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要:香港從1971年開始推行學校社會工作,1977年得以正式確立,到2000年全港最終實行了“一校一社工”的制度。相比香港的駐校社工,國內教育界對此制度感覺很陌生,隨著社工制度在我國社會全方位地日益發展壯大,駐校社工也已經開始在我們內地的學校紛紛起步,取得了許多成效。本文從駐校社工的制度本身及在我國發展的現狀出發,建議我國應當設立駐校社工法律制度。
關鍵詞:駐校社工;青少年社工;反校園暴力
一、何謂“駐校社工”
所謂駐校社工,是指長期進駐學校,開展學校社會工作的社會工作者。具體而言,指服務于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的專職社會工作者,他們以學生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協助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同時為有需求的群體(教師、學生家長)提供相關的專業社工服務。每一位駐校社工可以說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其工作不同于班主任,他們以第三者的身份介入學生的校園生活中,主動發現校園中的各種問題,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著力解決這些問題,以平等、尊重、接納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甚至每一位教師及學生家長,幫助他們從困境中走出來,在生命中得以成長,成為重新適應社會的“自助者”。因此,駐校社工也同其他社工一樣被稱為“社會醫生”。他們忙碌于校園這個層面所接觸到所有人群,熱心服務于他們,激勵他們,更努力地幫助他們。
二、駐校社工的工作職責
駐校社工的工作職責主要包括:(1)發掘青少年潛能,開展成長性、教育性的小組活動;(2)配合學校開展德育及心理教育工作;(3)輔助教師進行班級管理和針對偏差行為學生的個案輔導;(4)促進學生與外界的交流、學習,拓寬學生的視野;(5)開展家長課堂,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6)幫助解決教師的心理問題等等。具體來說,根據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和方法,駐校社工的工作方式包括社工課堂、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家長學校、社區工作、教師增能輔導。
社工課堂:由駐校社工講授關于生命教育、理財教育、情緒管理與考前減壓課堂,改善學生的自我認知、人際關系,提升學生應付實際生存環境的能力。這里的生命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是從生理、心理和倫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相關教育,引導學生要善待生命,幫助學生培養健康人格,提升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質量,增強學生在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實踐體驗,幫助學生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教會學生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舉例來說:針對一年級的小學生,通過生命教育讓他們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初步了解自己的身體,有性別意識,學會保護自己等。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要引導他們了解青春期生理與心理的發展特點,學會尊重生命、接納自己與別人,認識友情與愛情的區別,學會保護自己,防止性侵,防止校園暴力等相關內容。
個案工作:駐校社工以面對面、一對一的方式感受、發掘、幫扶處于困難中的學生減輕壓力、解決問題、挖掘生命潛能,增進生活適應能力。這是駐校社工的主要工作方式,也是工作的主要內容,可以說駐校社工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對每一個困境中的學生進行個案幫助。如在校園暴力的個案中,施暴者與受害者都是駐校社工的個案對象。駐校社工在處理這類案子當中,不僅需要了解雙方當事人的家庭情況,個人情況,心理情況,更要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有針對性地展開心理醫治工作,陪伴他們很長一段時間。
小組工作:依據學生們的具體問題結成不同小組,如:團結建設小組、學習成績提升小組、預防網癮小組等,改善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導健康的人際關系模式,進而促進學生人格的成長和發展。例如:某校高中學生互相口角斗毆,一方用匕首將對方刺死,在案件發生后,駐校社工應當第一時間對涉案班級的所有同學展開心理調查問卷,如果發現許多學生存在嚴重心理焦慮感,駐校社工一方面必須針對心理嚴重者進行個案輔導,另一方面還要開展全班級的“無結構式訪談”以促使學生們相互交流,消除恐懼,進行醫治性的小組工作,借此來消除同學們因此案件而受到的影響,增進學生們之間的彼此信任。
