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平
【摘要】自1978年我國進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飛速進步,金融行業自發展以來取得了質的改變,金融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傳統行業創造的財富總值,但同時金融行業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討論金融行業面臨的風險以及防范措施:一、我國當前面臨的金融風險;二、利率化市場下的金融風險;三、金融風險預指標;四、金融風險的防范這四個方面來討論金融風險的防范及措施應對。
【關鍵詞】金融風險;防范;措施
一、我國當前面臨的金融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飛速進步,金融行業也取得了質的改變,但對于我國是否存在金融危機,不同的學者的有不同看法: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存在嚴重的金融危機,主要是由中國的財政赤字嚴重,隱性支出額巨大等得出的;有些學者認為中國不存在金融危機,主要原因是中國的GDP連續上漲,國民儲蓄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的金融風險在大范圍里是不存在的,但是不排除會發生局部地區的金融風險。1997年的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的亞洲金融危機第一次讓我們體驗到金融危機的巨大破壞性,由于當時我國的資本的外放程度較低,因此在亞洲各國中所受損失較小,但仍舊受到一定的損失。金融的具體表現形式分為三種:一是由于國家的財政總收入遠低于財政總支出;二是由準財政活動引起的金融風險;三是由非財政活動引起的金融風險。中國的金融體系自進入21世紀以來才慢慢構建,20多年金融體系已初具模型,但我國的問題是金融業的最終匯聚點確是銀行業,中國的五大國有銀行聚集了大部分財產,但我國的銀行也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影響著金融的發展和穩定。銀行業的主要風險集中在不良資產和資本金上,國際的不良資產貸款率規定不能超過貸款余額的15%,但我國的不良資產貸款率在20%左右。我國的資本金準備率嚴重不足,這兩點說明了我國銀行業存在的問題,同樣也說明金融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二、利率化市場下的金融風險
自1996年起我國開始利率化市場的改革,經歷過了利率管制放松和貸款利率的浮動階段,我國的金融業存在著“先貸后存”的順序。隨著“十二五”金融業改革的提出,金融的存貸利率得到了明顯改善。自取消金融業貸利率的下限管制以來,金融業面臨的風險更大同時也更難控制。利率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是由資本供求關系決定,均衡利率指的是資本達到供求平衡時利率的水平。利率的市場化是金融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完善一國金融業的重要保障。有些學者認為應加快利率的市場化進程,使資源配置更加充分有效,這些學者認為若對金融業進行嚴格地管制將會產生貧窮陷阱,因此他們認為應適當放松對金融業的管制。經研究人員證實,利率的市場化有利于金融業的發展并且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從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大,不難看出這些學者認為應當加快市場利率化進程。有的學者卻認為金融業才是利率市場化的前提,他們認為只有當金融業的秩序達到一定的穩定程度后,利率的市場化才能提上進程,這些學者利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數據研究得出金融業的寬松管制更容易導致金融危機,利率的市場化固然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但同時也會增大金融危機發生的概率,因此這些學者的觀點是加強金融監管和金融的創新,當金融市場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后再穩步推進我國的市場利率化改革。從上述兩大觀點,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亟待解決,金融業的風險影響著利率市場化的成敗與否,同時利率化市場的發展速度也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速度,影響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而引發一系列的金融風險。
古典利率理論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分析資本供求的影響因素,通過演就分析得出需求的影響因素是資本,供給的影響因素是儲蓄。資本和儲蓄反映了信用。“節欲論”認為利息是對供給者放棄當前欲望的補償;“時差論”認為利息是對供給者的貨幣時間價值加以的補償。但這兩種理論的被接受程度并不高。因此新古典學派提出了新的觀點,“均衡利率論”生產要素的價格看成利率。新古典學派提出了自然利率的觀點,自然利率是實物借貸資本的供求關系確定的,當投資和儲蓄相等時市場利率才等于自然利率。“人性不耐論”從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利率的本質,認為人們更加偏向于當前消費而不是未來消費。
馬克思利率理論是古典利率理論和新古典利率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馬克思的利率理論歸納為:利息的產生是由于資本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導致的,在借貸活動中,資金的供給者僅僅提供資金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資金的接受者支付利息以獲得資金的使用權。利息是剩余價值的轉換。利率大于0且小于平均利潤率,平均利潤率指的是總的剩余價值和總資本的比率。
