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網絡社會已然成為現實社會的映射與延伸。一系列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與發展,在影響著網絡社會的同時也對現實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給政府的應對和治理帶來了挑戰。本文旨在研究網絡輿情治理背景的基礎上,對當前網絡輿情治理的現狀進行分析梳理,通過研究網絡輿情引發的原因,探索以政府治理為主,社會治理為輔來對網絡輿情進行多元化的生態治理。
【關鍵詞】網絡輿情;政府治理;多元治理
一、網絡輿情治理的背景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網絡和信息安全牽涉到國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面臨的新的綜合性挑戰。……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
當前,網絡輿情是社會輿論的重要組織部分,既反映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民生等各個方面,也影響著現實社會的發展。網絡輿情一方面對政府和社會起到良性的監督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嚴重惡劣的不良影響。因此,對網絡輿情進行治理的是為了創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網絡輿情環境,積極發揮網絡輿情的正功能,推動社會發展。
二、網絡輿情的現狀分析
(一)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網絡以其低門檻接入和無國界聯通的特性使得。任何個人或團體都能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的向全世界發布和傳播任何信息、情緒、觀點和態度。互聯網的開放性和隱匿性使得個人或團體能夠在網絡上快速號召、動員和集合支持者與參與者。動員成本和效率大大低于現實社會中的號召和動員,使得網絡輿情容易被有組織的反動者利用,成為分裂國家、破壞社會秩序的工具。通過激化和放大社會矛盾、故意策劃和煽動負面情緒,操控和誤導網絡輿情的發展方向,造成網絡輿情的極端化爆發。由此可能會造成現實社會的混亂和暴力事件,威脅社會的和諧和政治的穩定。
(二)導致網絡媒體不良行為泛濫
網絡輿情的信息來源主要來自于網絡媒體,網絡媒體的出現擴大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彌補了傳統媒體信息量少和覆蓋面不足的缺點,現已成為人們獲得信息的重要的媒介渠道。微博、微信作為新興媒體形式,顛覆和重塑了傳統的傳播方式,大大推進了網絡輿情的社會效應。但是,網絡媒體也充斥著大量低俗的、虛構的以及煽動性的言論。這些不良及不實的言論和信息經由網絡媒體傳播擴散至公眾,就會導致網絡輿情向負面的方向發展。網絡媒體的運作方式和最終目的是商業盈利,其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公眾,集聚其市場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但卻缺乏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意識。對網絡媒體的治理是規范媒體行為,讓網絡媒體對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可靠性承擔相應的責任,做好信息“把關人”的角色,隨時對各自媒體內部的網絡輿情進行技術性監控,發揮輿論的正功能,維護國家、社會和文化安全。
(三)侵犯公民個人權益的
網絡輿情容易引發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在一些網絡輿情事件中,網民對當事人進行所謂的“人肉搜索”和“網絡通緝”,將當事人的身份、地址、電話、簡歷等信息在網上進行公開發布,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其次,由于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無法確定,滋生了謠言和不實信息的傳播,通過捏造和歪曲事實,刻意放大和渲染事件,片面的對當事人的責任進行認定,對當事人的名譽權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甚至對其現實生活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另外,網絡輿情也容易衍生網絡暴力。網絡輿情事件所映射出的現實矛盾與道德底限往往觸及了公眾最敏感的神經,由此可能引發公眾的言語暴力,對當事人進行不理智、不文明的人格侮辱和人身攻擊。甚至于由網絡暴力升級為現實暴力,在現實世界中對當事人進行恐嚇、威脅和襲擊,對當事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了雙重傷害。
三、網絡輿情引發的原因
(一)經濟利益的驅動
經濟的高速增長與社會穩定并不成正比,也無法對社會矛盾從源頭上進行解決或調節。我們在追求GDP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卻也無法忽視由于高速發展所引起的社會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為了追逐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不少組織、企業,個人等利用網絡低成本,大范圍、快速度的特點刻意的制造熱點事件,擴大知名度并獲取巨額的經濟。甚至于有部分反國家勢力利用人民的內部矛盾,借由網絡途徑散播及擴大謠言,人為的捏造事實并制造網絡輿情事件,對國家的形象和社會的穩定造成損害。
(二)公民權利的維護
公民的權利意識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了飛速的提升,特別是對于那些涉及到公眾最基本的權利,如生存、健康、個人尊嚴、知情權等方面的都有著較高的需求。由于現實生活中公民的權利可能得不到保證且訴求渠道不通暢,借助互聯網進行維權已成為當前社會部分民眾的主要訴求途徑。特別是一些網絡意見領袖以公眾的基本權益為出發點,所發表的觀點和態度迎合了最底層公眾的權利訴求,因而能獲得絕大多數底層網民的認可和支持,形成網絡民意的標桿,將個體維護發展至集體維權。