家長學校:家長培訓、家長座談會、親子工作坊,改善親子關系。我國沒有相關的家庭教育立法,教育部制定了有關家庭教育的政策,要求學校適時采取家長學校的方式來進行相關的親職教育。所謂親職教育就是教導父母正確履行父母職責的一種家庭教育。駐校社工基于本專業的需要,對親職教育中的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青春期心理學等相關內容都是其必備課程,所以對家長進行相關的教育培育非常適合。
社區工作:這是駐校社工與外界聯系,拓展校園與社區聯系的一種途徑,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趣味運動會、重大節日活動、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能力的機會,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實踐生命課程的所學,體驗社會生活。
教師減壓增能:駐校社工除了是學生的知心好友,更是教師們的心理輔導員。駐校社工以專業的態度幫助教師團隊進行減壓,普及心理知識,豐富教師的業余生活,增強教師工作能力。面對求學就業的高壓態勢下,教師們的心理壓力也比其他職業更高,許多教師出現了嚴重的抑郁傾向,在這種情況下,駐校社工可以成為他們的減壓閥,幫助他們緩解工作中的壓力,分擔他們的工作難題,成為他們工作的得力幫手。
三、我國駐校社工的發展現狀
2007年,全國政協委員徐永光先生首次將“一校一社工”制度引進北京的新公民學校即打工子女學校,姜慧雨成為行知新公民學校的駐校社工,更被稱為北京駐校社工的第一人。2009年,北京市西城區悅群社會工作事務所“社工駐校服務基地”在北京掛牌成立,進駐位于月壇街道的三里河第三小學,這是一個由30名社工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組成的北京市首個進駐中小學校園的社工服務常態化組織。2007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工工作發展的意見》以及7個相關文件,培育社工人才成為深圳人才強市的舉措,“一校一社工”制度以政策的形式將其建立,此意見規定由政府購買服務,并規定社工薪酬不低于同等條件專業技術人員薪酬水平,最低3330元/月。從2007年至今,駐校社工在北京、上海、廣州和四川等地都進行了積極地嘗試,取得了很顯著的效果,但現實中仍存在一些問題。endprint
第一,學生們需要“駐校社工”,但不認識“駐校社工”。共青團廣州市委2007年11月20日公布的《青少年事務社工調研報告》顯示,有近70%的廣州青少年期望尋求社工的幫助以解決在學習、生活或是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廣州首次引入了“駐校社工”,已在赤崗、綠翠兩家中學設立試點,幫學生解決各種心理困惑和成長煩惱。然而,因為駐校社工的工作時間只有一周三日,超過九成的學生并不了解“駐校社工”,甚至有的同學都不知道有“駐校社工”進駐校園了。
第二,學生們對“駐校社工”的認識和信任感普遍較低。許多學生表示有心理煩惱或情感困惑,一般都會跟朋友求助,不會主動找社工傾談,他們甚至情愿在QQ上告訴陌生的網絡好友,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訴給“駐校社工”。廖某是社工專業大四學生,目前和研究生雷某兩人負責綠翠社工站,同時還有7名實習社工輔助,由于兩人還兼有學業,每周只有周一、周二、周四駐校當社工,與學生接觸時間不夠,加之經驗不足,本身還是社工系的學生很難勝任駐校社工的重任。可見,駐校社工人才培養不足,不能滿足現實學校生活的實際需要,直接制約了駐校社工的健康發展。
第三,“駐校社工”以項目形式開展,導致其不能實現真正的“駐校”。現實中每一個社工服務都是以項目形式運作,一般來說由政府牽頭,社工事務所等相關的社會組織以投標方式來競爭,得勝者簽訂政府采購合同,運營此項目。“駐校社工”項目也是以這種形式運作,所以,作為合同就有履行期,日期一到,合同就解除,除非再續訂合同,否則項目會根據政府采購合同到期而結束。因此,如果沒有“駐校社工”的專門經費保證,它只能是一個在嘗試期的項目,不能普及到每一個學校,更不能長期在一個學校中運作。因此,這種項目性的駐校社工,不能保證制度的長期化運作,不利于該制度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四、立法確立駐校社工制度勢在必行
首先,世界各國都有關于駐校社工制度的規定,并把它視為解決學校與社會脫節的有效方法之一。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在移民學校嘗試這項制度,促進移民與社會的融合。香港地區也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香港中學已經實現一校一社工,小學里還有專門從事社會輔導的教師。在美國成為一名合格的駐校社工需要學習社會工作、學校教育、學校護理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駐校社工在美國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必須擁有處理個人、小組、社區、政策轉變等各種特長,并能整合各種專長和資源提供系統性和影響面廣、時效性強的服務,是引導學生、學校、家庭和社區積極應對轉變的專家。
