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慧
【摘要】技術創新是有效解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文章分別探討了制造業技術創新“市場調查與創新構思-研發-生產”過程與技術創新“投入-轉化-產出”三階段的機理,進而構建了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并按照國家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指標,把技術創新評價指標分為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兩類。
【關鍵詞】制造業;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
1 引言
憑借要素優勢及改革開放初期的優惠政策,我國制造業以高度開放的格局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獲取了可觀的技術進步及產業升級效應。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是我國的支柱產業。同時,制造業代表了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的高低,通常情況下,越發達的國家,其制造業水平也越高。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中提到,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由此可見制造業的重要性。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了較完善的制造業體系,為建設工業強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創新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依然突出。《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任務和重點中第一條就提到要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鼓勵企業創新、促進淘汰落后、降低稅費負擔等方式推動經濟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要重塑中長期增長動力,加強創新驅動,加大研發力度,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本文探索的正是制造業創新中較為重要的技術創新,通過剖析影響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內外部因素,構建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以為決策者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
2 技術創新結構及機理分析
國外學者對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研究集中在研發能力、企業規模、企業成熟度、信息化程度、管理者的創新性、技術吸收能力、外部環境復雜性、消費者學習能力、企業間的合作程度等方面。Hadi Razavi等(2016)使用調查問卷的方法,搜集了伊朗218家通信技術公司,并使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企業間競爭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他們發現,企業內部資源的分配、研發能力、學習能力和營銷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較大影響。Leiblein等(2009)對463家半導體10年的數據研究支持這樣的結論:企業規模是影響創新活動的重要因素。Schilling,Melissa A.(2002)認為盡管在以網絡外部性為特征的行業中,技術創新的路徑依賴性較強,但企業的研究方向和進入該行業的時間也會發揮重要作用。Yang,Li-Ren等(2016)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了臺灣建筑業的相關數據,得出結論:基于云的信息管理平臺能夠大大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績效。Li,Haiyang等(2001)認為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與外部環境及企業間的關系密切相關。Aiman-Smith,Lynda等(2002)通過對157家企業的調查發現,新技術本身的特征、用戶的學習能力和企業績效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Kwon等(2016)探討了國家信任對技術聯盟的重要作用。
國內部分學者對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研究是把技術創新分為投入、轉化、產出三個階段,分別研究每個階段的影響因素,進而確立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金余泉,韓東林(2011)通過閱讀國內玩文獻并結合安徽省制造業的特點確定了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一級指標: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技術轉移吸收能力、技術創新產出能力、環境支撐能力。其中,產出能力的二級指標為新產品產出能力和專利產出能力;技術轉移吸收能力的二級指標為技術消化吸收能力和技術轉移引進能力;技術創新投入能力的二級指標為人員投入能力、資金投入能力;環境支撐能力的二級指標為科技環境支撐能力、政策環境支撐能力、資本與市場環境支撐能力。李鵬,林迎星(2013)把高端裝備制造業分為投入轉化和轉化產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用人才、資金、設備投入指標衡量;第二階段用知識轉化和技術轉化來衡量。王章豹,李壘(2007)通過對技術創新基礎能力、投入能力、產出能力設定評價指標,進而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通過閱讀文獻發現,國外學者更注重實證研究,而國內學者更注重理論研究,但現有文獻對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不夠全面,如國內學者的分階段研究,忽略了技術創新過程中各因素的作用。因此,本文嘗試從技術創新過程、技術創新階段及技術創新形式三個方面對技術創新進行更為全面的研究,進而確立更為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
2.1技術創新過程機理分析
技術創新是一個過程,創新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市場因素的影響,因為不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創新是沒有價值的,即技術創新成果是基于技術推動與市場拉動的。可行的技術創新構思與潛在的市場需求是技術創新的必要條件,創新中研發人才、設備等的投入為技術創新的研發、生產過程提供保障。可見,技術創新過程將會受到企業進入行業時間、市場需求、人力資本素質、企業經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
2.2技術創新各階段機理分析
本文贊同國內大部分學者把技術創新分為投入、轉化、產出三個階段的觀點。技術創新投入主要用于提升研發人員素質、購買相關設備、進行科學實驗等,為轉化階段和產出階段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轉化階段是指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對技術創新構思進行可行性評價,并為可行的創新構思的轉化做好充分準備。產出階段是指可行的創新構思的生產過程,創新產出包括直接產出和間接產出兩部分,直接產出包括專利、新產品等,間接產出包括銷售額的增加、生產率的提高以及利潤的增長等。
