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宗新+蔡朝陽+文友琪



裸貸、無力償還貸款而跳樓、冒用同學身份網貸……這一年有關大學生財務方面的新聞層出不窮,大學生的消費問題似乎不容樂觀。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大學生都把錢花在哪里了?大學生可以掌控好自己的消費行為嗎?
準大學生升學季大“血拼”
“電子產品1萬多元、衣服鞋帽2000元、旅游5000元……”日前,市民王先生曬出了準大學生女兒的消費清單。進入暑期,“學生經濟”日趨升溫,類似王先生這種情況的家長不在少數。一些家長甚至調侃,“孩子列出的購物清單,整套置辦下來過萬元,如同‘搶錢。”
大學生和準大學生的購物方向已趨時尚化、高端化,是暑期消費市場的主力軍。今年高考成績不俗的小李,出手相當“闊綽”,消費6588元購買了一款蘋果手機。“孩子高考成績不錯,算是給他十年寒窗的獎勵吧。”小李的母親言語中透著一絲無奈。
當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已成為大學生和準大學生的消費重點,這一群體對電腦配置要求較高,普遍青睞五千元以上的產品。
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家庭購買力的增強以及家長對子女的關愛,是暑期“學生經濟”火爆的主要原因。另外,商家的深度營銷也為學生經濟添了一把“火”。
“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具備優越的經濟條件,學生消費超‘錢化現象對學生心理及學校教學環境會產生不良影響。”不少家長擔心,學生購買商品追求品牌化、高端化,家長若一味滿足,會使他們形成愛慕虛榮的攀比心理,對其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建議大力倡導新生節儉入校、輕裝上陣的新風尚,學校應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保持勤儉節約的良好作風。
一名教育工作者表示,暑期“學生經濟”的火爆從某種角度上反映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廣大學子和家長一定要理性消費,避免攀比心理,更不要在商家誘導下沖動消費或無效消費。
大學生月均消費1212元
大學生平均消費水平和理財手段如何?“麥可思2016大學生消費理財觀調查”顯示,在校生月均消費1212元,在被調查學生中,41%的學生生活費能夠滿足日常需求,并有結余。
在校大學生每月平均開銷為1212元(不含學費、家庭與學校間往返交通費)。家庭是學生生活費的最主要來源,94%的學生生活費由父母或親戚提供,其次為打工兼職(30%)。這1212元都花在了哪里呢?被調查學生選出了每月消費比重最大的三項支出。除去基本伙食費外,大學生最愛的是“吃”,零食、飲料和營養品等其他食品(58%)是最大的支出項。男生每月主要消費在社交和娛樂(51%)、其他食品(50%)和形象消費(38%)方面,女生每月主要在其他食品(64%)、形象消費(62%)和社交與娛樂(43%)方面消費。男生將錢用在通訊、上網費(31%)和數碼電子產品方面(16%)的比例,分別比女生高7個和11個百分點,男生用于形象消費方面比例(38%)則比女生低24個百分點。
在被調查學生中,41%的學生生活費能夠滿足日常需求,并有結余。超三成大學生曾入不敷出。調查顯示,24%的學生偶爾生活費不夠用,8%經常不夠用。
調查還顯示,四成大學生不會對生活費的使用進行計劃和安排。當生活費無法滿足開銷時,43%的大學生選擇放棄消費,而其他人會選擇“向父母求助”(40%)、“先消費后付款”(20%)或“向朋友借錢”(15%)等形式滿足消費需求。
超33%學生每月額外消費超700元
除日常基本開銷外,休閑娛樂類(聚餐、電影、旅游)、衣服鞋帽、化妝護膚品是學生主要的額外支出。超過33%的受訪學生每月的額外消費超過700元,24%學生的額外支出在300~500元區間。
這些錢從哪里來?“我平均每月聚餐娛樂花費300多元,買衣服300元左右,基本都是自己攢下來或兼職得來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大二學生小神表示,身邊很多同學和她一樣,父母給的生活費可以支持日常開銷,但如果要滿足更大的消費欲望,就需要自己想辦法。
調查發現,45%的學生表示,額外消費的錢一部分由家里給,一部分靠自己掙,如中山大學大三學生小錢,就會不定期參加兼職;31%的學生消費全部依靠父母支付;21%的學生完全靠兼職、獎助學金等。
手上的錢不夠,又需要支付較多的費用,怎么辦?
