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韓愈的文章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關于韓愈的文章風格,錢鐘書先生認為“雖力求險奧,卻無字不圓,無句不圓”?!皥A”是一個富有中國古代文論特色的評價用語,通過韓愈文論觀點及文章風格,深入解讀韓愈為文之“圓”的含義,并論證其文章之“圓”與“力求險奧”兩者之間相互融合的關系。
關鍵詞:《談藝錄》;韓愈;“圓”;險奧
Abstract:Han Yus article has a high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Mr Qian Zhong-shu thinks though the article style of Hanyu is esoteric,it is quite fluent.By digging deeper into HAN Yus article and his opinion,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Esoteric and ‘Fluent in Han Yus article.
Key words:“Discussing Art Record”;Han Yu;“Fluent”;Esoteric
作為唐代的詩文大家,歷代對于韓愈的研究很多,普遍對其文章的評價很高。清人劉開曾指出:“夫退之起八代之衰,非盡掃八代之衰,但取其精而汰其粗,化其腐而出其奇?!卞X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一些文章中論及韓愈,認為其文章雖然險奧,但不影響文章的通順圓融,仍然能夠達到為文的極高境界。就一般的文章而論,詞句險奧的文章常常較難達到圓融的境界,而韓愈的文章如何能夠出類拔萃,為后世所稱道。對韓愈文章評論的解讀,不僅涉及到中國古代文論對于“圓”、“理”、“氣”等概念的理解,還涉及到韓愈的文學主張對其文章的影響。
一、關于文章之“圓”的理論解釋
如何理解韓愈為文之“圓”,錢鐘書在《談藝錄》引用了很多例證,其中有三個較有代表性的說法。一為李廷機《舉業瑣言》提到:“行文者總不越規矩二字,規取其圓,矩取其方。故文藝中有著實精發核事切理者,此矩處也;有水月鏡花,渾融周匝,不露色相者,此規處也。今操觚家負奇,大率矩多而規少,故文義方而不圓”;一為何子貞《東洲草堂文鈔》卷五《與汪菊士論詩》云:“落筆要面面圓,字字圓,所謂圓者,非專講格調也。一在理,一在氣。理何以圓:文以載道,或大悖于理,使于理不圓。氣何以圓:直起直落可也,旁起旁落可也,千回萬折可也。一憂即止亦可也,氣貫其中則圓”;三是錢鐘書先生摘錄況夔笙《蕙風詞話》卷一中的句子:“筆圓下乘,意圓中乘,神圓上乘,能圓見學力,能方見天分”
所舉文論提及的“圓”的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層意思:一、“圓方寓軒輊之意”,“方”者雖可“著實精發核事切理”、“音節調順”,卻不能做到“渾融周匝,不露色相”?!皥A”相對“方”而言,層次更高,難度更大,很多文章較難達到;二、“圓”實際代表了文章一種近于完美的境界,其內部又有層次差別。字句順暢者即筆圓,文以載道者則意圓,此二者為“圓”之外層。渾融周匝,不露色相者方能達到神圓,神圓是為文的最高境界;三、在追求文章境界的過程中,“理”和“氣”是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要達到渾圓的境地,必須有“理”與“氣”貫于其中。因此文章要達到“圓”的境界,不僅“理”在其中,還需要一以貫之的“氣”的融入。
二、影響韓愈文章之“圓”的兩個重要因素
(一)“文以明道”對韓愈為文之“圓”的影響
安史之亂之后,使盛唐時代強大繁榮、昂揚闊大的氣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問題,整個社會已處于一種表面穩定實則動蕩不安的危險狀態。面對嚴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慨然奮起,以期王朝中興。這時儒學復興應運而生,韓愈和柳宗元將復興儒學思潮推向了高峰,最有代表性的是“文以明道”的主張。
在《重答張籍書》里,韓愈將自己與文、武、周公、孔子、孟軻、揚雄聯系起來,以重建儒家道統者自居?!白晕耐鯖],武王、周公、成、康,相與守之,禮樂皆在;及乎夫子,未久也;自夫子而及夫孟子,未久也;自孟子而及揚雄,亦未久也?!褐?,乃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也……”,“文以明道”主張的目的,雖是致力于建立儒家道統,另一方面也是用“道”來充實文章的內容。錢鍾書在《宋人論昌黎學問人品》篇中引用了一個例子:臨川吳子經《法語》曰:“古人好道而及文,退之學文而及道”,伊川語謂退之“倒學”?!墩撜Z》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由此可見,古人的傳統是由道而學文,而韓愈則由文及道,在詩文中處處體現道統的思想,使其文章飽含著鮮明的現實品格,質實真切,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感召力,這也為韓愈為文之“圓”奠定了深厚的“理”的基礎。
(二)韓愈文論中的“氣以載言”與“不平則鳴”
提到“氣”這一概念,首先要提及孟子的“知言養氣”說。孟子主張養“浩然之氣”,他認為一個人經過養氣而具備了浩然之氣,就能知言,從而能夠具備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孟子之后,“知言養氣”說不斷被人提及和引用。韓愈在《答李翊書》中提到:“氣,水者;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可謂是直接孟子。他以“水”與“物”作為喻體,形象地說明了“氣”以載“言”的觀點。
