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珍
養成教育是一種使人具備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能的教育。英國教育家洛克說:“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好習慣一旦養成,將成為人生最大的導師。而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又是在3~6歲階段。我記得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1975年,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舉行過一次盛大的聚會,有很多媒體來采訪。其中一個問到這些獲獎者的問題是:你們這些杰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有一個科學家說,我是在幼兒園里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要善于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規則,飯前要洗手,對人要謙遜禮讓,如果自己不小心做了錯事要學會道歉,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兒園學到的。”這無疑說明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幼教管理者,當我看到這段話時,我不由得為自己是一名幼師而感到自豪,同時也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我們幼兒園地處城鄉結合處,多數幼兒來自農村和外來務工子女,父母不在身邊,老人帶孩子,各種習慣相對較差。經過認真的調研,我們確立了“十三五”規劃課題《培養幼兒園幼兒好習慣養成的研究》,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從而為進入小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一、樹立“處處皆教育”的理念,在一日活動中培養好習慣
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我們以往從管理者到教師都非常重視集體教學,認為只有集體教學才是對幼兒進行教育,幼兒只有通過集體教學才是學習,而其他環節,如:喝水、就餐、如廁午休等,都是教師對幼兒高控制,唯恐出現安全問題,這樣不僅忽略了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幼兒好動的特點,而且造成幼兒無事可做,無聊的等待,所以我們自身要轉變觀念。
1.轉變觀念,開發適宜的園本課程。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孩子可以受益終身;在兒童時期養成了壞習慣,就有可能終身受到傷害。因此,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兒童的關鍵期。如果錯過關鍵期,對習慣的改造將要比塑造艱難得多。抓住關鍵期進行習慣的培養,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良好習慣形成的過程,是處處滲透、嚴格訓練、反復強化的結果,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我們結合本園幼兒的實際,開發了我們自己的園本課程《好習慣伴我成長》,課程從培養幼兒的文明、學習、生活、衛生、安全習慣進行編寫,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每個年齡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標,每月一個教育主題,按計劃進行教育。
2.將養成教育滲透到一日生活中。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葉圣陶曾經舉例道:“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為了讓孩子的習慣成為自然,我們將一日活動皆看成課程,在各個環節中滲透養成教育。
二、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培養幼兒好習慣
環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的環境不僅指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因此我們從園所環境和是有對話、活動氛圍兩方面,創設能夠吸引幼兒、具有教育價值的環境,讓幼兒隨時進入環境中進行自主活動,從而達到培養好習慣的目的。
1.創設豐富的主題墻,引導幼兒好的習慣。如:我們開展“飯菜香我不挑食”這一主題教育活動,首先讓孩子搜集資料,偏食會給人體帶來哪些危害,讓孩子明白要科學進食。然后讓幼兒自己觀察并用記錄表記錄自己的進食情況,做出統計后,一起研究改正的辦法,用圖片在主題墻展示。在這個基礎上,還找一些瑯瑯上口的兒歌,進餐時如果發現哪個孩子做得不好,我們的老師會說出兒歌的某一句提醒他,幼兒很快就能調整過來。
2.充分利用區域環境創設。皮亞杰說:“兒童的認知發展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獲得。”環境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師,對孩子的影響不可低估。在區域游戲內外的環境布置中要盡量體現幼兒本位。布置一個屬于幼兒自己的環境。比如:讓幼兒的設計圖紙或規則標志。區域的規則是小朋友自己商定不斷變化的,為了提醒大家遵守規則,幼兒自己畫了標志放在了區域里。將幼兒的收集的、關注的作品放到區域里,支持他們學習游戲的環境展示,一方面是對幼兒勞動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讓幼兒體驗成就感的重要途徑,這些能激發幼兒持續參與活動的愿望,對每個幼兒個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家園共育,共同合作,培養幼兒好習慣
陶行知先生認為,各種知識和技能學習最好在生活中進行,習慣培養更應該如此。著名央視主持人董卿,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育下養成了嚴謹的生活習慣。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還記得小班剛入園的一位小朋友皓然,當時是由爸爸媽媽帶著來看園的,在這之前他們走了好幾個園,可以看出,皓然的媽媽很緊張。她告訴我:孩子很懂事,他們對皓然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養成做事情都要媽媽陪著去做,還不會獨自上廁所,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睡覺……擔心上幼兒園不適應。當皓然進入幼兒園時,皓然在生活中根本就沒有學到良好的自理習慣!我說:這樣吧,你明天來試一下,如果不放心你可以跟著。第二天,皓然的奶奶和媽媽陪著孩子入園,并留下來陪伴,通過半日的陪園,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問我怎么辦,我給她的建議是,無論孩子多么不愿意,你要堅持送孩子入園,另外在家里,要對進行生活習慣的訓練,配合幼兒園的養成教育。不到一個月,皓然能主動要求入園,并且能自理,做事情再也不用人陪伴。由此可見,生活即教育,父母應該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同時,父母應當經常在行為、舉止和談吐等方面給兒童一個最好的榜樣,講話時要注意禮貌、舉止要文雅,表現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為和良好的習慣。
對于我們教育者來說,習慣是孩子成長的基石,是孩子發展的保證,習慣決定孩子的未來,習慣決定孩子的健康,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必須要做的。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一切習慣都是從童年開始的。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因此,我們必須從小培養幼兒好的習慣,通過教育,通過陶冶,直至讓習慣成為自然,受益終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