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超


隨著SpaceX實現歷史上首次“二手火箭發射的成功,許多人紛紛感嘆科技力量的神奇,但是你知道嗎?很多火箭的發射方式并不完全一樣。
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火箭發射的情景,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火箭噴出熊熊尾焰,從發射架上升起后,向茫茫太空奔去。的確,多數火箭發射都是在發射塔架上完成的,在發射前的一段時間,火箭就要運抵發射場,進行總裝、轉運,加注燃料,最后被發射升空。
然而,有那么幾種火箭偏偏不走尋常路,它們風格迥異,采用了特別的發射方式。例如,有的火箭用核潛艇發射,有的用汽車發射,還有的用飛機發射。接下來,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利用核潛艇發射火箭的奧秘!
特別方式一核潛艇發射
我們知道,戰略核潛艇足有核國家二次核反擊的主要工具。它可以潛伏于海底之下,游弋到大洋深處,暗中觀察敵方目標。如果本國陸基核設施被敵方第一波核打擊摧毀,核潛艇可以在水下向敵國發射搭載核彈頭的潛射彈道導彈進行報復。
在“冷戰”時劃,美蘇兩國不斷改進潛射導彈技術,讓人類自我毀滅的手段越米越恐怖。
1991年8月6日,蘇聯667BDRM型“新莫斯科夫斯克號”潛艇在訓練中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潛射導彈齊射,16枚導彈同時發射,創造了一個恐怖而瘋狂的紀錄。
冷戰結束后,俄羅斯、美國開始削減軍備,為了消化之前的導彈庫存,俄羅斯航天技術人員鑄劍為犁,將R 29RM型潛射導彈改裝成了可以發射人造衛星的Shtil型運載火箭。
1998年7月7日,曾經創造紀錄的“新莫斯科夫斯克號”潛艇在巴倫支海上發射了一枚Shtil型運載火箭,成功地將德國柏林技術大學的Tubsat N和Tubsat N1衛星發射升空,這次發射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核潛艇上進行衛星發射。
在被改造成Shtil運載火箭的過程中,R 29RM導彈的整體結構沒有大的改動,原來安裝核彈頭的地方用來安裝衛星,導彈上原來用于制導的天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發射衛星需要的測控裝置,控制導彈飛行的軟件也隨之做了調整。
除了1998年的那次發射,這種運載火箭還在2006年將俄羅斯科學院用于進行地球磁場變化與地震研究的Kompass-2衛星發射升空。
目前,俄羅斯技術人員還對Shtil火箭的頭部提出了改進方案,以使這種火箭能夠發射體積更大、重量更大的衛星。
我們知道,在陸地上設置的發射場,為了避免火箭飛過人口稠密地區所帶來的安全風險,一般都對火箭的發射方向做了限制。例如,美國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發射的火箭只能向東北或東南方向飛行(發射方位角為35度~120度),因而不能發射極軌衛星。
核潛艇由于可以機動到遠離大陸的海洋地區進行發射,因此不會受到這種限制,理論上可以發射任何軌道傾角的衛星。
然而,由于核潛艇的彈艙體積有限,火箭的體積不能設計得太大,火箭的運載能力因此大大受限。例如,Shtil火箭的兩次發射中,最重的衛星也只有77千克。面對當今動輒幾噸重的各類衛星,這個運載能力實在是捉襟見肘,這也是此種火箭僅僅進行過兩次發射的原因。
看完上面的內容你明白了吧?原來利用核潛艇也能發射火箭!那么如何利用汽車或飛機發射火箭呢?下期我們接著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