其次,駐校社工制度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欺凌問題,駐校社工介入校園欺凌的效果是全方位、持久性的。駐校社會工作是一項集預防性、發展性和補救性于一身的綜合性社會服務,主要在學校中開展預防性、發展性的服務。預防性工作內容包括:協助學生適應學校環境,做好協調人際關系的培訓,從而避免校園欺凌等問題的發生。發展性工作內容包括: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掌控、自我評價、自我接納、自我實現的發展自我訓練、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關于生命潛能的挖掘等。駐校社會工作的介入能夠有效解決學生的學業問題、情緒和行為問題、人際關系等問題,以形成與心理老師和學生工作老師在各自功能上的有效補充和配合。駐校社工介入校園欺凌事件,屬于軟性介入方式,是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對于當事人及其周邊人員的干預及調整。它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注重從人的系統角度、發展角度入手,從根本上解決欺凌。
最后,通過立法確立駐校社工制度,做到一校一社工。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鑒香港關于駐校社工的相關規定,就青少年保護而言,法律要求每個學校都會配備至少一名學校社工,每個社區都設有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對于邊緣青少年也配備區域性的青少年外展服務隊,針對不同需要的群體,設有違法者服務、夜場少女服務、吸毒者服務、性侵害受害者服務等等常設或者項目性的服務。當青少年遇到任何一個棘手問題,總有一個社工專項服務是可供其尋求幫助的。當某個學校出現了欺凌事件,駐校社工會首先評估介入,對受害者進行心理輔導,若情況較嚴重,可轉介去專門的青少年心理輔導服務或臨床心理學家等。同時,對欺凌者進行心理輔導及行為矯正,若其行為問題較嚴重或有街頭童黨的情況,可轉介給專門的青少年心理輔導服務、地區青少年外展隊等。對欺凌案件的雙方家長進行輔導,若情況嚴重,可將其轉介給地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等。
客觀地講,我國社會工作立法尚屬空白,對社會工作者的規范也剛剛起步。2006年社會工作者的職業標準正式公布,同年《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等規范性文件才公布,到2008年舉行了全國首次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2016年民政部發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意見》,該《意見》指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擴大專業社會工作覆蓋領域和服務范圍,逐步加大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和規范力度,建立健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激勵保障制度,切實保障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薪酬待遇水平,拓寬職業發展空間,學校、青少年服務機構等要將社會工作專業崗位納入專業技術崗位管理范圍。將駐校社工以專業技術崗位管理納入學校的編制,使每個學校都有一名駐校社工將是必然趨勢,雖然立法還沒有相關的規定,但此《意見》已明確闡釋了國家對此的立法態度。可見,國家十分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社工制度的長遠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必能通過立法確立駐校社工制度。
參考文獻
[1] 李澤民.專業矯治架設人性關愛的橋梁[J].社會工作,2008(23):45-46.
[2] 王玉香.西方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歷史沿革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2(02):94-99.
[3] 孫海功.學校社會工作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介入探析[J].社會工作,2007(07):29-31.
[4] 熊貴彬.內地和香港青少年司法社會工作狀況評析——以海淀、盤龍和香港司法社工為例[J].前沿,2012(14):63-65.
[5] 魏愛棠.中國高校學校社會工作的路徑選擇[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125-130.
[6] 劉麗晶,陳英.高校開展學校社會工作的分析與思考[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03):79-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