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美麗
【摘要】進一步深化學前雙語教育改革,創造各族學生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的有利環境,著力提高少數民族幼兒教育質量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水平。
【關鍵詞】學前雙語;混合編班;教育模式;教育方法
一、學前雙語教育模式的確定
目前,兵團各團場幼兒園從少數民族幼兒占全員幼兒比例來看,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在漢族幼兒比例偏少、少數民族幼兒比例占多數的情況(南疆地區);二是少數民族幼兒與漢族幼兒比例相當的情況;三是在漢族幼兒比例較多、少數民族幼兒比例較少的情況(北疆地區)。幼兒園師資、民漢幼兒入園比例影響著各種類型教育模式的運用。教師雙語教育能力,尤其是師資的漢語口語程度決定了幼兒漢語習得的語言環境,而語言環境又決定了幼兒漢語學習的水平與程度。在民漢混合編班(即完全使用漢語)的情況下,幼兒的漢語學習環境最好,口語發展最快。
二、學前“雙語”學習活動目標的確定
學前“雙語”學習活動目標,應從學前幼兒語言教育的基本規律出發,應注重口語,聽說為主,堅持聽說結合,先聽后說,以聽促說,自然習得的原則,培養少數民族幼兒學習漢語的興趣,培養少數民族幼兒使用漢語口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在民漢幼兒混合編班的基礎上,選擇和設計教學方法是決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質量的又一關鍵因素。在雙語幼兒園多年的教學研究中,我們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方法,即為:“融入環境”、“強化練習”、“組織活動”。
(一)融入雙語環境
幼兒有著良好的傾聽習慣和良好的傾聽能力,是幼兒獲得知識的前提,也是提高幼兒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這就要求首先要將幼兒融入所學習語言的環境中去,民漢幼兒混合編班就是將各民族幼兒放置于漢語學習的語言環境中,盡可能多地為幼兒提供語言聽力的環境。
(二)注重課堂教學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一定的情境,而創設讓幼兒“有話可說”、“有話敢說”和“有話能說”的教學情境,就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
1.教師的示范與講解
幼兒是通過模仿來學習語言的,教師應該給幼兒提供正確的模仿榜樣。教師要注意自身漢語口語的規范化,發音要清晰正確,語句符合語法規則,給幼兒起示范作用。在示范與講解后,讓幼兒反復練習,注意以示范為主,講解為輔,促使幼兒通過對比、練習,逐步提高其口語水平。
2.讓語言教學充滿趣味性
幼兒尤其是少數民族幼兒,起初學習漢語,學過之后不復習就會忘記,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生活中,及時讓他們復習,提高幼兒聽覺的感受性,區別正確和錯誤的發音,經過反復練習讓幼兒掌握漢語的發音,同時可將隨機提問、師生問答、角色表演、游戲等多種有趣味的形式,貫穿于學習中,以減少復習的機械與乏味。如:學習狗、貓、鴨 子、猴子等單詞時,可開展游戲活動,如將幼兒眼睛蒙上,從裝有卡片的盒子里摸出一張,教師讓其他幼兒看后,模仿所畫動物的叫聲,讓蒙眼睛的幼兒猜,比比誰猜對的最多,讓幼兒在進行游戲的同時也復習了所學單元。
除了在正常的語言教學外,還要把語言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各個活動環節中去,讓幼兒帶著任務去說、讓幼兒在鼓勵中去說。
(1)利用幼兒語言游戲學習漢語。如教師可以利用繞口令、以字找詞、接字游戲來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口頭言語能力。
(2)聽講故事。故事本身有著曲折的情節,有著生動有趣且又豐富的語言,非常樂于為孩子理解和接受。一是幫助幼兒學習傾聽,在一定的故事情景下理解漢語詞語;二是幫助幼兒學習圍繞一定的情景,用會說的詞語表達;三是幫助幼兒學會運用基本的詞語串故事,提高語言水平。
(3)看圖說話。隨著孩子言語能力的提高,可讓孩子看圖說話。一幅畫或者一組畫讓他編一個故事。連環畫本身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孩子們看著畫面就能了解大致的故事情節,孩子們常常一邊翻著連環畫,一邊自言自語編著故事情節,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滿足于只看畫了,而對畫下面的文字發生了興趣。于是就可以轉入看圖識字了。
(4)兒歌或童謠。兒歌或童謠是幼兒喜歡的、最直接的語言學習方法,簡練押韻、瑯瑯上口,在樂中唱、在唱中學,幼兒對此很感興趣,且易學易記,如能將兒歌或歌曲配上相應夸張的動作表情,或配圖譜記憶,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新疆地緣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運用民族音樂和語言學習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法,既訓練了漢語口語,又發展了音樂素養,還培養了幼兒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興趣,可謂一舉多得??谡Z朗讀練習或在音樂節奏伴奏下朗讀都是說的訓練,培養幼兒能夠按照節奏和速度說出漢語來。
(5)表演情景劇。在小班孩子初步學會說話時,教師就可以跟幾個孩子一起玩玩類似于“過家家”的游戲??梢宰尯⒆影缪葆t生、售貨員、老師甚至警察的角色,臺詞可以讓孩子自己發揮,教師的任務是啟發、督促,糾正錯誤。這種具體生動形象的游戲,孩子會很感興趣,對于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豐富詞匯,發揮想像力,培養記憶能力都十分有利。
(三)提供豐富的言語發展環境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兒童的語言習得特別需要有大量的無處不在的聽、說、讀的多重語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為幼兒提供時時復現的語言環境,不僅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有機滲透,同時在兒童接觸的其他環境中也要盡可能地出現,使語言多次循環,不斷得到強化。
除了課堂的教學外,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培養也同樣重要。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讓幼兒說出使他感興趣的事物的名稱,如:穿衣時說出衣服、鞋襪;散步時啟發幼兒說說周圍事物的名稱;甚至在孩予吃飯時,保育員可以問問孩子各種食物的名稱,應該讓孩子自己說說想吃的食物,利用一切機會鍛煉孩子的說話表達能力。
總之,同其他教育活動形式一樣,對學前兒童實施雙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因此它該成為對全面發展有益的教育過程。在學前雙語實際教學中,既要考慮到當前雙語教學的具體任務,又要著眼幼兒未來的發展;既要考慮到現有雙語教學大綱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又要注意幼兒原有的母語基礎和漢語水平。因此,具體方式、方法的選擇要做到因地制宜、靈活運用,發揮幼兒的早期雙語學習的優勢,使學前雙語獲得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閆麗萍.漢語聽力教學中將聽和說有機地結合起來——對“聽后模仿”聽力訓練法的一些思考
[2]阿不都外力·阿不力米提.對新疆中小學雙語培訓教師使用漢語“聽和說”思維特性及教學策略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