效形式。就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而言,深化校企協同與加強實驗都是主任務,從這個角度看兩者都是作為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重要手段,是一種平等關系。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顯然不能反映出兩者的地位平等關系。在絕大多數學者的研究中,校企協同被認為是促進高校實驗教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實驗教學被看成一個目標,校企協同被看成這一目標的實現手段[6-7]。從具體研究內容來看,校企協同在實驗教學中的重要作用:① 體現在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中;② 體現在實驗教學資源的建設中;③ 體現在實驗教學模式改革中。不過即使把兩者的地位顛倒過來,上述同樣研究內容一樣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也就說如果把校企協同作為目標,把實驗教學作為手段,實驗教學為校企協同提供了載體或平臺。一個功能完備的實驗教學平臺、完善的教學實驗實訓體系與靈活的實驗實訓管理體制機制可以大大地增強校企協同的效能。有學者指出當前校企協同存在的主要問題:① 協同深度與廣度不足;② 協同關系“松散化”;③ 缺乏校企協同的長效機制。因此扎實推進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有利于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體制機制,促使校企協同全程化、深度化和長期化[8]。可見,實驗教學與校企協同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兩者互為手段與目標,互為因果,就像一個硬幣之兩面,統一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中。
實驗教學作為一種手段在校企協同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具體來說,實驗教學在深化校企協同中的作用的主要體現在其作為校企協同服務器、交換機與轉化器的功能上。
2.1 實驗教學是校企協同育人的服務器
實驗教學的服務器功能主要指實驗教學為校企協同提供一個行業大數據與資源的處理與存儲中心,并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校企協同資源平臺,如實驗室,案例分析室和研究室,孵化基地等物理載體及其承載的大量原始行業特色資源或經過加工的教學與企業應用資源。目前校企合作呈現“企業一頭冷”、“高校一頭熱”的狀況。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看,出現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缺乏企業發展必須的資源。校企協同的本質是資源的交換與流動[9-13],但多數高校并沒有掌握企業發展的關鍵資源,特別是培養的人才缺乏專用特性,在高校畢業生與企業需求錯配的狀態下,企業在人才需求上一直扮演買方市場的角色。而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關鍵資源如行業發展動態資源、企業師資、畢業生就業的崗位資源以及實習資源等等,都是應用型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關鍵資源。這種掌握關鍵資源的不平等性導致高校特別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對企業的依賴性要遠高于企業對高校的依賴性。在外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高校能否與企業展開有效合作很大程度上與兩者相互依賴性密切相關。當相互依賴性越高,校企協同的廣度、深度與持續性就越明顯。而當雙方的資源依賴結構呈現較為嚴重的非對稱狀況時,無論是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企業的資源依賴性很強而企業對學校的資源依賴性卻較低時,或者是企業對高校的資源依賴性很強而高校對企業的資源依賴性卻較低時,校企協同的廣度、深度與持續性較差。高校要深化校企協同,就必須提升其對企業的資源吸引力,這就需要對高校的已有資源進行高效整合,或者說不斷開發企業需要的資源[14]。而實驗教學依托的綜合實驗平臺及其承載的豐富資源就為深化校企協同提供了基礎。有的高校已經建立起整合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等學科資源的綜合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平臺,實現各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并通過大數據云平臺,將校企雙方更多資源、更多專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實現深化校企深度協同育人目的[15]。
2.2 實驗教學是校企協同育人的交換機
實驗教學的交換機功能主要指通過綜合實驗教學平臺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集中交互。深度的校企協同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與共享性。目前許多高校的校企協同育人基本上是采用“一對一”、“一對多”的模式,即一個院系或專業對應一個企業或者幾個企業的“中心—邊緣”模式,這種模式的共享性與開放性顯然不足。從校企協同的網絡結構來看,學校的院系或專業處于中心地位,企業處于邊緣,學校內的各個院系或與之相對應的企業之間,沒有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交互的網絡結構(見圖1)。實際上除了極少數的企業以外,多數的企業都能對接多個專業的人才需求。這就需要在學校層面對校內的各專業與協同企業進行整合。整合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建立資源互聯、共享的綜合性實驗中心,其功能類似于交換機。而專業與企業地位相同,類似于客戶端。通過綜合實驗中心的集中交互功能,實現專業與企業,專業與專業、校企與企業的資源集中與交互,形成一個龐大的校企協同關系網絡,每個協同主體(企業或學校院系、專業)均可從關系網絡中獲取自身發展所需的資源,從而實現校企深度融合(見圖2)。如前所述,校企協同的深度與廣度與企業對學校的資源依賴程度具有密切關系,而校企集中交互協同模式恰恰可以“幾何乘數”的方式增加校企協同的關系網絡資源,從而提升學校對優質企業的吸引力。校企協同不是簡單的學校與企業的關系疊加,而是通過不同關系的建立并通過綜合實驗實訓中心類似的載體固定下來,共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發揮綜合實驗中心在校企協同中的“倍增器”作用,實現學校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圖1 中心——邊緣模式的校企協同關系結構其中X代表院系或專業,Y代表企業

圖2 集中交互模式的校企協同關系結構
2.3 實驗教學是校企協同育人的轉換器
