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抗洪,湖南給力
一場突如其來、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讓三湘大地一夜之間成為澤國一片,全省14個市州、118個縣市區、1100余萬人受災……這是來自大自然的一次公然挑釁,也是她給予三湘兒女的一次珍貴試煉。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湖南交出了八字答卷,并最終笑到最后。
▲被洪水淹沒的長沙橘子洲(新華社龍弘濤攝)
2017年6月下旬,大范圍暴雨襲擊三湘大地。暴雨、特大暴雨、持續暴雨!
湘資沅三水告急!洞庭湖告急!
據湖南省水文局監測,今年6月,全省累計平均降水量為407.1毫米,較歷年同期均值偏多91.6%,較1954年6月的384.4毫米偏多5.9%,較1998年6月的337毫米偏多20.8%,排在有資料記錄以來第一位。
407.1毫米,這是什么概念?湖南省水文局副局長寧邁進說,這相當于在全省21.1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平均有0.4071米深的水從天而降。換算成降水總量,達860億立方米,相當于5個洞庭湖的水量,或者相當于三峽水庫防洪庫容的4倍。
6月22日8時至7月2日8時,湖南省平均降水量為270.0毫米,其中長沙市降水量最大,達452.0毫米。全省降雨200毫米以上籠罩面積達14.98萬平方公里。湘中及以北,湘中以南,湘中及以北,湘南……強雨帶在湖南擺動了兩個來回,把三湘大地反復澆了多遍。
2017年的夏天,湖南降雨總量之多、范圍之廣、強度之大、歷時之長,洪峰水位之高、超歷史河段之多均為歷年罕見,全省14個市州118個縣市區1621個鄉鎮受災。
7月12日8時,湖南省解除防汛Ⅲ級應急響應。這標志著湖南抗擊超歷史暴雨洪水災害取得決定性勝利。
造成此次暴雨洪水的天氣原因,主要是由于北方冷渦與副熱帶高壓共同作用所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相對比較穩定,6月22日形成的梅雨鋒雨帶在湖南擺動,水汽通道也相對穩定,湖南處于副高邊緣和強水汽輸送帶中,有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與此同時,北方冷渦系統維持時間較長,冷渦后部不斷有冷空氣向南擴散,冷暖空氣頻繁交匯于南方上空,導致了湖南連續性暴雨、大暴雨天氣發生。
近日,湖南省防汛辦組織省氣象、水文部門權威專家,全面分析了湖南6月下旬至7月初的強降雨過程,認為本輪超歷史暴雨洪水具有六大特征。
特征一:累計雨量多
6月湖南省降雨總量是多年同期平均雨量的1.7倍,比歷史同期記錄最大的1954年6月降雨多23毫米,比1998年6月降雨多70毫米。6月29日至7月2日3天降雨就達117毫米。
流域分布上,湘江326.3毫米、資水345.8毫米、沅水248.6毫米、澧水134.3毫米、洞庭湖區333.5毫米;市州分布上,最大為長沙市452.0毫米,其次為岳陽市387.0毫米,婁底市375.7毫米。益陽、湘潭、邵陽也分別達到363.9、322.3、312.8毫米。83縣降雨超過300毫米,59縣超過400毫米,23縣超過500毫米。
特征二:持續時間長
湖南6月的30天有20.5天下雨,6月22日至7月2日的降雨過程還持續到7月5日,共有25天降雨。其中6月22日至7月2日集中降雨持續時間長達11天,創1951年以來區域性暴雨(≥4站)持續時間的歷史新高(10天,2002年7月17日至26日)。
特征三:時段降雨強
許多地方時段降雨強度特別大,最大1小時、3小時、6小時降雨分別為157毫米(隆回縣7月1日1時—2時)、189毫米(寧鄉縣老糧倉7月1日7時—10時)、290毫米(寧鄉縣老糧倉7月1日5時—11時),暴雨經驗頻率超200年一遇。一日最大降雨為雙牌縣黃柏洞站7月1日降雨322毫米,其次為沅陵縣官莊鎮三渡水站6月23日降雨293毫米。
