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名環
摘 要:數學的作用總所周知,能夠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及其他。嬰幼兒時期更能體現出的是能很好地刺激人腦細胞的生長,促進人腦的發育,從而培養出聰明的兒童。數學和其它學科相比較來說,其自身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的特征。
關鍵詞:邏輯性;游戲
Abstract:the role of mathematics known as,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logical thinking,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others.More can embody the infant period is can stimulate the growth of brain cells,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brain,so as to cultivate a clever children.Compared with other subjects,mathematics is characterized by abstract,generality and logic.
數學是一門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數量關系的學科,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都離不開數學,因此數學是一項必備的知識,需要從娃娃培養。但是面對幼兒數學老師們又該怎么去教呢?老師們又該怎樣在教學學活動中充分調動每一個孩童的學習興趣呢?
1.首先由于數學知識具有非常強的邏輯,系統性,因此在內容安排上應遵循孩子學習的順序,表現在設計的內容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前后相關聯的特點。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發展順序、過程和特點。因此體現在教育中個體之間的差異就表現得特別突出。所以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求同”,還應“存異”。
因此在設計教育環節過程中,可以設計成不同需求、不同程度的內容,為孩子們能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活動提供一定的條件。然后老師再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孩子不同差異的特點給予適當的補充、點撥和啟發。
另外數學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知識,人人都需要數學知識。因此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素材,有利于孩子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這樣的例子很多,譬如買東西,上樓梯,星期幾,日歷等等這樣的素材都可以作為課堂上的素材被我們老師來使用。
學習是個持久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同時孩子以前思維中固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他們接受新知識也會有一定的幫助和促進作用。所以我們老師在設計課堂過程時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思維發展規律,順勢而為,引導孩子們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打開思維的大門。
3.數學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中處處有知識,知識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只有應用于生活的學習內容,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數學的用處,學會用邏輯思維去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形成敢于求知、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所以數學不是枯燥的,乏味的,晦澀難懂的,而應該是充滿趣味的,易懂的,這是我們老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的地方。
因此在設計課堂活動時,不僅要注意教學活動設計的科學性、可操作性。更要注意它的趣味性。最好是具有游戲的特點,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按自己獨有的特點去發展和學習的。
孩子需要通過游戲,通過動手來探索和尋找自己的生活中事物的共有的特性、不同的特點、相互之間邏輯聯系以及可轉換性,而他們的數學知識就是在這樣的探究和發現中形成中。因此,老師可通過進行多種多樣的數學相關游戲等,使孩子游戲中,在玩樂中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孩子的數學能力。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內容之一,如果把晦澀的數學與生動活潑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可以使幼兒積極主動且潛移默化地使用數學,獲得所需的知識內容,使孩子在游戲中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因此,作為幼兒園小班的數學教育更應具備游戲這個特點。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游戲的特點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孩子的學習樂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孩子在愉悅的情緒中學習數學。
人的認識階段一般經過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幼兒也不例外,但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我們教給他們某種知識或技能,而是要在實踐中得到領悟和體驗。
結束語:這一過程更大程度是依賴在實際操作和動手中實現的。只有在實際動手以后,孩子才會去探索,才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帶來的樂趣,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開拓者。也只有通過體驗式的學習,孩子才能在活動中找到問題,指出問題,并用自己的視角和方法去處理問題。這樣,數學真正成為孩子看得見、用得上數學,成為孩子喜歡的數學!
參考文獻:
[1]謝怡,孫曉勉,馬佳,肖建軍.學齡前兒童家長及幼師早期性教育觀念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8(13).
[2]席慶蘭,楊育林,魏霞等.對286名幼兒性教育現狀調查[J].中國校醫,2015(01).
[3]劉強.江蘇鹽城.幼兒性教育之我見[J].山東教育,20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