仔細分析技術創新的三個階段可以發現,領導者的創新意識將會影響到企業研發投入,研發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市場調查的精確度與創新構思數量,進而影響到企業創新產出。因此,領導者創新意識、研發投入、企業規模、用戶學習能力,產品市場認同度,企業信息化程度等將對技術創新三個階段的順利進行產生重要影響。技術創新的形式不是唯一的,不僅僅包括我們通常認為的新產品,還包括專利、技術合同、創新設備等。endprint
3 制造業技術創新指標體系構建
通過對技術創新結構的深入剖析,找出技術創新過程中各要素的影響因素和技術創新各階段中的影響因素,結合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研究,把技術創新影響因素分為內部影響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結合《中國統計年鑒》、《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統計年鑒》等國家數據統計的相關指標,制造業技術創新評價指標可以分為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兩類,指標體系構建如表1所示。
指標涵義解釋:
內部資源協同,是指企業內部資源的合理配置情況,合理的資源配置可以為企業降低創新成本,增加創新投入產出比。
新技術的可操作性,是指新技術轉化的難以程度,可操作性越強越容易轉化為產出。
企業進入行業時間,是指企業的成熟程度,一般認為進入行業的時間越長,企業越成熟,進而越了解市場狀況,技術創新的難度相對較小。企業進入行業時間對基礎創新的影響用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行業企業總數來衡量。
領導者的創新意識,是指企業領導者對技術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的承受能力,風險承受能力越強,創新意識越強。本文中領導者的創新意識用研發經費中企業自籌經費/研發經費來衡量,即自籌研發經費越高,創新意識越強。
創新工作程序的復雜性,是指企業管理制度中對創新工作程序的相關規定,太復雜的工作程序會打擊員工的創新積極性,太簡單的工作程序不能保障創新工作的順利開展,故企業應制定合理的工作程序保障創新活動的進行。
企業規模越大,擁有的資金、人力、設備等資源越多,越有利于技術創新的進行,本文用企業人員總數來衡量企業規模的大小。
研發能力對技術創新直接相關,研發能力越強,技術創新能力越強,而研發能力的強弱與研發投入直接相關,故本文用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產品銷售收入衡量研發能力的大小。
企業信息化程度,制造業的發展與信息化息息相關,企業的信息化程度將正向作用于企業技術創新,本文用企業內部每百人使用計算機臺數來衡量企業信息化程度的高低。
新技術的吸收能力,不管是外部引進新技術還是自主創新企業都應考慮本身的吸收能力,不能吸收的技術創新是無效的,本文用消化吸收經費支出/研發經費來衡量企業對新技術的吸收能力,即研發經費中一定保證技術吸收經費支出。
創新構思數量,是指企業內部創新積極性,量變可以引起質變,更多的創新構思數量,能夠增加企業技術創新的可行性。
企業經營狀況,是指企業獲取利潤情況,除了維持基本生存外還能有較大盈余的企業更有可能承擔風險,投入資本進行研發,故本文用企業利潤總額衡量企業的經營狀況。
人力資本素質,一般認為受教育程度越高,人的素質越高,而能成為研究人員的人受教育程度一般較高,故本文用研發人中研究人員數來衡量企業人力資本素質。
新技術被模仿的難以程度,是指新技術的復雜程度,較難模仿的新技術可以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使企業提前占領市場,獲得市場份額,增加企業收益,企業更有動力增加投入保障新技術的開發;反之,較容易被模仿的新技術開發成本較低,但它只能為企業帶來短期的高收益,不能為企業創造長期的競爭優勢。因此,新技術被模仿的難易程度也是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的一個重要指標。
戰略機遇,是指國家或地區發生的對企業產生影響的重大事件,企業如果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抓住機遇,采取措施,這將會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因此,戰略機遇將會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重大影響。
客戶群體特征,主要是指客戶群體的年齡特征,以此評估客戶的學習能力。一般而言,簡單易學的新技術比較容易被接受,因此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時應把客戶群體特征這一要素放在重要位置。
企業信譽,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接受程度,信譽較好的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更容易被接受,因此,企業信譽將正向調節作用于企業技術創新。
產品市場認同度,是指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接受程度,企業的廣告等宣傳在這其中發揮重大作用,故本文用新產品廣告投入費用/銷售額來衡量企業產品市場認同度。
開放程度,是指制造業中外資企業所占比例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企業的合作情況,即行業的開放程度,故本文用行業中外資企業個數/行業企業總數衡量制造業中企業的開放程度。
市場集中度,是指本國或本區域內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數量,表明企業產品的競爭激烈程度,故本文用行業中新產品銷售額/行業總銷售額衡量企業新產品的市場集中度。
市場需求,沒有市場需求的技術創新是無效的,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要考慮的首要因素就是市場需求,本文用新產品銷售收入/總銷售收入衡量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
區域創新與服務能力,是指企業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將會提供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更多的企業落地本區域,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諸多便利與保障,故本文用區域人均收入水平來衡量區域創新與服務能力。
4 結論
企業技術創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要考慮到內部要素的影響,也要考慮到外部環境要素的影響,理清這些要素及要素的重要性順利,并把這些要素予以量化,是管理者有效配置企業資源,增加企業績效的關鍵。本文已初步構建了制造業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后續研究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證調查與數據分析,從而為管理者決策提供科學合理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思磊,施建軍.企業技術創新評價體系:文獻綜述及概念框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
[2]柳喜花.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11)
[3]葉明,李君亮.企業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1(12)
[4]牛姍姍.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評價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7
[5]朱玉勝.基于系統協同的裝備制造企業整合營銷創新研究[D].天津大學,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