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喧+楊瑾淑
摘 要:中小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下迅速成長,目前已是臺灣經濟社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全球經濟增長趨緩、復蘇乏力的情況下,臺灣中小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智能制造和物聯網應用,在創造地方就業機會的同時,平衡城鄉落差,呈現穩健成長趨勢。
關鍵詞:臺灣;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技術創新;物聯網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4-0171-03
引言
據臺灣《2016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2015年臺灣擁有中小企業138.39萬余家,占全體企業數量的97.69%,比2014年增長2.29%,創下近年來最高記錄。2015年臺灣中小企業銷售收入11.8萬億新臺幣,占全部企業銷售總值的30.36%,保持著穩定的增長。在就業方面,2015年臺灣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875.9萬人,就業人數比重從2008年的76.58%提高到2016年的78.22%。在2015年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之際,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與穩定經濟的功能更為彰顯。在財政稅收方面,中小企業是臺灣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在全球金融危機后,臺灣中小企業的波動沒有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那么大,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臺灣中小企業經營生存多年,掌握一定的核心技術,抵御外界風險的能力較強。臺灣中小企業更注重自主轉型升級、自行研發增強轉型創新能力。企業的轉型創新能力提高了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依靠臺灣內部和大陸的需求,通過兩岸的合作和市場開發,企業創新轉型積極開展。2015年臺灣新設中小企業30 900多家,同比增長2.29%。臺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為十三年,遠高于大陸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如表1所示)。
一、臺灣中小企業的現狀
由《2016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2015年臺灣中小企業運營現狀為:中小企業是臺灣產業的主體,盡管經濟情勢低迷,但2015年臺灣中小企業有1 383 981家,創歷年新高,較2014年1 353 049家,增加逾3萬家,年增率2.29%,且占全體企業家數達97.69%,略增0.08%。中小企業就業人數有 875.9萬人,支撐全臺近八成就業人數、占比78.22%,就業人數成長1.04%。特點(如下頁表2所示)。
1.企業家數創新高,但漲幅趨緩。觀察近九年(2007—2015年)來中小企業家數的變化,因受景氣趨緩影響,2007—2009年連續三年減少;2010年經濟景氣強勢反彈,中小企業家數隨之增加。由于近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成長震蕩,且島內因出口外貿成長表現不佳,內需因而保守,中小企業家數雖然再創新高,但成長幅度趨緩。
2. 2015年中小企業創造875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中小企業2015年就業人數為875.9萬人,中小企業占全部就業人口比率達78.22%。由此可見,中小企業提供就業機會的重要性。此外,觀察近九年(2007—2015年),雖然中小企業就業人數年年創新高,但自2011年(就業人數成長率1.78%)后,成長幅度趨緩,2015年中小企業新增就業人數約9萬人,年增長率較2014年僅微升到1.03%。這表明,臺灣中小企業在面對不確定的經濟形式,雇用員工比較保守。
3.中小型服務業家數約占八成,工業企業增幅較服務業高。按部門分別觀察,歷年資料(2009—2015年)顯示,以家數計,臺灣中小企業仍以經營服務業為主要。不過,在2010年之后,服務業家數占整體中小企業家數的比例逐年小幅下降,由2010年的80.42%下降至2015年約79.72%,縮減0.7個百分點;相反,工業企業逐年微幅增加,由2010年的18.67%上升到2015年約19.45%。
4.約五成中小企業經營批發及零售業。按行業類別觀察,2015年中小企業以經營批發及零售業家數最多,有676 791家,占全部中小企業的48.9%,比2014年增加8 363家,比重則略降0.5個百分點。居次是住宿及餐飲業14萬3 177家,占10.35%,由于觀光旅游產業持續蓬勃發展,因而比2014年家數增加8 851家,顯示穩健成長趨勢。
二、臺灣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分析
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研究的維度,從政府監管、政策、資源等層面入手對臺灣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的實踐情況進行了分析和歸納。