實驗教學的轉換器功能主要指實驗教學具有把企業資源轉化為教學科研資源,或者把教學科研資源轉化為企業資源的功能。校企協同育人需要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引入并發揮企業的作用,并實現5個精準對接:專業對接產業與崗位、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學歷證書對接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對接終身教育[15]。然而,學校與企業的資源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就算是同樣形式的資源,其轉換效果也受到相應方式與手段的影響。企業的資源是一種原始資源,雖然具有教學價值但需要經過一定的加工與改造之后才能應用于學校教學。如企業的管理案例,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改造之后才能成為教學案例。學校老師的發明創造,同樣需要在通過實驗進行培養、完善與成熟之后再向企業推廣。這就需要一種途徑來實現這種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的轉換。高校實驗教學的本質是利用實驗教學法進行教學發現和驗證知識,并在實驗中養成某種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過程。與傳統的純理論傳授方式不同,實驗教學是一種理論與實踐想結合的教學方法,提倡在做中學,特別有利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顯然,實驗教學的先天優勢使其成為實現聯結學校與企業“最后一里路”的有效途徑。
3.1 精準對接,構建全景仿真實驗教學體系
(1) 對接學校辦學定位,精準實現育人目標。在“金融為根、育人為本、應用為先、創新為范”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學校探索出“以實驗教學促進學校特色發展”的地方應用型高校發展路徑,以金融學科、管理學科兩個學科為依托,針對高素質創新型金融人才培養的需要,將實驗教學全面引入金融人才培養過程,集成了集實驗教學研發、建設、教學與管理為一體的實驗教學育人新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
(2) 對接行業人才需求,構建實驗教學體系。學校以金融行業需求為導向,構建由單項實驗、課程實驗、專業綜合實驗、跨學科專業綜合實驗組成的“遞階式”實驗教學模式,全面、系統地提升學生綜合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與創新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實現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用友金融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州銀行電子結算中心、深圳國泰安科技有限公司等,研發共建了包括銀行、證券、保險、擔保公司、金融市場等多層次、多類型、多功能的金融全景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實現對金融機構多業務、多品種、多方式的交叉經營和混業經營模擬,開展從金融企業認知、專業綜合實驗、校內綜合仿真實習等3個不同層次的實驗教學環節。
(3) 對接職業崗位標準,開發特色教學資源。根據社會對金融專業人才的要求,將金融機構職業崗位標準引入實驗教學體系設計,建立了與之對接的實驗課程設計標準。與協同企業協共同開發了與金融機構工作情景、工作流程、工作崗位、工作任務等高度匹配的實驗項目、實驗流程、實驗內容、實驗規則,制定了符合金融行業人才能力需求的實驗教學效果評價辦法,形成了具有金融特色的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等多層次、多功能實驗項目。
3.2 打造“互聯網+”現代金融ERP實驗教學平臺
依托“智慧校園”建設項目,重點打造基于“互聯網+”的現代金融ERP實驗教學平臺。平臺建設中充分體現 “三性”:① 先進性。設計理念先進,堅持開放、跨界、共享的互聯網思維,平臺在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模式、實驗教學方法、實驗教學管理建設上充分體現學科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現代教育理論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理念。開發技術先進,將J2EE、Eclipse等開放技術引入平臺設計,通過采用先進的SOA架構和JavaBean 標準構建多用戶、多層次、多角色的實驗環境,結合最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實現翻轉課堂、資源開放與共享。② 高仿真性。平臺基于“源于現行系統,而高于現行系統”的設計目標,按現代商業銀行總、分、支行3級組織結構進行設計,引入“流程銀行”管理模式,打造了高度逼真的金融企業、金融環境及外部相關機構,實現了對金融企業主要管理流程與業務流程、管理崗位與業務崗位的模擬。通過在平臺上的學習,能使學生零距離體驗涵蓋金融企業戰略層、管理層和業務層3個層級以及價值管理、資本管理、風險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五大經營管理主題活動,實現對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實務操作能力、管理決策能力、宏觀思維能力及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③ 創新性。平臺功能創新,金融ERP實驗教學平臺所模擬機構之全面,模擬部門之廣泛,模擬崗位層次之高、數量之多等特點,是國內當前的金融實驗教學軟件無法比擬的。教學模式創新,以跨學科實驗項目設計為主線,重構實驗教學內容,教學中打破學科、專業限制,所有實驗項目均由“跨專業團隊”協同完成,切實解決培養復合型金融人才中存在的“痛點”。教學方法手段創新,搭建了包括E-Learning學習平臺、微信公眾平臺,QQ平臺等基于互聯網+的金融ERP立體化開放教學資源平臺,將實驗指導書、知識庫、案例庫、習題庫、微視頻等課程資源的全部開放,實驗教學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從實驗室延伸到虛擬網絡,通過開展O2O教學,實現翻轉課堂,提高實驗課堂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依托該平臺,學校獲得了“國家級金融學科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金融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第七屆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金融教育優秀研究成果遠程教育類三等獎”。
3.3 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創新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建立金融人才培養生態系統。 構建“校企協同、共贏驅動”的實驗教學平臺建設新模式,將金融機構、教育軟件科技公司、同類高等院校、廣大教師與學生融入。其中,諸多主體各展才能,合作共贏、融入發展、互利互益,形成了校企產學研一體化金融人才培養生態系統。打造高端協同育人平臺。學校致力于產學研合一的高端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目前已有兩個被認定為省級協同育人平臺。協同育人平臺建立起組織結構完善、職責分工嚴密的產學研協同育人體系,協同單位涵蓋金融產業鏈的各個層次,有利于整合金融產業鏈的各種資源,提高協同創新與協同育人的效能。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機制。①協同研發,師生通過直接參與協同企業金融產品研發,與企業人員合作將金融產品轉化為實驗教學產品與教學資源。②協同育人,企業輸出行業崗位人才培養標準,利用實驗教學平臺組成“雙導師型”教學團隊,參與校內學生的教學與評價;學校輸出教師與相關教學資源,承擔對協同企業用戶培訓。③協同推廣,協同企業直接吸收或推薦學校畢業生就業,以及促進校內先進產業技術成果的轉化;學校通過各種媒介或畢業生向社會推廣協同企業或其產品。