特征四:影響范圍廣
6月22日發生的強降雨覆蓋湖南絕大部分地區,其中降雨超過300毫米的籠罩面積達8.8萬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湘江下游、資水流域、沅水流域,以及東洞庭湖地區;降雨500毫米以上籠罩面積為0.8萬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湘江下游、資水流域柘溪水庫庫區、沅水流域五強溪水庫庫區,以及洞庭湖區汨羅江流域。湘江、沅水、資水和洞庭湖區水位全面上漲,出現“三江鬧湖南”的罕見汛情。
特征五:河流水位高
受強降雨影響,湘江、資水、沅水三條河流洪水同時涌向洞庭湖,形成洞庭湖區大洪水,這是多年少有的。湖南共有104站次超警戒水位,其中29站次超保證水位,13站次超歷史最高水位。
湘江長沙站7月3日0時12分洪峰水位達39.51米,超警戒水位3.51米,比實測歷史最高水位1998年的39.18米高0.33米,洪水重現期達50年一遇。湘江中游零陵區老埠頭站、祁陽縣祁陽站、祁東縣歸陽站分別發生了超實測歷史最高水位0.14米、0.59米、0.71米的洪水,洪水重現期分別達30、50、50年一遇。湘江控制站湘潭站洪峰水位為41.23米,排歷史實測第3位,為1995年以來最高。資水桃江站洪峰水位44.13米,距歷史最高水位僅0.02米,洪水重現期約30年一遇。沅水桃源站洪峰水位45.43米,洪水重現期約30年一遇。
特征六:入湖流量大
湘江、資水、沅水三條河流洪水的洪峰在洞庭湖遭遇形成惡劣組合,入湖組合流量達81500立方米每秒,為有資料記載以來最大入湖流量,比1954年、1998年入湖最大流量64400立方米每秒、61100立方米每秒分別多17100立方米每秒、20400立方米每秒。這使得洞庭湖區水位迅速上漲,洞庭湖區3471公里一線防洪大堤全線超警戒水位,一半堤段超保證水位。由于三峽水庫幾次減少下泄流量,有利于洞庭湖出流,最大時達到49400立方米每秒,城陵磯站洪峰水位仍達到34.63米,超警戒水位2.13米,超保證水位0.08米。
7月5日,洞庭湖城陵磯站、湘江長沙站水位先后退到保證水位以下。連日神經緊繃的湘江長沙水文站站長梁文勝在墻上重新標注一組數據———39.51米(2017年7月3日)。此前的39.18米(1998年6月27日)——湘江長沙站保持了近20年的歷史最高水位數據,就此被取代。
標注的不僅是洪水新高度,更是湖南科學預報、科學調度、科學抗洪的新刻度。
“6月22日晚至6月28日,省內將有持續性暴雨、大暴雨過程……”“強降雨帶6月26日南壓到湘中及以南,6月29日至7月2日逐漸北抬……”6月22日和26日,湖南省氣象臺連續兩份《重大氣象信息專報》,都精準預報了降雨的強度和落區。
“預計未來3天內,湘江干流全線將出現接近和超過歷史最高水位的洪水……”湖南省水文部門滾動發出洪水預警107次,其中紅色預警8次、橙色預警32次。
之后,隨著雨情汛情發展,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下稱“湖南省防指”)適時啟動并逐步提升防汛應急響應。6月22日20時,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24日13時,提升至Ⅲ級;7月1日13時,提升至Ⅱ級。13個市州、121個縣市區先后啟動防汛應急響應。
暴雨當前,指揮若定,緣自未雨綢繆。
“湖南再次迎來豐水周期,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仍將是主要矛盾。”早在汛初,省氣象、水文部門就預測,雨水集中期主要出現在5月中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
在精準預報的基礎上,湖南省防汛抗旱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把工作做在來災前,把功夫下在防御上。風云可測,預報精準,方使湖南抗擊歷史罕見特大洪水行動有力、調度有方、保障有效。