“如果是超前消費,就不想讓父母知道。”中山大學大三學生小李會選擇使用螞蟻花唄和京東白條進行無息分期還款。“父母給的生活費有限,又想‘剁手購買電子產品,我就會先貸一筆錢購入商品,等勤工助學工資發下來,再按月還款。”
調查統計發現,受訪大學生普遍聽說過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分期樂等分期貸款產品,愿意嘗試使用的比例為37%,與不愿意嘗試的36%相差不大。
實際上,真正使用過這類產品的學生比例更低。243名受訪學生中,僅有12人經常使用,35人偶爾使用,占比為19%。其中,64%使用分期貸款購買衣服鞋帽,休閑娛樂、購買電子產品均占比38%。從每月還款金額來看,還款100元~200元和400元以上的人數比例均為32%,占比較高。
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二年級的小馮不久前在螞蟻花唄上申請5000元貸款,用于在外地實習期間租房。“如果手上有足夠的錢,當然不會去貸款。”小神表示,最近學校多次提醒學生警惕不良校園貸,因此大多數同學不會使用分期貸款產品,基本上不會“透支消費”。“據我所知,身邊只有2個同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短暫使用分期貸款。”
廣東工業大學大三的小黃經常用螞蟻花唄,但他坦言:“這類業務利用了手機便捷支付的優勢,但卻是一個‘甜蜜陷阱,還是建議無法控制購物欲的學生不要使用。”
消費能力差距值得關注
方曉恬,北京大學新聞學專業博士一年級學生。每個月,除了必要的基本生活和學習支出外,對于她來說,美容、旅游、健身也是開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行走中開闊視野,讓身體和精力保持在一個最佳狀態,都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方曉恬的支出方向在麥可思研究院“2016大學生消費理財觀”調查中得到印證。調查顯示,目前“社交與娛樂”和“形象消費”已成為大學生群體消費的主要方向。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消費的方向也不再局限于日常的吃穿上,而是將更多花費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視野,以及精神享受方面。這些并不是愛慕虛榮,而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方曉恬說。
“相較于當前大學生消費習慣的改變,大學生之間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所存在的差距,更應該引起重視。”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博士表示,“來自五湖四海、擁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們聚到一起,在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對很多學生,尤其是那些家庭情況比較困難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心理壓力。如果不能正確引導,會引發非常多的問題。”
理性消費為主流
就消費心態而言,當前大學生消費呈現怎樣的特點?網上熱議的“大學生消費過高”問題,是否真的普遍存在?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輔導員王婧介紹,“總體來看,盡管有部分同學存在追時髦、愛面子、重時尚等現象,但大部分同學還是將費用花在了必要支出,如學業、自我提升、求職等方面。而且,因為費用支出的增多,倒逼學生們在有余力的情況下,兼職和參與社會實踐,這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財富觀、增強社會實踐能力。”
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編導綜藝節目方向的大四學生章小雨也表示,自己每月的消費并不低,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要完成學業。“我們是學編導專業的,平時完成作業需要自己支付拍攝費用,一般小一點的作業需要1000元,拍攝5分鐘視頻則需要6000~1萬元不等的費用,這些都需要由小組的成員分攤。”
章小雨說,為了滿足這一部分的開支,自己平時會去公司和電視臺兼職,或接一些師哥師姐介紹的“活兒”,寫寫策劃案,增加一些收入來源,“和過去不同,現在很多專業就是比較‘燒錢的,我覺得沒必要‘過度緊張。”
“對不同時代大學生消費絕對值加以比較并沒有太大的意義。”白云龍分析說,如果說多年前,大學生消費渠道比較單一、呈線性的話,那么當下大學生的消費渠道則呈扇形。真正需要留意的是,這個扇形是大扇形還是小扇形,其方向和取向分別是什么,在相對同質化的消費行為中,是否處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
“比如說,如果大部分學生的開支都在1500元到2000元這個區間,那么這個消費就是相對理性的。對于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困難的同學,要依據國家政策,結合社會力量,給予必要而精準的幫扶。如果有個別學生的花銷高到了5000元,甚至8000元,就需要引起關注,并加強理性引導了。”白云龍表示。
75%學生“戀愛經費”來自家長
日前,南京理工大學公布一份校園戀愛調查報告結果:近75%的學生承認,“戀愛經費”出自父母給的生活費,只有25%左右學生表示“能通過兼職等方式滿足戀愛花費”。
這份高校戀愛調查樣本是南京理工大學100名大學生,人群覆蓋大學一年級至四年級。
調查問卷中“你覺得大學生戀愛每個月花多少錢比較合適”一題,近一半學生選擇“500元~1000元”一項,近15%的大學生選擇“500元以內”,5%的同學選擇“1000元~1500元”。一部分女生還存有攀比心理:當她們看到,別的情侶中男方給女方購衣服首飾、進歌廳餐廳時,一些女生會提出類似要求,弄得男生左右為難。
“戀愛和學習孰輕孰重”一題,近四成學生認為“學習比戀愛更加重要”,其余大部分同學認為“學習和戀愛同樣重要”,只有極少同學選擇“戀愛比學習更加重要”。
“大學生應該出于何種目的談戀愛”一題,45%的學生選擇“豐富業余生活”,30%的同學選擇“擺脫孤獨和寂寞”,15%的同學則明確表示“談戀愛應以結婚為目的”。
“你是否支持快餐式戀愛”一題,55%的學生表示“反對”,30%的學生持中立態度,15%的同學支持“快餐式戀愛”。
建立理性的消費觀
在理性看待大學生消費變化的同時,個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值得關注。
“現在大學生人情往來,相互吃請、送禮物建立友誼的情況的確存在,而且并不鮮見。特別是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好的學生,對這種風氣影響非常大。”洪明表示,“這對于家境好的學生來說不算什么,但卻可能對相對困難的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引導不好,甚至可能讓這些學生產生孤僻、仇富、自卑等不良心態。”
“經濟差距很難抹平,但多一份友善和體諒,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的產生;同時,學校的輔導員也應該注意引導,避免因為經濟問題撕裂學生之間單純的友誼。”洪明提醒,大學是步入社會的第一步,應站在社會治理的高度去關注大學治理的問題,這無論是對學生本人的成長,還是對社會的和諧發展,都非常重要。
此外,針對近日頻頻爆出的校園貸、裸條風波,有高校負責人談道,高校仍是當前電信詐騙和金融詐騙的高發區,要引導學生建立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