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杰+李曈+隋媛媛+李殿云+馬妍+張莉
摘 要:《農學概論A》課程涉及知識寬面比較寬泛、實踐性強、為了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訓練,需要開設配套的實驗課程及實踐訓練課,通過強化訓練可以使學生獨立思考運用農藝學相關理論為農業機械化裝備研究、設計、制造、實驗鑒定、推廣應用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
關鍵詞:實驗教學;實踐訓練;內容更新;教學體系
《農學概論A》是為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實驗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教育部指定的農業機械化專業必修骨干課。課程基于農藝技術是農機設計的前提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主要介紹土壤學、耕作學、作物栽培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農藝技術規程、生產標準與規范,重點體會它是如何以土壤學、作物學理論為基礎建立合理的農作(農藝技術)制度標準體系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學習本門課程不但使學生掌握土壤學、耕作學、土肥管理、作物栽培學等方面的理論與方法、農業規程及一些相關的實驗技能;還應了解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特點、新動向、新需求促進農業機械的發展、改革與創新。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實驗課的設置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編寫《農學概論實驗指導》書,主要是指導農業生產理論與實踐的一門應用技術科學。本實驗書圍繞著土壤學﹑耕作學﹑作物栽培的特點與需求,根據實驗室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有關土壤學,種子學及作物栽培學的基本測試方法、作物葉面積系數的測定方法、作物工廠化育苗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等相關實驗。
其教學目的在于通過實驗操作,掌握農藝相關的技能,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動手能力、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開闊視野,啟發學生活躍思維,使學生能夠運用所的基本理論和試驗技能解決農藝實踐中的相關問題。
通過實驗還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術及實驗操作能力。通過農藝學實驗可以使學生掌握種子形態與種子活力及純凈度的室內檢測方法、作物葉面積系數的測定方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方法、掌握經濟作物工廠化育苗技術等重要農藝技術,通過實驗掌握種子學,土壤學,作物學的重要實踐工藝,可以解決生產實踐中的相關問題:如播種量的合理確定,測土施肥與營養診斷技術,經濟產量預測以利于作物的合理密植,作物快速育苗技術等現實生產中的重要問題。
實驗指導書土壤學部分共寫進8個實驗,包括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物理機械特性、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和孔隙度、可塑性、黏著性、黏結性、堅實度、土水勢、pH值、氧化—還原電位測定等)
耕作學及栽培學共寫入8個實驗,包括種子活力、種子純度、種子凈度、葉面積系數、測土配方施肥軟件、農作物產量構成因素分析及產量測定、輪作制度設計、工廠化育苗實用技術等。
課程設置時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酌情選擇3~4個典型實驗開設。不但要顧及到面,還應該寬泛一些,由于課時有限,選擇典型實驗開設(土壤學1~2個、種子學1~2個,栽培學1~2個)
二、實驗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實驗教學體系建設
更新和完善實驗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倡導自選性、協作性實驗,同時增加每門課程的實驗教學時間,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
改善實驗教學條件,創新實驗教學模式,配齊配強實驗室教學人員,鼓勵高水平教師承擔實驗教學。
三、實踐課程的設置
卓越工程實驗班的同學不但要掌握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應該具備實踐應用的能力。了解農藝技術在農業農業機械化領域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前景。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搜集文獻材料,具備歸納,總結,概括前瞻農業應用技術的能力。盡快學會寫專題綜述,文獻述評。適當鼓勵學生參加有益的社會調研活動,并參與向政府提案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有關環節。注重綜合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培養。
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具體內容:
第一部分:土壤學部分:(2~4學時)
課堂討論與綜合性作業:
1.論述土壤團粒結構是促進農業生產增產、增收的主要土壤類型
2.論述農機與農藝之間的辯證關系
第二部分:作物耕作與作物生產種植模式:(3~5學時)
1.土壤施肥一章要掌握了解一下5方面先進技術
A.空間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研究(GIS,GPS,RS技術)
B.遙感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RS)
C.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AD)
D.專家系統在作物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E.溫室中CO2施肥技術的應用
寫2000~4000字專題綜述或述評,學會查閱參考文獻,引文10篇以上(根據情況也可以每組命題任選其一)
2.作物種植模式(1~2學時)
主要展望:生態農業的新模式——四位一體——五位一體的生態農業
也可以結合課堂訓練,每位同學5~7分鐘的激興專題演講,鍛煉學生綜合表達能力。
3.作物生產現代化(2~3學時)
調研練習寫專題綜述:作物生產機械化、設施化、標準化、智能化、安全化研究進展及展望,并結合激興進行專題演講訓練
第三部分:各論栽培學部分(1~2學時)
集中討論水稻工廠化育苗先進技術應用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寫成專題綜述。
四、拓展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1.可以充分利用產學相結合的平臺和校內外各種資源,建立緊密型校企聯合辦學機制,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培養,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落實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各項實踐教學安排。
2.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配齊配強實踐教學人員,同時加強實踐基地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完善相關教學指導書和教學文件。
3.制定相關措施,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使學生早進入課題、早進入實驗室、早進入團隊。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
4.制定相關措施,鼓勵學生參加創新能力培養計劃,包括各類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大學生設計競賽、企事業單位實習、公益活動志愿者、社會調查、國內外高校交換學習等。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王淑杰,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農業生物信息學、植物工廠環境理論與技術、精準補光與施藥理論與技術、生物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技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