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菁
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一個人學習數學后,即便這個人未來從事的工作和數學無關,也應當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這正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題中之意。關于如何讓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落地,我一直關注和思索如何指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和經驗“素養化”。從當前教學實際來看,我認為,應該著力實現教材內容的整合,強調數學知識的整體性;著力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提倡開放式的教學。
教材內容的整合與課堂教學模式轉變可分為五環節:
環節一:為遷移和創新做一個或幾個背景驅動。針對本節授課內容的核心問題進行情境創設(往往是真實陌生的情境),使學生遇到困難后,嘗試對核心問題進行拆解轉化。
環節二:對數學知識經驗的有效學習和理解。“有效學習和理解”是指為了解決第一步中拆解轉化出的子問題,對本節課的新知識進行學習,建構知識經驗。
環節三:對數學知識經驗的有效應用和實踐。具體而言是讓學生利用第二步形成的知識經驗,充分呈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將知識功能化。
環節四:對數學知識經驗的有效遷移和創新。此步驟是讓學生回到第一步的情境中,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探究、推理,使數學知識系統化。
環節五:深化對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理解。即通過課上練習反饋或課下研究課題的實踐反饋,將知識經驗“素養化”。
這五個環節可以理解為一個“項目塊”的教學設計,備課時可以按照一個“項目塊”整體把握教材內容,但實際授課則可以由一個或幾個課時來實現。
我將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正弦定理”部分的教學內容作為一個“項目塊”,對其3個課時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整合設計。接下來我以具體的教學設計為例來說明。
一、“正弦定理”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1.創設陌生情境,指向真實問題解決
首先,展示問題:一塊要鑲嵌到墻面上的三角形玻璃藝術品,由于搬運方法不當,使得一部分受損丟失,現送回原廠修復最快需一周時間。但裝修設計師急于確定這件藝術品的各條邊長,便于購買固定三邊的邊緣裝飾條。目前房主手頭沒有任何測量工具,只知道這個破損三角形的完好的一邊邊長為60cm,且完好的兩個角分別為15°和45°,試問學生能否幫助房主計算出這個三角形玻璃藝術品未知的兩
邊長?
其次,實物展示與實物1∶1比例的破損三角形的硬紙板模型(見圖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