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英
摘 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任何理論知識的假設與論證都能夠通過實驗的方式來進行探究,最后驗證。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剛剛接觸化學內容的學習,難免有些不知所措,本文就是以化學實驗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發展學生的自我能力,達到教學目標的最終要求。
關鍵詞:化學實驗;學生能力
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科的學習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從而發展學生的整體能力。因此如何運用化學實驗來具體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成為教師探討的重點。筆者結合新人教版教材特做出如下說明。
一、用化學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驅動于學生作用于一切行為的源泉,只有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才能以更加飽滿的狀態投身于學習中,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新人教版的開篇緒言中講到,化學使世界變得絢麗多彩,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出發點,引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使學生對化學學科樹立正確的認識。在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所需的儀器,以及各儀器的化學名稱及使用方法,讓學生明白化學實驗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此外,還可以利用課堂時間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的神秘之處,比如教師將提前準備好的堿性溶液和酸性溶液引導學生觀察、并用鼻子聞,提問學生氣味有何不同,在學生回答完成后教師利用膠頭滴管和燒杯等儀器分別將二者與酚酞溶液融合,觀察所發生的化學反應,讓學生從視覺角度出發觀看實驗過程,更加直觀、明確,從而引發學生對化學學科的探索興趣,這樣教師在日后實際講解時才會更加容易凝聚學生的注意力。
二、以實驗探究為根本目的促進學生的化學學習
化學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更加重視理論的記憶與聯系,相對弱化了科學實驗探究的目的,而形成了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的錯誤認知,這樣給學生的認識理解也造成相應的偏差,會誤導學生認為實驗的存在是研究理論是否正確而存在,而過分夸大了理論的引導作用忽視了實驗的探究作用。其實不然,實驗探究的結果才是驗證其科學理論是否正確的最終體現,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注意這一目的的轉變。比如在學習《制取氧氣》這一內容時,教師不要讓學生預先預習,容易形成學生的固定思維,而應運用發散性的思維角度來吸引學生進行思考。大自然的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氧氣,也因此人類和動植物才能進行有氧呼吸,促進生命的延續,那么如何制造氧氣以方便人類在特殊情況下的使用呢?比如重癥病人就需要吸入純氧,所以氧氣的提取非常重要。現在根據桌上的這些實驗用品學生發揮大腦思考,如何設置實驗過程而探究最終的實驗結果呢?如此擺脫學生的依賴心理,發散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讓學生學會自行設置實驗,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思考進行一一驗證,在學生的實驗結果上進一步點化,如利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來制取氧氣,很多學生設想并不周到,此時教師就可以實際講解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如何在實驗中應用,以此讓學生對實驗過程更加深刻,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思考與探索。
三、以實驗形式的多樣性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除了傳統的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外,還可以豐富實驗形式,促進學生化學探究能力的提高。比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共同進行實驗研究,每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又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來促成實驗的完整性。有的學生需要前期準備,有的學生需要后期記錄,有的學生需要分析實驗現象生成的根據,而小組內的學生成員都需要共同探究實驗操作的具體步驟等,如此滿足學生共同探究思考的需求的同時彌補了因個人的思慮不周而導致化學實驗的損害結果,還能方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認識。比如在進行《碳和碳的氧化物》提取實驗時,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實驗思想與相對完整的實驗過程,由此可由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從而研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氧化物的提取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升華。初中化學實驗的設置相對簡單,其危害也較小,教師完全可以根據這一實驗的特性放手讓學生自行研究,教師只需在旁邊稍加指引即可,如此則才能最大程度得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提高。
四、做好課下實驗的引導促進學生化學學習的綜合認識
化學實驗在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表現形式,卻不是唯一表現形式,事物之間的化學反應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因此教師在講解時要引導學生多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思考,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知道化學實驗可以在任何環境下創造,在任何環境下探究,包括家庭。比如在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家庭實驗的探究,尋找家中跟與金屬有關的事物,如鐵釘、銅絲、鋁絲等,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搜集所需的化學實驗用品,讓學生自行研究實驗過程探究不同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異同,這樣在課堂實驗以及理論講解過程中就更加清楚具體,通過學生的自我動手能力的創作而激發學生對化學課程的綜合認識。這種家庭實驗的探究形式就是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深入到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去,從而指導于生活實踐中,研究該事物的具體特性,這才是將化學知識靈活學習掌握的最終體現,讓學生形成“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科學探究的辯證思維。
由此看來,化學實驗對學生能力的增長是潛移默化形成的,是在一個個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探究發現形成的,是在學生的頭腦中不斷發散摸索而最終形成的,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養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它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維思考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辨析總結能力、觀察探究能力等等,從而塑造學生成為完整的全面的個性化個體,指引于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化學實驗雖然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是以學生的親自參與為出發點探究真理的過程,但是在實驗完成后教師還是要對具體的實驗過程進行有效梳理,以此促進學生理論知識的滲透,讓學生真正扎實掌握,才是教學目標的最終體現。學生的自我總結與自我歸納能力較弱,因此還需要教師指向性的引導,才能真正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也才能促進學生發展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守柱.探討化學教學中的實驗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7(05).
[2]胡金英.淺析運用化學實驗培養學生能力[J].新課程學習(中),2015(03).
[3]黎麗萍.淺析如何優化化學實驗教學[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6).
[4]杜艷.談如何運用化學實驗培養學生能力[J].學周刊,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