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玲
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老師,如果沒有教過一年級,就像一個女人沒有做過媽媽。凡是經歷過包括一年級在內的多個年級教學經歷的老師都深有體會。這句話道出了一年級教學的所有滋味,“教育”的含義在一年級的教學與管理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入學之初。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培養一年級新生的各種良好行為習慣是一年老師工作的重點。因為這些孩子剛剛脫離幼兒園活動型學習方式,進入小學接受系統的學科教育,這使他們的學習生活將要面臨巨大的改變,但天真幼稚的他們渾然不覺;加上我們這里的孩子只能上村民辦幼兒園(沒有公立),這些幼兒園規模小,管理亂,特別是師資極差(大都是從村里隨便找來個賦閑在家少婦),而且,學前教育沒有統一的教材標準,沒有成績考量要求,所以幼兒園管理者不注重孩子們各種良好習慣的培養,容易使幼兒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極不利于幼兒的后續發展。
所以,接手一個新一年級,千萬不要急著講課,一定要先強調各種紀律要求,培養訓練各種良好行為習慣。如果培養得法,盡早形成良好習慣,不但有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學,還將使學生終身受益。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提高整個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
而培養的過程是一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恒心的過程,并且工作一定要從細微處著手,從課前怎樣準備文具到鈴聲響要進教室,從坐立行到文具擺放,從如何舉手答題到整理書包,從如何拿書執筆到站隊做操,從如何值日到如何入廁,從上下課起立到如何與伙伴相處,從如何游戲玩耍到個人衛生……各種細節要求要管理到位,這是個漫長而反復的過程,新老師一定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會事半功倍,如:
一、用兒歌
一年級小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涉及到方方面面,單憑老師的說教很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農村孩子對瑯瑯上口、生動有趣的兒歌尤為喜歡,把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要求編成兒歌,帶領學生經常吟誦,提醒其自覺執行,效果不錯。
如:上課鈴響后,學生邊拍手邊唱:“聽到鈴聲響,趕快進課堂。書和文具盒,放在桌子上。”在兒歌的帶動下,學生由吵鬧變為安靜。聽老師講課,要做到:“小手放桌上,眼睛看前方。” 書空時齊說:“伸出右手小食指,我跟老師學寫字。” 下課了要注意:“下課先要去廁所,室內室外不追跑,輕走慢步我最行,游戲安全要記牢。”站隊時教唱:“我是守紀小標兵,站起隊來快、靜、齊”。
這些兒歌,易讀好記,便于學生對照動作是否到位,適時地誦讀,可以保持學生們學習專注、投入,使課堂氣氛富有生機與活力。也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不知不覺行為得到規范和強化。堅持下去,日久天長,形成習慣。
二、樹榜樣
留心觀察,用學生中的榜樣教育學生。如:在班上經常表揚一些上課坐姿端正,認真聽講,作業工整,講究衛生的學生,在班上選出“學習之星”、“勞動之星”、“文明之星”等,由于這些榜樣是在學生中產生的,因此,他們表現出的良好行為更容易被其他學生理解和接受,并激起上進心,隨時有所比較,使他們自覺模仿形成習慣。
三、反復訓練
一年級小學生的記憶力、自制力不強,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拿書,從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有些動作往往講過了他們也不會記住。所以,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經過嚴格、反復的訓練才行。
如:每節課前我都要檢查學生的課前準備,學習用品的擺放,每節課中我都注意訓練學生正確的“站姿、坐姿、寫字姿勢、舉手姿勢、讀書姿勢”,嚴格要求學生做到“昂首挺胸向前看,身要坐直頭要正,一尺一拳一寸高,左手平放舉右手,手捧書本眼看字”。每節課下課鈴響時,及時對表現好的學生予以表揚。隨時運用恰當的時機有目的地對學生訓練,給達到要求的學生頒發小紅花,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一周一小結,一月一評比,使獲勝的學生產生自豪感,合格的學生產生滿足感,不達標的學生有一點緊迫感,在老師的指導下使學生的正確行為逐漸形成“自動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召開一次成功的家長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視。因此,一定要發揮家長的作用,通過召開家長會、與家長談心、交流,向家長宣傳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要結合具體的例子講給家長聽。凡是對學生學習生活有利的,我們能想到的都可以告訴家長怎么做。使家長明白教育不只是老師的責任,他們也承擔著一定的責任。
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師不斷地給與督促和引導,需要學生長期不懈地努力。讓好習慣為學生插上成功的翅膀,使他們受益終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