凱恩斯的利率理論提出利率的決定因素是流動偏好和貨幣乘數,貨幣的供給量是由政府控制的而不受經濟變量的影響,但是凱恩斯的利率理論存在著“流動性陷阱”,當利率無限趨近于0時,貨幣需求將會變得無窮大,此時貨幣的數量已經不能改變利率的大小,此時政府應當采取擴張的經濟政策來刺激經濟。
新劍橋學派的可貸資金利率理論提出利率的界定因素是由資金要素和實物要素同時決定的,但當可貸資金的供求相等時利率卻不是均衡的,此時的利率是不穩定的,因此并不能保證實物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
利率市場化主要會帶來流動性風險,利率市場化會將定價權交予商業銀行,這使得資金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利率的經濟杠桿使得資金的流轉速度更加迅速,銀行作為融資的主要渠道,商業銀行只能從技術上上控制流動性風險,但不能從心理上直接了解借貸者的行為,因此不能完全消除金融風險。
三、金融風險預警指標
自金融預警的概念出現以來,全世界金融業從業人員對金融風險的預警問題一直沒有停止研究,“信號法”金融預警模型和FR金融預警模型以及貨幣危機預警模型便是學者一直孜孜不倦的研究成果。國內開始關注金融風險的預警是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從金融危機始,我國學者便致力于研究金融風險的預警指標。劉志強設計了由國內金融風險指標和國外風險指標兩部分共同組成的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馮蕓和吳沖鋒將預警指標分為長期、中期和短期預警指標,但其科學性有待商榷。胡燕京等運用神經網絡構建中國的金融風險預警模型,并定量分析了中國金融風險,研究結果表明中國金融業處于高風險區。上述的一些研究表明我國的金融預警指標和金融風險預警模型存在缺點,上述研究的金融風險的預警指標主要選取的是國內的一些因素,而沒有考慮到匯率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對金融風險的預警都傾向于長期,但是環境的瞬息萬變性會使得預警失效,這使得預警機制的效率過于低下。金融風險預警指標可以提高金融風險預警的效率,有效預防金融風險。金融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引起的:一是宏觀經濟引起的風險,若經濟發展速度不合常規或者市場失靈都會導致金融風險。二是銀行的不良款項帶來的風險,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資本的充足率不夠時,銀行會出現資金的大額漏洞進而引發支付危機。三是通貨膨脹引發的風險,當貨幣的流通不再大額投入實物商品時,資金會大額流入房地產等行業,泡沫就會產生,當泡沫過于大時甚至破裂時,大幅的經濟危機就會產生。四是外資的大量流入引發的危機,但資本流動較為自由時,外資的大量流入會沖擊本國的貨幣價值從而引起金融風險。五是債務危機引發的風險,國家一般會持有兩種債務一種是國債,一種是外匯債務,當出現意外事件時,政府無力償還債務就會導致經濟金融危機。endprint
金融風險的預警流程首先是長期預警,長期指標的預警結果分為安全、基本安全、風險、較大風險四個等級。若長期預警指標的結果都呈現于安全或基本安全的現狀,說明金融業狀況良好,否則表明金融體系狀況不好,其內部有潛在根本矛盾,此時政府應當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若長期預警指標結果都處于長期風險,此時可以進行中期預警,預警結果同樣分為安全、基本安全、風險、較大風險四個等級,此時應當提高監測頻率,以便及時了解市場的變化,因此在中期預警中會穿插短期預警。
根據預警指標的結果判斷危機是否發生可用臨界值來檢測,因此若需要具體判斷危機程度,還需要進一步細致確定臨界值,也可以按照國際的公認的臨界值,或者可以參照國家在金融穩定時的各項數據,將數據進行對比。
四、金融風險的防范
我國目前研究的金融風險主要集中于在法律制度與金融風險。金融業的發展是否完善由各相關主體的行為規范性決定,而要約束這些相關主體,我們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僅可以調整和金融業有關的法律關系,而且也可以對金融業的從業人員的行為進行規范,這些法律主要是在政府管理失靈的區域進行約束。金融法律的實施可以使金融監管和市場監管實現相對的平衡,可以降低系統風險。我們知道金融機構的主要作用是融資媒介,信息的不對稱使得金融風險的存在是必然的事情,金融立法并不能消除所有的金融風險,兒時對金融風險起到控制作用,因此金融風險的防范和控制離不開金融法律的制定和實施。
近年來房地產市場快速崛起,房地產貸款的額度大幅度增多,與傳統的貸款而言,房地產的貸款收益較為穩定,因此銀行業支持這類貸款,但是房地產貸款還沒有經歷經濟周期的考驗,還有待觀察。縱觀歷史,1988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也給了我們一個教訓,因此金融法律的實施是必然,房地產的貸款也應當適度。
因此我們不僅要監督金融法律的實施,同時也要持之以恒地對金融法律進行研究。金融創新包括了金融法律的創新。在金融法律創新方面,要從理論走向實務,像《信托法》明確了商事信托關系在金融的基本規則、《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引入了審慎監管的理念,同時在創新方面不能只局限于用法律學研究,我們要吸收其他學科的精華、知識和觀點用于金融法律的創新,用最新的理論來研究金融法律關系。
參考文獻:
[1]安鑫躍,深化改革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J].東北大學學報,2006(3):64-66
[2]閆素仙,發展中國家利率市場化深層次思考與對策[J].管理世界,2009(6):168-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