(三)個人情感的宣泄
現實社會中不同階層的民眾和群體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的壓力導致各種負面情緒的長期累積且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有效的排解。特別是由于貧富不均,收入不平等而造成許多心態的扭曲和不健全。所以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在匿名性的保護下和群體極化的影響下,網民可以肆意的進行觀點和態度的表達,對情緒進行宣泄。另一方面,網民在網絡可以使其社會價值得以體現,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要。通過對弱勢群體進行維護和聲援,對于惡勢力和不道德行為進行抨擊,滿足了道義感和正義感,因此,許多網民也熱衷于于對各類網絡輿情事件進行參與和評論。
四、網絡輿情的治理途徑分析
(一)政府的法制治理
政府法制治理是指以法律為底限,對網絡中的破壞行為進行依法治理。網絡輿情的紊亂動因與當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需要從整體上對網絡輿情進行考察分析。網絡空間雖然是存在于網絡中的一個虛擬空間,但其本質上卻是現實社會的映射和延伸。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也都會在網絡社會中出現。因此,依法治理網絡輿情的首要任務是為治理 立法,政府法制治理是以公眾為出發點。通過設立健全的法律制度,能夠保證信息的真實性;能夠增強公眾對互聯網的信任;能夠保障公眾的網絡發言權和隱私權。發揮網絡輿情的正能量和推動作用,促進網絡輿情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從政府管理層面看,通過對網絡進行研究并制定可行的、適應于網絡的法規,能夠使執法部門在處理網絡輿情事件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能夠使網絡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有清晰的辨別,能夠對網絡違法和違規行為及相應的責任進行法律認定。endprint
政府的法制治理要適應技術的發展。由于互聯網技術和應用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演進,對于網絡的立法也需要考慮到網絡的特殊性、超前性和開放性,在充分考慮到各個層面相關人和組織的權利和義務平衡的基礎上,制定操作性強,穩定性高的法律法規。網絡輿情治理的關鍵在于政府要建立一個透明、負責、高效、規范化的政府,通過建立和完善國家法律、法規,對網絡輿情進行規范管理,實現政府的權力和責任的統一。
(二)社會的多元治理
社會治理是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治理。是指在政府的法制治理的基礎上,由各類社會群體、民間組織、用戶等的多方參與所組成的多元管理,旨在形成組織的自適應治理機制。通過對社會、經濟、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調節及行業與個人用戶對網絡的發展、使用和實施進行自律規范,制定出適應各方的共同規則和方案。網絡社會由于技術的革新發展而較現實社會更為多變和不穩定,更加容易出現失靈現象。在需要政府硬性的法律規范的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和調節調控。
社會治理需要網絡媒介的自我監督與自我提升。通過民間組織和公眾的監督進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在網絡社會上進行文化建設,傳播正能量,激發網絡媒介的自律和社會責任的承擔、網民個人素養的提升和道德的遵守。對網絡上的社會矛盾和問題進行化解和解決,對網絡上各方的社會關系進行協調,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的發展及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
社會治理是對政府法制治理的補充與完善。由各類社會群體一致同意制定和認可實施的網絡行為規范能夠起到彌補法律、法規欠缺的作用。同時,由于法律、法規的制定需要較為繁瑣程序和漫長的時間,無法對新的網絡紊亂現象做出及時的應對,而社會群體卻可以在較快的時間內集合各方力量,匯聚統一的思想,對網絡上發生的各種新問題作出迅速的反應。
總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信息急速膨脹,網絡社會伴隨著網絡主體公民意識的進一步覺醒,公眾參與度的攀升,賦予了民眾一個新的政治舞臺。現實社會中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聯系和矛盾也由此映射到了網絡社會中。對網絡輿情進行治理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法制治理,還需要結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通力協作和自律規范,由單一的國家管理模式轉變為多元的公共治理的模式,推進網絡輿情治理走向生態治理。
參考文獻:
[1]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安云初.當代中國網絡輿情研究-以政治參與為視角[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唐濤.網絡輿情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4]周蔚華.徐發波.網絡輿情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5]人民出版社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