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①飲酒者游。旬朔之間②,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③,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⑤,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云:“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⑥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選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宋遼金部分》,郭預衡主編,湖南出版社1995年)
注釋
①滑稽:詼諧戲謔的意思。②旬朔之間:指十天一月之內。③懲艾:懲戒。④曩:從前。⑤尋繹數終:從頭到尾翻尋幾次。⑥勒:編輯。
參考譯文
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默寫,也不會有多少錯誤。然而我依仗這樣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歡和巧言善辯、愛喝酒的人交往。一個月中,沒有幾天在看書。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常荒廢在不勤奮上。
近幾年來,我學習非常勤奮,以懲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為。然而聽覺和視力都已經衰退,大概比不上從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閱讀一件事,一定會在心中反復推敲幾遍,但合上書后就感到茫然不知。如此反復多次仍然記不住,所以雖然有勤奮刻苦的辛勞,卻常常荒廢在善忘上。
唉!損害我的學業的,常常是這兩種情況。最近讀《齊史》,看到孫搴回答邢邵的話:“我用三千精銳的騎兵,足以對抗你數萬疲弱的士兵。”我心中贊同喜歡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經》《傳》《子》《史》中的語句,摘錄幾千條,編為幾卷,取名為《精騎集》。
唉,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鑒賞空間
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將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作對比,說明學業有成關鍵在于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贊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和勉勵之情。《〈精騎集〉序》中,作者將自己一生治學的得失勇敢地進行了解剖和分析,目的是告誡后人:學習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要珍惜青春歲月多讀書,以免老大徒傷悲。文章還總結了作者自己讀書的經驗,提出了讀書宜精不宜濫的觀點。作為一篇序文,寫得如此情真意切,實屬難得。
“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的言外之意是讀書貴在精要、有用。
讀有所思
1.秦觀在少時讀書和后來的求學道路上分別遇到了什么問題?
2.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談一談本文給了你哪些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