在暴雨來臨前,湖南省防指就提前對五強溪水庫實施預泄調度,消落庫水位3.54米,增加調蓄庫容3.46億立方米。調度柘溪水庫、鳳灘水庫滿負荷發電,分別消落庫水位4.17米、6.76米,增加調蓄庫容3.5億立方米、2.09億立方米。6月22日至25日,五強溪、鳳灘、柘溪、水府廟等4大水庫攔蓄洪水近20億立方米,極大減輕了沅水、資水、湘江下游及洞庭湖區的防洪壓力。
6月26日,強降雨暫緩。湖南省防指調度資水和沅水流域的五強溪、鳳灘、柘溪等大型水庫抓緊泄洪,騰出庫容,迎戰即將到來的新一輪強降雨。
隨著水位不斷上漲,各大水庫防洪庫容越來越少,湖南省防指的調度也越來越精細。
6月30日起,資水流域普降大暴雨,洪水從上游一路涌向柘溪水庫。柘溪水庫的調度成為流域防洪焦點:如果水位太高,洪水頂托,上游新化、邵陽受淹;如果泄洪太大,下游柘桃(柘溪水庫至桃江)區間吃不消。
▲7月4日,湘江長沙水文站工作人員在水位自動記錄室內檢查水位儀器(新華社龍弘濤攝)
75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8500立方米每秒……7月1日1時起,隨著入庫洪峰到來,湖南省防指在確保柘溪水庫水位不超過170米、確保大壩安全的前提下,實時分析水庫下泄洪水與柘桃區間洪水組合情況,逐步加大出庫流量,削減洪峰流量7800立方米每秒,攔蓄洪水11.85億立方米。湖南省水文局分析,如果沒有柘溪水庫的攔洪削峰,資水桃江站將出現洪峰流量達1860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桃江縣、益陽市將遭受滅頂之災。
精準發力,以水庫、堤防為主的水利工程成為抗擊特大洪水的“定海神針”。6月30日1時至7月3日12時,湖南省防指下發洪水調度命令24個,調度頻次和力度歷史罕見。
連日暴雨,導致湘陰縣與長沙市望城區共管的柳林江水位居高不下,堤防險象環生。7月3日15時許,湖南省防汛通訊中心副主任袁軻帶領技術人員,利用無人機測繪設備,對柳林江出險堤段進行鳥瞰式360度高清拍攝,并對現場抗洪搶險的場面錄制實時視頻。這些資料隨即被傳到省防指會商會現場,供會商專家判斷,防汛指揮決策效率大增。
科學抗洪,科技給力,成為湖南省抗擊歷史罕見特大洪水的一大“法寶”。
進入主汛期,湖南省防指在總結歷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煉出了分類指導、科學抗洪的思路,即:山丘區要以避為上,重點做好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突出抓好“標險、巡險、報險、避險”4個環節;洞庭湖區要以防為主,重點做好堤防防守工作,突出“查險、處險、守險、搶險”4個環節。
“抓住從暴雨開始到形成山洪的短暫時間差,就能贏得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先機。”湖南省防汛抗旱督察專員陳文平說。如今,經過多年艱苦努力,全省構建起覆蓋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110個縣(市、區)1611個鄉鎮17351個村的防御體系。各縣(市、區)通過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發送預警短信28.7萬條,啟動預警廣播2.5萬余站次,通知轉移群眾100余萬人,絕大多數地區實現人員“零傷亡”。
科學抗洪,科技給力,湖南省防汛辦副主任肖坤桃的感受更直接。這位從業30多年的“老水利”,1998年洪水時就負責水庫調度,每天要先向總機預約打電話,詢問各大水庫降雨、水位數據,再根據經驗下達調度命令。“現在,即使不在辦公室,只要用手機打開‘湘汛通’,就能看到實時雨情、水庫及河道站點水情、氣象雷達圖等,方便多了!這猶如‘千里眼’‘順風耳’,和以前相比簡直是兩重天!”
