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清 唐明友 莫道江
教育均衡發展,尤其是縣域教育的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教育認識的不斷加深,社會對于優秀教育資源的渴求程度不斷加深,教育尤其是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四川省瀘州市瀘縣以落實素質教育為主線,以推進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全面提高質量為核心,大力實施“均衡發展、優質發展、引領發展”三大戰略,強力推進“質量攻堅、學校安全、民生工程、隊伍建設、條件改善、智慧教育”六個重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瀘縣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困境
城鄉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制約了瀘縣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推進,制約了瀘縣基礎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從現狀來看,當前瀘縣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教育師資方面
教師素質的提高是瀘縣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關系著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全局。教師待遇與整體素質方面,城鄉學校在師資上存在較大差距,農村學校教師的學歷、職稱普遍要低于縣城學校。教師發展狀況方面,城鄉之間、重點中小學與普通中小學之間差異較大,可以參加培訓的層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還存在一定的缺編現象。瀘縣現有教職工編制8406個,實有教職工7900人。按照中央編辦發〔2014〕72號文件精神,全縣公辦學校(含幼兒園)教職工編制還缺編2483個。因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全縣中小學校出現女教師扎堆請產假現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請產假的女教師達300余人,實際臨聘代課教師260余名。
2.基礎教育經費方面
經費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保障。從縣域范圍來看,基礎教育經費所存在的問題成為基礎教育資源長期優化配置的瓶頸,限制了瀘縣縣域范圍內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進一步改善。2000年以來,瀘縣著力加快中學教育發展,推進學校后勤服務社會化,舉債改善辦學條件,教育規模和質量迅速提升,實現了從教育大縣到教育強縣的快速跨越,但學校也因此背負了約2億元的債務。隨著教育普及工作的推進和中高考綜合改革的實施,基礎教育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加快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財政保障。像瀘縣這樣的人口大縣、教育大縣,保障壓力巨大。
3.基礎教育學校方面
學校是基礎教育順利實施的主要載體,其資源的豐富程度直接決定著基礎教育質量的好壞。瀘縣城鄉之間學校教育資源分配存在著較大的不均衡矛盾。盡管瀘縣一直重視城鄉均衡配置資源,但城區學校與鎮中心學校相比、鎮中心學校與片區學校相比,人氣、物流、信息等各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故學生入讀城區公辦學校和中心場鎮學校的愿望十分強烈。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精神,必須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這將使城區公辦學校和中心場鎮學校學位供給更加困難,大班額和入學難問題將進一步凸顯。
二、瀘縣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在把握全局、系統推進的基礎上,進一步因地制宜、深化改革。針對瀘縣基礎教育發展的實際狀況,我們從以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突破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使得瀘縣的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走向高位均衡。
1.優化資源配置
一是立足縣城輻射周邊,加快城區各類學校發展。在建好城區公辦中小學的基礎上,瀘縣先后在城區興建了兩所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即瀘縣二中外國語實驗學校和瀘縣梁才學校,并取得了優異的辦學成績。近三年,瀘縣城區還將新建城東小學和城西九年一貫制學校,快速增加縣城公辦學校學位。新建城南、城北、城西和青龍4所公辦幼兒園,適度引入高端民辦園。依托瀘縣二中新建瀘縣二中實驗高中,壯大全縣高中教育體量,培育城區優質高中資源。
二是強化統籌打造特色,提高鎮域教育服務能力。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瀘縣按照“鎮所在地擴、片區穩、村小縮”的思路,每年投入1億元左右加強硬件建設,改善辦學條件。目前,瀘縣班班通電子白板比例在全市領先。2017—2019年,瀘縣擬采取PPP模式規劃建設學校項目28個,預計安排資金達10億元。重點改建高中學校,增點擴容縣城學校,適度打造鎮域學校,確保每個鎮(街道)均有一所以上品牌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校。
三是完善村級校點建設,方便農村學生就近入學。全縣現有107個村級校點,2016年瀘縣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完成了村校“五有”建設(有網絡、有電腦、有教師伙房、有天燃氣、有教師休息室),穩定村校教師隊伍。適度穩定村校規模,加強村校隊伍建設,實行優秀教師村校“走教”制度,讓農村孩子就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2.培育教師隊伍
一是加強教育,規范行為,構建教師工作考核機制。建立教育、考核、監督、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師風建設機制,將考核結果作為績效工資分配、教師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健全教師流動機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職工隊伍人事管理的意見》。健全教師激勵保障機制,著力加強教師權益保障,將教師職稱評審名額向農村教師、村小教師傾斜。
二是完善管理,創新機制,促進城鄉教師均衡配置。在各鎮(街道)創新設立鎮級教育管理中心,進一步完善了“縣—鎮—校”三級管理機構和鎮級“三校一園”管理體制。成功探索偏遠學校定向招考、分片區打包定向招考、以綜合成績高低自主優先選擇學校等多種模式,優化農村薄弱學校教師補充機制。
三是強化保障,優化培訓,提高教師隊伍業務能力。重視“母機”建設,瀘縣教師進修學校已建設成為“國家級示范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定期推薦評選學科骨干教師、教學名師,加強教育研修工作室建設,切實發揮名師引領作用。開展校長論壇、校長優質課競賽和專題講座,不斷提高干部隊伍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統籌管理一定比例的教師培訓經費,積極組織實施“國培計劃”,市縣“名師工程”“青藍工程”。
3.保障經費投入
一是強化項目建設。近三年,瀘縣每年爭取上級各種資金2.5億元左右,其中建設項目資金8400余萬元。縣鎮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新建或改擴建校舍4萬余平方米,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二是落實資助政策。瀘縣嚴格落實教育資助政策,實現教育資助全覆蓋。2016年新增大學生生源地助學貸款2800萬元,資助3500余人,位居全省第三。除全面落實國家各項資助政策外,對6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全面免除了校服費、保險費、通訊費和教輔資料費等四種
費用。
三是強化教育保障。2014—2016年,瀘縣教育投入(含上級各類項目及獎補資金)分別為8.83億元、9.02億元和9.23億元。其中,2016年投入1.2億元,由縣財政統籌全額解決鄉鎮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的“五險一金”;為每名教師發放年終補助1萬元。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建成984套教師公租房。在全市率先完成“三通兩平臺”建設。未來三年,瀘縣擬投入教育建設經費13億元,新增土地900余畝,新建和改擴建一批中小學、幼兒園,確保全縣學校辦學條件基本實現標準化。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基礎教育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四川瀘州市瀘縣著力推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瀘縣教育局)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