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未來的購物中心,不單是一個購物場所,更像是一個生活社區、一種生活方式
2017年8月30日,是阿里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里巴巴)CEO張勇入職十周年的日子。
十年前,35歲的張勇從盛大離職,加入阿里巴巴,一路從淘寶網首席財務官做到了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
2017年7月11日,他接到了一項新任務——出任集團內部成立的“五新執行委員會”主席,成為阿里巴巴系統內新零售業務的掌舵者。
而這“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則是阿里巴巴傾其生態體系內所有力量,包括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菜鳥網絡等要全力打造的。
阿里巴巴集剛CEO張勇在2017年7月11日召開的天下網商大會上演講
2017年8月,張勇在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總部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暢談他對新零售的種種設想以及整個中國零售業變革的看法。
“新零售會是未來中國零售業變革的一個大方向。當然,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才剛剛開始。”張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技術創新和商業創新雙行
《瞭望東方周刊》:馬云在2016年10月首提“新零售”的概念,如今已有近一年時間,引起了社會廣泛討論。作為這一業務的總負責人,你對新零售這一年的表現滿意嗎?
張勇:新零售最近變成社會熱議的話題,說明它已經成為整個零售行業的共識,會是未來中國零售業變革的一個大方向。
我們一直覺得,線上、線下不能機械地分開,企業的電商部門不應是一個垂直部門,也不是為了賣更多東西,而是整個企業數字化運營的引擎,利用互聯網技術升級從銷售、營銷、供應鏈、產品設計、生產到物流的所有環節。
新零售雖然是一個新事物、新概念,但并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阿里巴巴根據實踐經驗總結提煉出來的。早在新零售提出之前,我們已經開始實踐了,比如盒馬鮮生及零售通。
如今,新零售已是阿里巴巴的戰略思想,但戰略思想跟戰略是兩件事,戰略和策略又是兩件事,策略和任務執行也是兩件事。所以,我們不是把新零售當成任務去執行,它不是具體的項目,而是一種指導思想。
其實在新零售方面我們沒有可供參考和借鑒的案例,但我們愿意做先行者,愿意去探索,這個過程中也難免會走一些彎路。
我有時也會焦慮,因為我們的動作還不夠快,但“欲速則不達”,我們還是要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
《瞭望東方周刊》:在阿里巴巴推進新零售的過程中,大數據起到了什么作用?新零售和大數據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張勇:新零售雖然是大數據驅動的,但其關鍵還不是技術,而是技術和商業場景的結合,這樣才能帶來巨大的變化。
阿里巴巴在大數據應用上的最大優勢就是不缺商業場景,這正是所有技術和數據應用的一個基礎。
大數據驅動的前提是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必須跟商業創新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發揮作用,我們一直都是這么做的。阿里巴巴并不是一個純技術公司,而是一個用技術來創新服務的服務公司,技術是我們的基礎。
考慮到今天整個互聯網技術已經影響到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未來三十年技術和商業的結合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過,從總體上來看,當前大數據的應用還停留在一個很淺的層次,還沒有真正走到智慧化這一步,將來肯定會走向智慧化。
未來的購物中心是生活社區
《瞭望東方周刊》:一些跟零售通合作的社區超市的老板會反映,在零售通上時常碰到缺貨的情況,你是否注意到這些問題?這是不是代表品牌商對零售通還是有所保留?
張勇:零售通是阿里巴巴差不多一年半前開始做的一個新業務,現在還在早期的爬坡階段,商業模式和團隊都還在打磨之中,但發展已經非常快了,規模也很大了。
當然,確實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其實還是供應鏈。
不過,品牌商對零售通這種模式還是非常感興趣的,也積極投入,因為他們知道,單個品牌覆蓋廣大中國低級別城市乃至鄉村的成本非常高,很難做到,目前只有少數品牌做到了這一點。
零售通本質上是打造大數據驅動的分銷平臺,而且數據全國透明。我們做的不是批發商,而是幫供貨商管理銷量,幫中國幾百萬的社區超市找到合適、好賣的貨源。
我認為,零售通未來的影響力會非常大,因為它真正解決了整個中國零售渠道在低級別城市不發達和畸形的狀況,這是行業的真正痛點,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瞭望東方周刊》:銀泰一直被視為阿里巴巴新零售的一個重要試驗場,但也有人認為銀泰的徹底升級其實并沒有達到想象中的“三通”,你同意這種觀點嗎?
