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盧云鵬
【摘要】“雙一流”戰略的提出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新篇章,該項政策將影響我國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對于國內的大學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區域性大學應該在“雙一流”戰略背景下整合自身優勢資源,發揮自身特色,以培養國際化人才,實現學科組織化,建立學科一流、學校一流為目標,提高科研成果產出質量,逐步提升在國內的地位。同時,與世界高水平大學協商合作,逐步成為卓越的區域性“雙一流”大學。
【關鍵詞】“雙一流”;區域性大學;戰略
一、“雙一流”戰略分析
(一)“雙一流”的定義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下文簡稱《總體方案》),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意在使我國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通過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競爭力,為未來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以及中國夢做基礎,是未來中國在新環境下的高等教育發展藍圖。
(二)“雙一流”政策的分析
“雙一流”的建設,摒棄了之前“985”工程、“211”工程所帶來的身份固化,缺乏競爭的弊端。從前,“985”、“211”成為大學之間劃分三六九等依據,導致我國在學科上出現建設重復,效率低下的問題。所以在傳統政策的影響下,“雙一流”大學建設,似乎也被認為是省部屬高校以及重點大學的事情,是國家集中財力物力讓“少數”院校進入世界前列的“換湯不換藥”的說法,而其他院校只能安于現狀。這就使國內高等院校仍然不斷地兩極分化著。
《總體方案》不僅僅是針對國內重點大學而提出的,而是旨在提升國內大學的整體水平。從以往的傳統眼光看,大學的質量和發展是由“數字指標”等因素決定的,《總體方案》的提出則使高校的發展視角進一步轉向以發展學科教育,完善師資力量,增加成果產出,培養國際化人才,增強國家建設實力為重要因素的新視野。
所以“雙一流”不是對過去政策的延續,而是符合我國當前發展現狀并且是能激發高等院校活力的政策。在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并且能起到基礎作用的是一流學科的建設,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為例,其前身為南洋理工學院,為應對急速發展的新加坡經濟,于是重點推進了工程教育專業,使得以商科和工科并重的南洋理工學院一躍成為世界知名大學,所以通過學科帶動學校整體科研能力很有意義。
學科建設不僅僅指專業建設,也包括學科帶頭人領導下的師資團隊建設,專業課程設置等。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先生對“雙一流”政策的建設建議主要還是針對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一個學科所涉到的領域紛繁復雜,導致一個學科領域的教學質量下降或不能繼續很好的發展的原因也是復雜的,完成學科組織化不僅可以分領域研究,也有利于教育模式的傳承和科研成果的不斷產出。另外,學科建設要面向國際化,開放合作。面對全球化的世界經濟政治,高校和高等教育也需要全球化,封閉的教育環境是不能創造出專業的人才的。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先生對于“雙一流”政策的看法就在于培養國際化人才。要想學科一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走向國際化是不能少的,因為我們的知識產出需要與世界相比較,需要得到世界的認可,就不能拘泥于國內的學術氛圍和規則。因此,“雙一流”戰略不單單是少數重點大學的政策,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數字目標為標準的戰略,它是一種鼓勵自由發展,集成創新的新思維。
二、戰略分析
針對“雙一流”建設,我們應該明確目標,制定相應發展戰略,如何建設一流學科,造就一流大學,需我們不斷追求卓越,發揮地域優勢特色。區域性大學雖然在各地區具有一定影響力,但是在全國范圍和國際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其發展戰略要經歷如下幾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扎根地方,服務本區域
首先要有堅實的基礎,在本區域內做好人才培養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水平,集成創新。“扎根地方”是為了利用本地資源,節約研究成本,對文化的挖掘、研究和繼承,真正做到對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并且通過扎根本土的研究,適應本地經濟文化的發展,直接將研究成果輸出到本地建設中。
扎根地方可以建立相應的研究團隊或者研究中心,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各個研究成員發揮各自研究領域的優勢,既解決了現實問題,也提升了科研能力,做到研究來源于社會,回歸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同時,不僅研究成果具有獨立性和特殊性,在國內也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地位。
(二)第二階段:發展特色,引領全國
大力發展特色學科,避免與其他高校同質發展產生惡性競爭,通過特色學科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占據優勢,去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優秀人才,提高社會聲譽和知名度,提高辦學水平,為以后在全國甚至全球競爭打下基礎不可代,開創出不可替代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發揮當地特色,地形特色以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避免隨波逐流或盲目跟從,將資源投向研究社會普遍研究的問題或者一些無法力所能及的課題。利用本地資源,不僅能方便研究探索,減少研究經費,同時在國內擁有重要的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三)第三階段:擴大交流,躋身世界
這時在高質量有特色的背景下應該加強交流合作,建立與世界高校的聯盟,要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有話語權,通過國際交流使我們的優勢學科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世界級學者所熟識,吸引他們前來學習。但是要想在國際中提升地位,也需要與歐美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院校進行交流,相互借鑒。通過向國外高校學習借鑒,做到在擁有一流學科的同時,其他學科也能不斷發展。在向世界一流發展的過程中,既要促進學術的輸出,又要爭取知識的輸入,使得本校特色專業能夠在全國首屈一指,并且其他專業也有很高的水平,避免短板效應。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 / OL].(2015-11-05)[2015-12-31]. http:/ / www. gov. cn / zhengce / content /2015-11/05 / content_10269. htm
[2]蔡宗模,吳朝平,楊慷慨.全球視野下的“雙一流”戰略與地方院校的抉擇[J].重慶高教研究,2016,4(1):24-32
[3]王洪才.“雙一流”建設的重心在學科[J].重慶高教研究,2016,4(1):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