實踐證明,實驗教學是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是校企協同育人的服務器、交換機與轉換器。廣東金融學院以“互聯網+實驗教學”引領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具有顯著成效。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熟悉企業運作,在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得到提升的同時,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未來在職場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了實驗教學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精準無縫對接。
[1] 王小燕.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示范效應評價[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4):132-135.
[2] 余 魅,習友寶, 劉 韻. 建設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構建創新人才培養平臺[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6(12): 10-12.
[3] 吳慶憲,樊澤恒.多維度謀求創新人才培養新突破[J].中國大學教學,2012(2):77-79.
[4]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15-10-23.
[5] 夏有為. 建設教學實驗室的“國家隊”——讀《教育部關于開展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評審工作的通知》[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3):335-38.
[6] 歐陽玉祝,蔣劍波,王廣成.協同創新背景下的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1):173-175,205.
[7] 施章清,羅建林,昝 輝.基于協同創新視角的大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實踐研究——以浙江師范大學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為例[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4):5-7,11.
[8] 白 非 ,萬 圓.校企協同實踐教學體系:內涵、路徑與關鍵問題[J].現代教育管理,2014(10):85-90.
[9] 饒燕婷.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要求與政策構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
[10] 陳 勁,陽銀娟. 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 2012,20(2):161-164.
[11] 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4-25(2) .
[12] 索凱峰,盛 瑋.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組織社會學的闡釋[J].高校教育管理,2014,8(1):54-58.
[13] 李張珍.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研用對接機制探析——基于美國北卡三角協同創新網絡發展實踐的考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34-38.
[14] 楊 曉,施於人.新校企協同型經管中心綜合實驗與科研創新云平臺構建[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11):104-108.
[15] 職業教育“五個對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11/201209/141507.htm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12-09-03.
Deepening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ath Based on “Internet +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XIONG Wenyuana, RUAN Jianb, WANG Xiaoyana
(a. Dean’s Office, b. Department of Financ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1, China)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epe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t plays the roles of server, switch and converter in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explores the path of deepening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ase on the “Internet +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This path includes three important contents: building panorama simulation teaching system, creating “Internet +” modern financial services producing fusion experiments teach training center, and innovat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ternet +;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2016-11-25
廣東省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縱三橫: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與實路”(粵教高函[2015]173號-467)
熊文淵(1983-),男,廣東河源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金融ERP實驗教學工作和教育組織變革與領導研究工作。
Tel.:13751843486;E-mail:xiongwenyuan2007@126.com
G 642.0
A
1006-7167(2017)08-02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