張勇:銀泰的改造確實還沒有完成,但我們已經基本完成了銀泰會員數字化的改造。
中國的百貨業跟國外百貨業相比,有一個特色,就是百貨業不碰貨,不是以運營貨(商品)立身,而是依靠商業地產、靠租柜臺和門面發家,所以阿里巴巴今天要做的是重新定義百貨業。
這個過程中對貨也就是商品的數字化改造尤為重要,這也是阿里巴巴現在正在幫銀泰做的,也是整個銀泰改造中比較難的部分。
另一件銀泰正在局部嘗試的事是,對人、貨、場三種要素的重構,帶來差異化的用戶體驗,而要實現重構的前提則是人、貨、場都必須被數字化。
不過,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把一個5萬至10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完全重構掉,但這是阿里巴巴的夢想,最終一定會實現。
我認為未來的購物中心,不單是一個購物場所,更像是一個生活社區、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必須從生活方式的延展當中來定義,購物中心要包含什么內容,提供什么樣的服務。
平臺需要重新定義
《瞭望東方周刊》:除了銀泰,國內一些實體零售企業也都在謀求變革,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你認為這種變革是必然的嗎?
張勇:中國在零售領域,特別是消費互聯網領域,正走在全球前列。無論是便捷的移動支付,還是已支付為紐帶的智慧城市建設,包括新零售中的很多創新業態都是國外還沒有的。
要知道,互聯網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它只有跟商業的方方面面合作才能發生化學反應,才能為商業變革帶來價值。
面對這樣一個時代機遇,不管是實體零售企業還是其他產業應該積極擁抱互聯網,大膽變革。我覺得這些敢于自身變革的實體零售企業都特別不容易。
一個企業在原來的時代越成功,在換道超車的年代面臨的挑戰就越大,因為它既不能完全舍棄原來的既得利益和思維方式、商業體系,又必須在互聯網發展大潮下去追求一些未知的東西。這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從事傳統零售業的這些人內心都想變革,只是很多人缺少足夠的勇氣才沒真正去做。當然,即便有勇氣,也需要有相應的知識、技術、經驗積累才能做得好。
《瞭望東方周刊》:其實,阿里巴巴也一直在變,你最近提到要重新定義平臺,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你對阿里巴巴未來會變成什么樣有一個具象的概念嗎?
張勇:平臺本質上是商品的銷售者、各類服務的提供者和阿里巴巴一起共同來服務消費者;平臺思想的核心是包容、合作,是一種互利下的合作,最終合作雙方各自達到預期目標,而不是一味強調單方面的開放。
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平臺也在不斷演化,平臺經濟對整個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阿里巴巴也就自然而然開始思考在新形勢下,平臺到底是什么?
我們現在要重新定義:平臺不是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平臺更不是說弄個自由貿易市場,平臺是有商業規則的,是有行為規范的,這些是包括阿里巴巴在內參與平臺的各方共同制定的,也是大家應共同遵守的。
這是阿里巴巴如今設計很多業務的出發點,像盒馬鮮生未來就一定會走向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有商業規則和商業標準,商業標準就是線上線下一體化、定時送達的用戶服務體驗,但這些體驗最終要靠系統、流程、績效一起來完成。
當然,不只阿里巴巴,亞馬遜、谷歌、Facebook等全球知名的大型平臺公司也都在積極謀變。也因此,我們很難去定義阿里巴巴,更沒人知道阿里巴巴再過十年會是個什么樣子。
《瞭望東方周刊》:自去年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之后,京東也在跟進,并提出了零售革命的概念,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張勇:這種跟隨,既是件煩惱的事情也是件幸福的事情。我說幸福,是因為這證明了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概念在業界都獲得了高度的認同。
其實,無論是阿里提出的新零售,還是京東跟進的零售革命,這些都有一個大背景,那就是中國商業的大變革,而這場變革中蘊藏著巨大的機會。
我們感到自信的是,阿里巴巴始終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時代及市場變革的先機,這讓我們在十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創新的動能。當然,新零售原本就是整個商業生態體系的變革,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力量加入到這一歷史進程中,而我們也很高興可以創造出這種體系化的商業價值。