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勁松
(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高級中學,江蘇 如皋 226500)
超重和失重分析及應用研究
石勁松
(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高級中學,江蘇 如皋 226500)
本文例析了超重和失重情況下物體所受的重力是不變的,只是發生了變化.
高中物理;超重;失重
1.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繩的拉力大于重力的現象叫超重.
2.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繩的拉力小于重力的現象叫失重.
3.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繩的拉力等于零的現象叫完全失重.
超重和失重情況下物體所受的重力是不變的,只是視重發生了變化.在完全失重的條件下,一切因重力引起的物理現象消失,利用重力的儀器失靈.
1.物體在豎直方向有向上的加速度,物體處于超重狀態.
2.物體在豎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物體處于失重狀態.
超重和失重由物體運動的加速度方向決定,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方向無直接關系.
圖1
典型模型:人站在升降機(也就是電梯)里.如圖1所示.
1.牛頓第二定律:F合=ma
2.牛頓第三定律:F=-F′
升降機以0.5 m/s2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機里的人質量是50 kg,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是多大?人站在升降機里的測力計上,測力計的示數是多大?
圖2
解析 由于人和升降機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把人作為研究對象,應用牛頓第二定律,人的受力如圖2所示.人在重力和支持力兩個力的作用下,以0.5 m/s2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取豎直向上為正方向,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F-mg=ma
F=mg+ma=50(10+0.5)N=525 N
再根據牛頓第三定律,人對地板的壓力的大小也是525 N,方向與地板對人的支持力的方向相反.即豎直向下.測力計的示數表示的是測力計受到的壓力,所以測力計的示數就是525 N.如果升降機加速下降,加速度的方向豎直向下,合力的方向向下,過程不再贅述.
例1 某人在以2.5 m/s2的加速度下降的升降機內最多能舉起80 kg的物體,那么在地面上最多能舉起物體的質量是多少?若此人在一勻加速上升的電梯中最多能舉起40 kg的物體,則此電梯上升的加速度為多少?(g=10 m/s2)
解析 (1)讓學生知道,升降機里的人,不論在升降機里舉重物,還是在地面上舉重物,這個人的能舉起重物的最大舉力F不變.(2)要讓學生知道,不論在加速上升或是加速下降的升降機里、還是在地面上,要以被舉起的重物為研究對象.(3)在勻變速運動的升降機里對物體受力分析,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若是勻速運動或是靜止,根據力的平衡求解即可.
圖3
解 某人在以2.5 m/s2的加速度下降的升降機內最多能舉起80 kg的物體:以被舉起的物體為研究對象受力如圖3所示.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F=ma
人對物體的舉力:F=mg-ma
代入數據得:F=80(10-2.5)=600 N
那么在地面上最多能舉起物體的質量是m1,由力的平衡得:F=m1g,m1=60 kg
圖4
若此人在一勻加速上升的電梯中最多能舉起40 kg的物體,則此電梯上升的加速度為a1,物體受力如圖4所示.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mg=ma1
a1=(F-mg)/m
=(600-400)/40=5 m/s2
例3 (易混淆題)已知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約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一人在地球上最多能舉起600 N的重物,在月球上此人最多能舉起物體的質量是多少?此物體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是多少?
解析步驟 (1)讓學生知道,人不論在地面上舉重物,還是在月球上舉重物,這個人的能舉起重物的最大舉力F不變.(2)讓學生知道不論在地球上,還是在月球上舉重物,要以被舉起的重物為研究對象.(3)因被舉起后物體是靜止不動的,所以根據力的平衡求解即可.(4)強調說明:這不是超重現象也不是失重現象,但在舉起的過程中有超重和失重現象發生.在不同星球表面此人舉起物體的質量不同,是因為不同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不同所致.但舉起物體在該星球表面所受重力不變是等于該人的最大舉力的.
圖5
解 (1)在地球上設人的最大舉力為F,物體受力如圖5所示.
由二力平衡得:F=mg=600 N
(2)設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g1,則g1=g/6,月球上能被舉起物體的最大質量為m1,因人的最大舉力不變.
由二力平衡得:m1g1=F
解得:m1=F/g1=600/(g/6)=360 kg
此物體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為:
G1=m1g1=F=600 N
由以上可知學習物理要弄清物理概念、物理模型和物理過程,特別對貌似相同的問題要加以區分,千萬不能張冠李戴.但也要善于總結,做有心人.
[1]王薇.淺談高中物理學習方法與提分技巧[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9(22):117.
[責任編輯:閆久毅]
2017-05-01
石勁松(1983-),男,江蘇如皋,中學一級,大學本科,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
G632
B
1008-0333(2017)19-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