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仙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和老公是如何認識的?
周曉光(以下簡稱周):早年我家兄妹多,極度貧困。為了改變家里的經濟狀況,16歲那年,我帶著母親踏上了在全國各地流動行商的艱辛道路。在北方一座城市,我認識了現在的老公虞云新。他早年母親去世,一個人出來行商,四處漂泊。我倆既是老鄉,又有相似經歷,相互來往中產生了好感。他樸實、寬厚,做事執著,喜歡幫助人。交往不到兩年,我倆已是你有情我有意,但女人的矜持讓我期待著他先開口。那天,他談妥一樁生意,我也拿下了一個合同,兩人一起去慶祝。席間,他給我倒了杯紅酒,含蓄地向我求婚:“曉光,讓咱們強強聯合好不好?”終于等到了想要的那句話,我不假思索地答應了他。很快,我們結了婚,一年后有了愛的結晶。1985年,我倆厭倦了四處漂泊的行商生活,定居在了義烏。
記:您和老公既是夫妻又是生意上的搭檔,感情一直很融洽,是怎么做到的?
周:我和老公是患難夫妻,事業上我們齊心協力,感情上心心相印,有委屈相互安慰,有煩惱相互排解。在生意上我倆分工協作,忙得一天到晚見不上一面是常有的事。但無論再忙,我倆都彼此關心著對方。有一次,老公出差外地,晚上通話時,我感覺他說話鼻音有些重,問他是不是感冒了。老公說,因為談生意熬夜,他喝了幾場酒,再加上受涼,有了感冒癥狀。老公是個工作狂,忙起來不顧惜身體,這是我最擔心的地方。于是,我交代他的助手,把他吃藥的時間設置成鬧鈴,到時間自動提醒他吃藥。我們一直把握一個原則:生活是生活,生意是生意,盡量把兩者分清。飯桌上、休息前,我們談的都是業務之外的事情。
記:您和老公是企業家夫妻搭檔的典范,這在商業圈里很難得啊。
周:無論是生意還是生活,我和老公都堪稱珠聯璧合,這得益于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和人生信念。我倆白手起家,由于歷史原因受教育不多,隨著企業不斷壯大,我們學的那點知識應付不了時代的發展。我和老公一起到上海中歐學院、北京清華五道口學院、哈佛大學、沃爾頓大學聽課學習。在很多人眼里,商人重利輕義。我和老公都認為,做企業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產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不僅僅能獲得利潤,還能獲得人生的價值。我倆還有一個理念,那就是利潤來之于民,還要用之于民,懂得感恩和回報。目前,我們的企業已經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事業成功后,我和老公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努力回報社會。多年來,我們的企業吸納安置就業人員累計超過10萬人次,各類捐款累計近億元。2008年金融危機,同行有難,我和老公毫不猶豫伸手相助,幫助多個遭遇資金困難的企業解困。
記:您和老公家教很嚴,兒子已經成才,感到很欣慰吧?
周:我和老公的事業是從無到有,一點點做強做大的。在家教方面,我和老公認為,不能讓兒子坐享其成,必須讓他從小經受磨礪。在生活上,我們對孩子控制得很嚴,他所有的花費都得付出勞動才能得到。每年寒暑假,我們都安排他在公司打工賺取生活費。即便出國留學,我們也僅負責學費,生活費讓他自己去掙。好在孩子爭氣,成長很快,現在已走上了管理崗位。
記:聽說您和老公背后有一個大家庭,多年來,40多個家人同住一幢樓,同吃一鍋飯,其樂融融。能講講這方面的事嗎?
周:我婆婆去世早,老公很重視親情。建設集團總部時,他提議把最高的一層樓作為我們家族的居住場所,兄弟姐妹閑暇時間可以過來相聚。時間一長,他們都覺得住在這里溫暖、熱鬧、舒服。這個大家庭平日里沒有爭吵,大家都和諧相處。餐廳的兩張大圓桌,一到開飯時間就坐滿了人。飯后,全家人又陸續坐到沙發上看電視或聊天,遇到周末孩子們從學?;貋?,這里更熱鬧,每天都像在過節。老公是這個大家庭的核心和精神領袖,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每當有朋友到來,他還十分樂意帶朋友吃頓家宴,向朋友介紹一下家人,讓客人感受屬于這個大家庭獨有的那份溫暖。最讓我高興的是,我們這個40多人的大家庭獲得了“全國最美家庭”稱號。從北京領獎歸來,我動情地對老公說:“咱們家能得到這個榮譽稱號,要歸功于我背后有你這樣一個‘最美老公!”
周曉光,55歲,浙江新光控股集團董事長,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得第四屆中國“商界木蘭”獎及中國經營大師、2004年中國十大經濟女性年度人物、2012年度最具影響力商界女性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