(三)韓愈為文之“圓”與力求險奧的融合關系
“文以明道”與“不平則鳴”可以說是韓愈文論及文章的兩面,一以理性為先,主實用;一以感情為主,主發抒。韓愈“不平則鳴”的寫作風格以及在散文中對于語言的探索嘗試,讓韓愈的一些文章在行文中夾雜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和奇崛的語言風格,這就是錢鐘書先生提及的“力求險奧”,而所謂的“無字不圓,無句不圓”,不僅高度評價了韓愈在文體文風改革中的成就,也肯定了韓愈散文的極高地位。兩者的有機融合,恰恰離不開韓愈“文以明道”的主張。endprint
羅宗強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中提出,“‘不平則鳴與明道說同時存在他的文學思想中,恐怕是由于他的強烈的入世思想。由于這種強烈的入世思想,便把不平則鳴、把強烈的喜怒哀樂的感情發抒,和功利主義的文學觀統一起來了”。他還認為,文體文風改革是以明道的口號相號召的,但是“不平則鳴”的思想卻浸透到這一改革中,給這一改革加進了生機,使它創造出了許多實際的業績。韓愈在強烈的入世思想引導下,把“不平則鳴”的創作特點,把“氣”貫通在他的經世致用文章之中,這有力印證了“氣貫其中則圓”的觀點,也印證了“所謂圓者,非專講格調也。一在理,一在氣”的說法。因此韓愈的文章雖“力求險奧,而無字不圓,無句不圓”。
三、為文“圓”與“方”的比較
錢鍾書先生《說圓》一篇引用李耆卿《文章精義》“文有圓有方,韓文多圓,柳文多方”的觀點,同為中唐文體與文風運動的代表人物,通過對比兩人文章,可看出為文“圓”與“方”之間的區別。韓愈的詩文很多,也多為后人所贊賞。且以韓愈的《石鼓歌》為例,此詩洋洋灑灑,一氣呵成,歷來評論較多。清人延君壽言:“人當讀李、杜詩后,忽得昌黎《石鼓》等詩讀之,如游深山大澤,奔雷急電后,忽入萬間廣廈,商彝周鼎,羅列左右,稍稍憩息于其中,覺耳目心思又別作寬廣名貴之狀,迥非人間所有,大快人意。”游深山大澤,奔雷急電后忽入萬間廣廈,此種乃是闊然開朗而有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這與他所倡導的“氣盛言宜”的文學觀是緊密相連的,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評價說,“盤空硬語,須有精思結撰。若徒摭奇字,潔曲其詞,務為不可讀以駭人耳目,此非真警策也。其實《石鼓歌》等杰作,何嘗有一語奧澀,而磊落豪橫?!庇纱丝芍?,若有精妙的構思,“盤空硬語”不會妨礙行文的“圓潤”,但如果空有字句的險奧,便容易流于下層,就像竟陵派一樣,落得“孤僻險峭”的名聲,《石鼓歌》可謂是渾融周匝的佳作。
相比之下,柳宗元的文章就沒有韓愈的那么汪洋恣肆。柳宗元為人所稱道的山水游記,以《與李翰林建書》為例:“仆悶即出游,游復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視地,寸步勞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竊發,中人形影,動成瘡瘠。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復不樂。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負墻搔摩,伸展支體,當此之時,亦以為適,然顧地窺天,不過尋丈,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
在這篇山水游記中所體現的并不是暢快悠閑,怡然自樂的心情,而是有節制的情感流露,或是一種無可排遣的無奈。與韓愈相比,柳宗元的文章中內含“不平則鳴”的情感,但卻缺乏韓愈文章一氣呵成的氣勢,而這種風格之間的差別就是前文所提及的“文有圓有方,韓文多圓,柳文多方”特點。為文之“方”的“方”偏重于文章的規矩、義理、節制,而為文之“圓”的“圓”則偏重于以氣使文的通融流暢之感。
四、結語
由此可見,文論中所提及的“圓”并非抽象不可琢磨的,而有其內在共通的規律。文章圓潤與否,不僅在于文從字順,還在于是否能夠文以載道、氣貫其中,是否能夠“理”與“氣”相融合。文章的圓融自然非常能體現為文者的學力與才力。韓愈的文章雖力求險奧,卻無字不圓,無句不圓,這與他在行文中處處貫穿著“文以載道”、“氣盛言宜”的文學觀念是緊密相關的,此外他極力推崇創造性的古文,從而使文章富于變化,達到圓潤精煉的境地。
參考文獻:
[1]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三聯書店,2001:282-284,204.
[2][唐]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3,169.
[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49.
[4][清]焦循.孟子正義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7:199.
[5]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58-259.
[6][唐]柳宗元.柳河東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494.
作者簡介:
郭春媛(1985—),女,廣西南寧人,講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職業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