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
關于中小學生沉重的學業負擔,大家其實都清楚真正的問題所在。學生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是激烈的擇校競爭。加劇擇校競爭的是一些“關鍵少數”,在北京主要是一些公辦的初中名校,在上海主要是一些民辦名校。這個問題的關鍵仍然是政府治理,要按照我國的《義務教育法》維護公平秩序,而不是維護名校的既得利益。
全社會的應試教育取向,同時也是現行考試評價制度的后果。改善教育品質,從應試教育中突圍,需要將教育價值觀的改變作為重要任務,真正建立兒童優先、以兒童為中心、以學生的健康發展和終身幸福為本的價值觀,可以做許多實質性的、具體的改變。
實行善待兒童的教育
應試教育的最大危害,主要不是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而是在對青少年人格養成、身心健康、國民素質的損害。這就是說,基礎教育的真正價值,首先不是選拔和培養拔尖人才,而是培養身心健康、思維活躍、訓練有素的合格公民。就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而言,需要從保護小學生的休息、娛樂、睡眠開始,做到“每天多玩一小時,每天多睡一小時”,而不是過早地磨滅他們的身心健康、好奇心和想象力。
我們需要將實行善待兒童的教育、使兒童免于恐懼的教育、使兒童能夠保障睡眠的教育,寫入政策文本、政府工作報告。
非認知能力的重要作用
傳統的認知心理學主要關注智力過程,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現代的學習科學、多元智能理論,已經顛覆了僅僅將數學和語言兩種能力視為智力的評價。
此外,傳統的人力資本理論將認知能力簡約為學業成績,如同經濟生活中對GDP的重視那樣,產生了很大的誤導。晚近的一系列研究已經揭示,非認知能力(或者說人格特征,如情緒穩定性、開放性、外向性、盡責性等)對未來成功生活的重要性遠遠大于認知能力。
“以考試成績作為單一的評價指標,容易導致割裂學校教育和個人未來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鮑爾斯等對24項研究和65個估計的綜合分析發現,考試成績只能解釋教育年限對收入影響的18%,并且考試成績和個人收入之間的關系在近幾十年來也沒有增強的趨勢。”[1]這一研究給我們提示了改善教育的方向。
改變重理輕文、獨尊數學的傾向
中國重點學校對數學的偏好、獨尊數學的傾向、“全民奧數”等問題,都需要重新辨析和糾正。據對上海PISA的解讀,“絕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認為PISA數學的難度在小學水平內”“對于參加PISA測試的上海中學生來說,試題是小學水平
的”[2]。這雄辯地說明,上海15歲學生數學學習的難度明顯高于OECD國家。
面向全體兒童的基礎教育,采取的應當是一種基本標準(最低標準),而不是先進標準。中國中小學生中高比例的“數學恐懼癥”和數學學習的失敗,大多源自不恰當的高難度。為此,應當適應大多數兒童的學習能力,明顯降低課程難度。美國學生的數學平均水平極差,但卻有最優秀的數學家,它實行的是對少數優異學生個別化地培養,而不是提高整體教學標準。
英國數學家沃爾夫拉姆認為,“現在電腦已經完全勝任計算的工作,可是我們的教育仍然把80%的時間用在練習計算上面”。許多歐美國家的考試允許使用計算器,可以查閱計算公式,將教育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上,而我們卻將解題技巧、解題速度作為教育質量。
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是為未來培養人才,需要極大地降低以知識記憶、解題技巧為主的教育,重視綜合素養、非認知能力、社會適應性等真正有助于學生一生發展的素養。
減少課程門數,降低課程難度,
是一個真問題
課程繁多,作業、考試太多,而且以大量記憶、熟練計算為主,使得立德樹人的目標在教學計劃、課程體系中被架空,學生也不可能有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目前小學三年級以上,會開設語文、數學、英語、書法、科學、思品與社會、道德與法治、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綜合實踐、地方課程,共計10多門課程。最近,教育部要求從小學一年級開設科學課,依然在不斷地加碼。
我們需要的是做減法的教育,否則學校就不可能有時間開展更為重要的教育。我們需要認識,為什么德國的中小學可以實現半天上課,下午基本上是在體育活動?
降低考試的頻度和烈度
在考試評價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通過行政手段降低考試、考核的頻度和烈度,仍然是必要的。要改變現在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半月考、周考、日測之類頻密的考試,推行并落實上海實行的取消期中考試、學習考試實行等第制評價的做法。
教育評價改革的理想目標,是通過教育管理的地方化、分散化,通過實行GPA評價、增值性評價等,形成一種低競爭、低控制、低評價的教育生態,使得地方和學校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夠更多地關注學生,而不是應付評價和追求排名。在這方面,芬蘭是一個典型。芬蘭的學校幾乎完全沒有標準化考試,但在PISA測試中始終名列前茅,是世界公認的教育品質最好的國家。
參考文獻:
[1]周金燕.15歲學生如何看待學校教育的適應性—來自中國上海PISA的證據及運行因素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
[2]丁道勇,周金燕.PISA數學有多難:對上海PISA數學成績的第三種解讀[J].中小學管理,2015(10).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