1.監管層面。為活絡地方經濟發展,創造地方就業機會,臺灣以“地方產業發展基金”輔導地方中小企業特色化發展、推動觀光工廠,以及設置全島商圈永續發展推動平臺,平衡城鄉落差,創造地方就業機會。再者,臺灣“一鄉鎮一特產”運用地方設計、生產及銷售,形成區域品牌,擦亮地方中小企業的特色文化,擴大經濟效益。第一,地方產業發展策略。運用當地素材、自然資源、傳統技藝、勞動力等,從事生產及提供服務,進而形成地方群聚的產業。第二,運用地方產業發展基金推動地方產業發展。結合地方傳統人文藝術、繁榮地方經濟,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國家產經發展與成長的基本動能,自2009年起設置地方產業發展基金,本著“一鄉一品”的精神,以“地方需求、中央補助”為基金推動框架。第三,觀光工廠輔導計劃。2003年起推動“觀光工廠輔導計劃”,讓具有特色的工廠更能彰顯觀光價值和運營新模式。
2.政策層面。2015年臺灣提出了“生產力4.0發展方案”:在制造業領域,優先選定具備IT與自動化基礎的中堅企業及其供應鏈的電子資訊業、機械設備業、食品及紡織等重點產業,構建生產力4.0創新運營模式,再通過復制擴散,逐步帶動中小企業升級。在商業服務業領域,選擇零售與物流業,透過大數據、物聯網、行動支付和自動化等技術應用,發展各項智慧價值應用及整合型服務,扶植智能零售商業模式成形,打造消費優質體驗環境,提升服務效率及競爭力。2015年臺灣以“智能經濟下中小企業發展戰略”為主軸,透過“以智能化促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物聯網經濟下中小企業的契機”,探討臺灣中小企業如何以智能制造提升生產力,以及運用物聯網協助產業轉型升級,再造中小企業彈性生產、敏捷制造與活力創業的動能,促成中小企業蓬勃發展。endprint
3.資源層面。2015年臺灣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比率為20.53%,間接融資比率為79.47%。銀行是中小企業所需資金的最大來源,2015年銀行放款占中小企業資金來源的68.22%。近幾年,人力資源結構有了巨大的變動,勞動力總量有了近百萬的增加,三個產業的結構從2008年的5.1∶36.8∶58.1變化為至2015年的6.27∶35.52∶58.21。從2015年中小企業就業者的學歷結構來看,接受高職教育的比重最高為27.19%,其次為大學21.81%,再次為專科15.22%。這表明,近年來中小企業就業者的教育程度有提高的趨勢。另外,企業對外籍勞工的需求,中小企業占六成,2015年共雇用20萬人外籍勞工。
三、臺灣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對浙江的啟示
1.加快技術進步,創新經營管理體制。以“智能制造”與“物聯網”的結合創造市場價值的方案,帶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智能制造的推動才剛開始,中小企業應掌握此機會,了解自身智能制造的程度,積極參與政府推動的智能制造方案,在各推動單位的協助之下,與大企業共同轉型升級。第一,增加中小企業對智能制造的認識。中小企業最清楚自身所處的產業環境與生產設備,但是對智能制造的認識可能不清楚,許多中小型企業對智能制造的概念也不了解,即使有獎勵措施也不知道要從何處展開。政府應當盡量推廣智能制造的概念,讓中小企業可以簡單地得到智能制造的資訊,增加對智能制造的目標、效益及相關技術等初步的了解。第二,協助中小企業了解自身所處智能制造的位置,給予適當的輔導。對有意愿進行智能制造的中小企業,相關管理部門應尋找領域里的專家對其進行盤點與診斷,確定中小企業生產力的位置,了解中小企業最需要協助的事項、提供建議與提供協助資源。建立中小企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以中小企業帶動中小企業。
2.導入物聯網應用,協助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掌握商機。第一,加強宣傳物聯網應用與商機。中小企業對物聯網不了解,缺乏意愿,以及缺少發展物聯網所需的技術與經費。相關管理部門應提供資源與服務,降低中小企業導入物聯網的技術與資金障礙,善用媒體資源,介紹各行各業的物聯網應用及成效,以增加企業與使用者導入物聯網的意愿。第二,結合大企業與產業專家協助中小企業物聯網發展。加強推動物聯網產業聯盟,結合國際與國內大企業,與中小企業成立伙伴關系,共同發展物聯網。結合產學研專家,組成物聯網診斷團,主動協助中小企業了解物聯網資訊,并提供其發展建議。第三,整合資源設立中小企業物聯網發展平臺。設立物聯網資訊發展平臺,作為資訊提供、資金、人才與教育訓練、咨詢、輔導與活動等一站式服務窗口。提供人才與企業技術交流,尋找合作伙伴的空間。第四,加速建立物聯網示范場所。應加速規劃建設應用的物聯網示范場所,提供創新團隊和企業練習場所,降低法規制度對技術與服務應用的阻礙,吸引更多國際創新團隊與企業來浙,增加國內外企業合作的機會。
結語
中小企業的發展是保障社會繁榮穩定、經濟活力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縮小社會貧富差距、發展中產收入群體的重要途徑。“互聯網+”、智能制造的迅速發展,給中小企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機遇和發展前景。科技、資本、數據、智力等創新要素越來越重要,兩岸中小企業應攜起手來在全球市場的開拓中不斷前行,成為兩岸經濟合作的典范,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
參考文獻:
[1] 2014年中小企業白皮書[M].臺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4.
[2] 2015年中小企業白皮書[M].臺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5.
[3] 2016年中小企業白皮書[M].臺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6.
[4] 池仁勇,張宓之.浙臺中小企業發展與創業環境比較分析[J].臺灣研究,2012,(5):36-40.
[5] 單東.浙江中小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2):35-42.
[6] 池仁勇,金陳飛.海峽兩岸中小企業發展比較研究[J].臺灣研究,2011,(4):26-30.
[責任編輯 李曉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