當洪水逐漸退去,被風雨洗刷的湖南各市州陸續放晴,清掃街道路面、防疫消毒、補種農作物……一場緊張有序的災后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在三湘大地進行著。
洪水退去后一周左右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在7月4日召開的湖南省防汛救災衛生應急工作視頻會議上,省衛生計生委主任陳小春強調,全省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要以災后衛生防疫為重點,及時控制和撲滅傳染病流行的苗頭,堅決守住急性傳染病疫情不擴散、不蔓延的底線,確保實現“大災之后無大疫”的目標。
湖南省衛生計生委派出5個督查組,趕赴各市州和受災嚴重的縣市區,深入了解災情和各地實際困難,指導各地查找和整改薄弱環節。同時,由湖南省疾控中心牽頭、相關醫療機構參與組成的7支省級救災防病應急機動隊,也趕赴災區指導當地開展環境消毒和災后防疫工作。
湖南各級疾控部門、醫療衛生機構安排專人24小時負責疫情巡查,通過網絡直報及時傳遞疫情預警信息,并實行疫情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重點開展了腸道傳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蟲媒傳染病、接觸性疾病等4類災后易發疾病監測,對散發病例及時救治和采取隔離措施,發現聚集性疫情以及傳染病暴發流行的苗頭,迅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應急處置。
各地派出專業防疫隊伍,采取聯點包片的方式,深入受災的社區、農村,指導和發動群眾搞好環境衛生。及時對病死動物進行專業的無害化處理,做好環境消殺、“四害”防治、生活飲用水源監測消毒等工作,突出加強對學校、受災群眾安置點、食品加工廠、畜禽養殖點、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的全面消毒,確保消除隱患、不留死角。
▲7月4日,工作人員在長沙城區湘江沿岸沙袋筑成的子堤上值守(新華社龍弘濤攝)
據湖南省農委發布的消息,全省農作物累計受災面積1132萬畝,成災568萬畝,絕收148萬畝;受災禽畜養殖規模場戶數7563戶,因災死亡生豬4.2萬頭、大牲畜2118頭、家禽78.97萬羽,倒塌損壞欄舍11.08萬平方米;受災養殖水面87.8萬畝,損壞漁港護岸及道路3.07公里,5143口網箱被沖毀。
由于災情發生在關鍵農時,早稻結實率下降、部分絕收,晚稻近3萬畝受災;蔬菜大棚受損近3萬畝,辣椒、南瓜、豇豆上市受到影響。不少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和漁業大戶因災損失非常嚴重。
湖南省農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余雄表示,農業主要從三方面開展恢復重建,“力爭實現早稻損失晚稻補、水稻損失旱糧補、糧食損失經作補、一產損失二三產補,讓大災之年農業不減產、農民不減收。”
在資金方面,共安排5000萬元的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支持各地災后恢復發展生產,重點支持重災區、種養大戶。
在技術方面,就水稻、蔬菜、畜禽漁業抗災救災制定了技術方案,并派出12個抗災救災指導和服務小組,分赴各市州開展抗災救災督導和技術服務,動員萬名農技人員深入受災地區,把抗災救災技術措施落實到田間地頭。
在物資方面,緊急調撥省級救災儲備種子41萬公斤發往5個重災區,調撥動物疫苗800多萬頭份、消毒物資63噸,并積極儲備種豬、魚種魚苗,做好填欄補養準備。
本輪強降雨引發湖南省地質災害達5213起,地質災害防范的嚴峻形勢極其罕見。湖南省國土部門打了一場地質災害防范硬仗,各地成功避讓地質災害443起,緊急轉移10萬余人。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方先知指出,要調動一切可用資源全面大排查,組織精干力量指導各地排危處險,在全省范圍開展地質災害變更調查,對新隱患點逐一制定防范措施。
加強監測預警,堅持24小時雙人雙崗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多途徑將預警信息第一時間發送到村、到戶、到人,努力實現預警信息全覆蓋。
堅持科學施救,堅決防止盲目施救造成事故擴大,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針對電力、通信設施受損嚴重的情況,湖南省經信、電力、通信各部門和單位快速反應搶險,全力以赴抗災。
湖南電信、移動、聯通及鐵塔公司采取緊急布放光纜、應急發電、系統割接等措施,第一時間搶修受損基站、桿路;緊急調配應急設備投入搶險一線,通過緊急開通衛星基站車,提供衛星電話,緊急搶修政府專線電路,視頻連線等方式,有力支撐相關部門指揮調度。
截至7月9日7時,已累計恢復5座35千伏變電站、16條35千伏線路、1001條10千伏線路、2.5萬多個臺區、230.33萬戶用戶供電。(本刊綜合)
▲電力員工冒雨更換被山洪沖毀的配電變壓器(劉躍進攝)
▲湖南省農科院園藝所專家指導藥農(樂水旺攝)
▲7月9日,工作人員對瀏陽河濱江文化園段親水平臺進行清淤消毒處理(圖/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